井勿幕故里行
李晓信
井勿幕(1888—1918),字文渊,原陕西蒲城县今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广阳镇井家塬人。辛亥革命的杰出领导人之一,曾被孙中山誉为两北革命的巨柱;逝世后被广州军政府追认为“陆军上将”。

井勿幕照(李晓信翻拍)
光绪二十八年(1902),井勿幕由于家道中衰,到四川投靠父亲的一位友人,进入重庆正蒙公塾读书,接受了新思潮的影响。为了追求救国真理,二十九年(1903)冬,在同学的帮助下,到日本求学,就读于东京大成中学。在此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组织的反清斗争。

井勿幕照
三十一年(1905)秋,在东京加入孙中山倡导组建的中国同盟会,为陕西籍的首批会员,被孙中山委为同盟会陕西支部长。是年冬,奉孙中山之命,回到陕西进行革命活动,奔走于西安和蒲城、宜君、耀县、同官、黄陵等渭北各县。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发展同盟会员30余人。三十二年(1906)春,在三原县北极宫成立了同盟会陕西支部。当时,他既能和思想激进的青年畅谈新思想、新知识,也能和年长的秀才、举人吟诗谈八股,还能和江湖豪侠练拳术、舞刀剑,所以陕西的哥老会、刀客对他都很敬佩。他亲自参加哥老会,用“同盟会旨鼓舞其精神,开通其知识,联络其感情”,并在刀客中进行宣传,“开示其途辙,化除其私见”。他组织领导同盟会加强了控制新军的工作,为新军起义奠定了基础。他以“侠魔”为笔名,在《夏声》杂志上发表文章,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他撰写的《二十世纪之思想》一文,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学说介绍给陕西知识界。宣统二年(1910)七月九日,井勿幕、胡笠僧等同盟会领导人,同新军中的会党头目30多人在西安大雁塔聚会,“歃血为盟,共图大举”,决心为推翻清王朝而共同奋斗。此后,井勿幕亲自到同官、宜君、黄陵等地考察,在耀县、马栏等地创办牧场饲养战马,开办小铁矿,制造炸弹,建立起武装反清的革命宿营地。三年(1911),为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他将家中珍藏的字画选出两箱出卖,作为购置军火费用。四月,广州起义爆发,他立即奔赴广州,途中得知起义失败,又返回陕西,组织武装起义。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的胜利震动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十月二十二日,西安起义成功,井勿慕在渭北立即召集10余营健儿奋起响应。陕西光复后,井勿幕被陕西军政府任命为北路安抚招讨使,负责渭北各县军务。他迅速在三原组织起30多营武装力量,随后,率领这支革命军,转战渭北各地。支援山西革命党人,攻克运城,取得晋南大捷。与清军激战于渭北张午原,解除咸阳之围。他在陕西东西路保卫战中屡建奇功,并培养出一批能征善战的将才。

于右任和井勿幕照(照片摘自网络)
民国元年(1912)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井勿幕始任陕西支部长。2年(1913),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二次革命”。4年(1915),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爆发,井勿幕奔赴云南,参加蔡锷领导的护国反袁战争。袁世凯死后,井勿幕任陕西关中道尹。他做官不谋私利,不置家产。他妻子问他:“你现在做了大官,都给咱置了些什么?”他笑了笑,指着房子里的许多书说:“这就是我的家当!”7年(1918),陈树藩诱捕了胡景翼,派井勿幕去三原招降胡的部下,以瓦解靖国军。井勿幕因素孚众望,一到三原,即被于右任总司令推为靖国军总指挥,使靖国军声势大振。由于第一路司令郭坚部的军纪最差,井勿幕对该部多次毫不留情地予以批评,并准备进行整顿。因此,引起郭坚部下一些人的忌恨。是年12月23日,井勿幕赴凤翔慰问西南援陕滇军返回总部途中,在兴平接到郭坚部参谋长马凌甫等人以郭坚的名义送来的信函,请他赴兴平县南仁堡李栋材营部参加军事会议。井勿幕不虑个人安危,坦然前往。刚到开会地点,就遭到李栋材预先布置的士兵杀害,时年仅30岁。
对井勿幕的惨遭杀害,章太炎存志文中感叹道:“勿幕死,于右任如失左右手,陕西事遂大坏,西南援军亦以命令退矣!”
当时,于右仁以陕西靖国军总司令的名义,呈请广州军政府批准,一是追任井勿幕为上将。为纪念井勿幕的功绩;二是国民政府命名西安小南门为勿幕门:三是将井勿幕的遗骨于34年(1945)公葬于西安南郊少陵原上(即今清凉山森林公园内的西南角的山丘上).四是在西安清凉山森林公园里井勿幕墓地修建了“井勿幕广场”。

井勿幕广场墓园照(李晓信摄影)
广场虽小,但设计、建设的庄重大气。石料地面光亮平整,四周一圈石料座椅,供游人使用;进入墓区,前门一对石狮子,雄姿勃发;二门一对石猴子,活灵活现;正中墓园前一座歇山式的碑楼中间镶嵌着一通黑色墓碑,上书“井勿幕先生之墓”七个白色隶书大字;墓冢用青砖围成圆形,高高的黄土冢上长满了绿色的植被;墓前右手一块横卧的石碑是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政府于2008年12月立碑的“辛亥革命先烈井勿幕先生纪念碑”碑后镌刻的“井勿幕先生简介”文字内容如下:
“井勿幕,原名井泉,字文渊,笔名侠魔,陕西省蒲城县(今属铜川市印台区)井家塬村人,生于1888年2月12日,是中国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曾任南京临时国民政府稽查局副局长,陕西靖国军总指挥,是陕西辛亥革命的先驱和杰出领导人之一,被孙中山誉为‘革命的后起之秀’西北革命巨柱’。1918年12月23日赴兴平南仁堡参加军事会议时,被叛徒杀害,年仅30岁。死后被广州孙中山护法大元帅府特赠陆军中将衔。1945年被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上将军衔。在井勿幕被害27周年纪念日,国民政府派监察院长于右任来陕主持,将其灵柩由蒲城东门外迁葬于此处,修建陵园,立碑题字。1981年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之际,又重建墓碑。”
这段碑文文字说明政府出资重建井勿幕墓园,体现了对革命先驱的重视程度和继承革命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意志。
五是将西安四府街,命名为“井上将街”。

井勿幕先生墓碑照(李晓信摄影)
西安西一路改造前,我还在西安秦腔易俗社门前看到石碑碑文上写着为了寓教于乐,开启民智,移风易俗,创办了秦腔易俗社。该社就是由“李桐轩、井勿幕等人发起创建的”。

西安易俗社(李晓信摄影)
总之井勿幕老先生是追随孙中山革命事业的“陕西革命巨柱”是陕西人的骄傲,更是铜川人、蒲城人的骄傲!。这样一位伟大的革命先驱的铜川故居,一定要去瞻仰采访了。
原铜川市王益区医院院长王文学先生,故乡即阿庄.他常与我探讨他家乡的革命历史故事,听说我想去井家塬瞻仰井勿幕故居.立即热情的提出一定帮我完成这一采风心愿.2024年4月的一天,热心的王文学先生亲自驾驶自己心爱的座驾,接我自铜川新区向铜川市印台区阿庄、广阳方向飞驰而去。王院长驾驶技术高,车子也好。不足一个小时,我们就顺利到达了井勿幕的家乡井家塬村。
井家塬村位于广阳镇政府驻地东北两公里的塬上。塬虽然比平原小些,但这里的塬一塬连一塬,井家塬周围就有郗家塬、胡家塬等都是良田上千亩的土塬。
井家塬村就在塬中位置,东西走向一条街道横穿其中,街道南北两边,面南面北的民居两对脸排列左右,太阳能路灯依街而行,一派新农村的新气象。
街道中间有几处修攝一新的老式建筑,那就是革命先烈井勿幕上将的故居。

(李晓信摄影)
一看老天下起了小雨,热情的村民,有的请我们到家休息喝茶;有的急忙去叫故居管理人员开门。
从故居大门进去,前院的建筑物已不复存在。但陈列了多款石碑,大多为皇封的官吏或夫人的贞烈碑。
一通石碑上书“**大夫、户部主事------神道碑”。
一通上书“敕旌烈妇井瀛洲之妻刘丽珠贞烈**。”
------。
这多通石碑,第一通碑文所述逝去之人,官至“**大夫、户部主事”应为朝廷命官,身后能有“神道”及“神道碑”,那是一个待遇挺高,很不简单的事呀。
第二通石碑是皇上表彰井家祖上井瀛洲的夫人刘丽珠的贞烈碑。另外还有多通井家祖上老夫人的“皇清敕封”或“皇清例赠”的墓碑。充分说明井家祖上多为达官贵人、贞烈夫人之家,教育教养不同,后辈必然要出忠臣良将。
井家自北宋开宝元年(968年)开始居住广阳北塬,繁衍生息至今。因井姓最早居住而取名井家塬。
井家大院原为五进院落,现存后厅和后院东厢房。其后厅是铜川现存唯一一座卷棚顶结构的民国时期建筑,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沿革及井勿幕的生平事迹等,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院这座二层小楼,虽经百年,仍英姿尚在,毫不逊色。

井家中院二层小楼照(李晓信摄影)
这座小楼一楼为井勿幕先生的出生地和住室,当年的方桌,两边一对四平椅子,经历了百年岁月的摧残,油漆脱落,但原型还在。此室现为井勿幕生平事迹展览,陈列着井家的老照片和井勿幕上将、井岳秀中将弟兄俩的照片和简单介绍。一楼有一小圆洞楼梯直通二楼。二楼木窗由多组手工刻制的花格组成,显然应为秀楼,是小姐、丫鬟出入之地。
后院应为花园、厨房、卫生间及后门,直通另一街巷。当然也是消防和避险通道了。
看完故居,在村文化娱乐、体育锻炼之场地转了一圈,内有凉亭一座,可以喝茶、下棋、打牌;有体育锻炼设施;多棵杨柳树,正在发芽,其中的一棵树龄大约在千年左右。
对面的一座老屋,也是百年以前的建筑,面宽五间,石头地基,砖柱镶包,房前留栅,高大雄伟,一看就是过去富人家的宅邸。一问老乡,果然也是井家的老屋。


井家老屋照(李晓信摄影)

作者与王院长在故居前合影(村民摄影)
村里有一座井家塬抽水站,1973年3月建成,使井家塬村灌区旱地变成了水田,受益良多。
井家毕竟是大家富户,后来发展到蒲城县城、西安省城都有宅院。这里不再详述。
瞻仰了井勿幕故居,回忆了革命先烈井勿幕先生的革命历程,深感先烈革命之不易;深感今日之幸福生活是无数像井勿幕先生一样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因此,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子孙,一定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革命前辈和先烈们。我们要继承先烈遗志,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为早日实现振兴中华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说明:本文部分史实参阅了有关网文。
附:作者简介

李晓信、男、陕西省铜川市人,大学文化、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经济师、主管药师、陕西省作协会员,铜川市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铜川市及王益区作协会员,先后任多家省、市医药(集团)公司企业领导、顾问,铜川市印台区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成员;铜川神州书画研究会文学顾问。出版有文集《感悟-古都情缘》《感悟-沧桑岁月》;编有《药品GMP认证培训教材》等书;近几年又在国家、省市报刊、网络,发表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和学术、管理论文。曾获得省、市级多项荣誉称号。被誉为“是我省医药行业资深的专家和模范”其事迹被收入《路在脚下延伸》《岁月如歌》《铜川乡村记忆》和《天南地北王益人》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