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军魂》作品集锦
邦 达 轶 事
作者‖夏焕良(四川)
组稿‖夏宏霖(格桑花)
五十年前,我从军入伍到了西藏,与众多战友一道参与邦达军用机场建设。
邦达海拔4300多米,气候寒冷,空气稀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机场官兵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战天斗地,苦干实干,最终圆满完成了这座高海拔机场的建设任务。
我在邦达工作的时间不长,仅两年就随团队退场归建回四川了。但在机场期间的一些逸闻趣事,至今大抵都还记得。
趁阿尔兹海默症还没找上门,选几则写出来与战友们分享。
种土豆——
一次失败的尝试
邦达气候严寒,无霜期极短,当时又无塑料薄膜和温室大棚一类防寒保暖技术,新鲜蔬菜基本种不出来。
但我们连队一名老班长却创造了奇迹,他土法上马,巧妙运用无霜期,种出了生产周期相对较短的莴笋。这不到两亩地的菜地成了连队的宝贝疙瘩,有效改善了连队物质生活,也成了全团乃至整个工地的一道“人文景观”。老班长因此连续两年荣立三等功,其事迹被编成节目搬上舞台。
当年我在连队担任文书,见老班长种菜成功也有点手痒痒。倒不是看到老班长立功眼馋,而是想尝试一下我这个半拉子农民能不能也在高寒地区种出新鲜菜来。
五六月份正值邦达的黄金季节,营区周边草地已经变绿,菜窖里头年存储尚未吃完的土豆开始发芽。我带着连部的几大员(卫生员、司号员、通信员),在连队炊事班背后开垦出约两张乒乓台大小的菜地,施下底肥后种上了土豆。
因这时气温日渐升高,不用防寒保暖,只需浇点水土豆芽很快就破土而出。我们几个一有空就往菜地跑,看着土豆苗一天天长高,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五、六个星期后,土豆苗长得有半人多高了。由于底肥施得足,日常管理也不差,每棵植株都茎壮叶茂,我们心里无不憧憬着丰收的喜悦。
然而事与愿违。忽一日,我们发现原本长势看好的植株一棵棵都耷拉着头。以为缺水,但浇水后第二天土豆苗的头耷拉得更低了。四五天后,所有植株几乎全都趴到地上了。这时我们才猛然想起,这几天夜间有点冷,早上起来房顶上有层薄薄的白色粉末,原来是霜冻期降临了。
夜间的低温和白天灼热的日照形成的强烈温差,使稚嫩的土豆植株难以适应,最终全部趴下了。看着日渐枯萎变黑的茎叶,我们无奈刨开土层,根须上的果实大的有如拇指,小的却只有豌豆般大小。后来才知道,土豆的生长期一般为三至四个月。邦达无霜期短,而我们播种的时间又晚,从出苗到霜降只有两个多月,当然就不会有收成了。这也告诉我们,种地也是要讲技术凭经验的。没有金刚钻,就做不成瓷器活。
喝鱼汤——
全连官兵打牙祭
邦达机场因气候寒冷、交通不便等诸多原因,食品供应几乎是清一色的“干货”。肉是冻肉、盐肉、罐头;蛋是蛋粉、冻蛋;豆制品是黄豆、豆筋、豆腐乳,还有海带、粉条、笋干、压缩菜等,不一而足,就是难见一个“鲜”字。
一天突然听到一个消息,说从内地来了一个打鱼子(其实就是打鱼人,机场的人都这么叫),可以从河里捕鱼卖给部队食堂。但邦达没有商场也没有市场,没有街道也没有民房。打鱼人住在哪里没人知道。毕竟鲜鱼的味道太诱人了,司务长和给养员托人四处打听,终于与一位被称为“邓打鱼的”打鱼人联系上了。
但机场的伙食单位有好几十个,谁不想先品尝一下鲜鱼汤的美味?都是客户,邓打鱼也不好厚此薄彼,只好按照先来后到的规矩,把各伙食单位安排的吃鱼时间和需求量记在小本本上,一家一家轮着来。轮到我们连队已是一个星期以后了。这天天刚亮邓打鱼就来到了营区,让我们派两个身强力壮的战士跟着他,说晚饭前一准回来,让炊事班作好做鱼的准备。
邓打鱼在哪里打鱼怎么打鱼我们没看见。只是听跟着去的两名战士说就是营区旁边那条河的上游,有点远。
邓打鱼只管撒网捕鱼,他们俩负责挑鱼。捕鱼的时间不长但走路的时间却不短。
挑着近百斤重的担子深一脚浅一脚回到营区,两名战士差不多已是精疲力尽了。
洗鱼、剖鱼、宰鱼,熬汤、配料、下锅,炊事班的战士们好一阵忙碌,厨房里终于飘出了久违的鱼香。只可惜,由于没有经验,锅小鱼多,起锅后鱼肉大都成碎块了。好在肉烂了在汤里头,此时此地能喝上一碗热腾腾的鲜鱼汤,无异于打了一回牙祭。后来我们就有了经验。每逢吃鱼,就把原料和佐料分到各班。
当时每个班都建有火墙和灶具,并配有茶壶和藏锅用于取暖烧水。我们连队建制小,每班只有六七个人。鱼做好后,大家围着灶台,吃着鲜嫩的鱼肉,喝着鲜美的鱼汤,又热乎又解馋,好不惬意!
“玩了盘格儿”——
昌都城里逛一圈
邦达这个地方,既热闹,又冷清。说热闹,是这个方圆十多公里的地方,驻有数千官兵。早操时,跑步声口号声此起彼伏;出工时间,人声鼎沸机声隆隆。即便是夜间,十点钟之前也是万家灯火。说冷清,是部队驻地既不靠城市,也没有集镇,缺点市井味。官兵们休息时都没个去处,需要的生活用品只有到工程指挥部开办的军人服务社去买。而这个服务社又物资匮乏,要啥没啥还拥挤不堪。有时甚至连笔墨纸张都会脱销。我写信的信签信封,还是请家里人给寄来的。我们的通讯地址是西藏昌都xxxx部队。远方的亲朋好友还以为我们住在昌都城里,谁知邦达到昌都城区将近两百公里。
刚到部队时老兵告诉我们,昌都是西藏第二大城市(其实不是)。所以能到昌都走一走看一看,成了大家的一个奢望。
想归想,真能成行却并非易事。不光交通不便,工作任务重也不允许。可以说,机场官兵特别是士兵,除了驾驶员和担负特殊任务的人员,估计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没去过昌都。好多人当了两三年兵甚至快退伍了,还只能围着机场打转转。
我是当兵的第二年争取到了一趟去昌都机会的。作为连队文书,我找了个购买办公用品的由头,当然也是连队首长的特殊关照。听说我要去昌都,熟悉的战友纷纷找上门来,托我代购各种在军人服务社难以买到的生活用品。怕有遗漏,我拿出小本子把大家的需求一一记了下来,足足记了满满一大篇。我们乘坐的是团里的一辆解放牌大卡车,车厢里坐了十多个人,大都是去昌都购物的,也有去部队医院住院的。团里车少,十天半月才安排一次。
我们连同去的还有给养员老杨,他是去为连队买菜的。八一节快到了,领导安排他采购点新鲜蔬菜回来调剂伙食。由于路况不是很好,不到两百公里的路程一天赶不到,我们中途还在一个叫金河的地方住了一宿。
到了昌都,第一印象令我有点失望。不是说第二大城市么,怎么和我们进藏时经过甘孜州的那些县城差不多?街道狭小,两边尽是低矮的平房和藏式房,楼房极少。不过,和邦达相比,也还算繁华。毕竟是地区行署和一个县的治所,大小机关一应俱全,学校、医院、银行、邮局应有尽有,旅馆、餐馆、百货商店虽然规模不大倒也还齐全。人间烟火味也很浓。大街上人来人往,校园内书声琅琅。到了饭点,家家户户炊烟缭绕,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酥油茶香味。那两天,我和老杨一直是统一行动,这也是出发前连队领导交待好了的。
他是老兵,因工作性质常来昌都,对昌都的大街小巷都比较熟悉。
头天下午,他陪着我去购买文具和为连队战友们采购生活用品。还有点时间,就带着我逛了逛昌都的主要街道。
主街不长,走走停停,一个多小时就逛得差不多了。第二天,则是我陪着他去买菜。菜市场不大,露天的。菜的品种也不多,无非就是菠菜、青菜、小白菜、油菜苔、萝卜、葱子等。但这些菜对我们来说却非常金贵。他挑选了四五筐还嫌少,说连队人多,吃不了几顿。
在菜市场还出了个笑话。老杨买了一捆葱子,向卖菜的藏族老乡索要发票,老乡递过来的纸条上竟全是歪歪扭扭的藏文。
“你写的是啥子哦”?老杨一见纸条问道。
老乡用蹩脚的汉语回答:
“葱子一个卖了,大洋一个给了”!差点没把我俩笑翻。
老杨无奈只好说:“文书,这张发票回去后你帮我签个字证明一下哈”!
两天后,我俩大包小包、大箱小箱满载而归。在邦达机场快两年了,总算玩了一盘儿格儿(方言,意即享受了一次待遇),进了一趟昌都城,见识了一番军营之外的世界,军绿之外的颜色,原来是这么的五彩斑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