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一个家庭的灵魂,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存在。然而,生命总是无法抵挡岁月的消逝,那些与母亲度过的点点滴滴,如今已成为永恒的记忆,永远烙印在我的心中。
我还记得,母亲那双操劳了一辈子的手,总是粗糙而温暖。小时候,我最喜欢依偎在母亲怀里,感受那无尽的关爱。母亲总是耐心地教导我为人处事的道理,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稳。她说:“人生如戏,要学会宽容和感恩,才能演好自己的角色。”这句教诲,至今仍在我心中回荡。
母亲热爱生活,总是把家里布置得温馨浪漫。她会为我们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让我们品尝到家乡的美味。她还喜欢种花养草,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充满生机。每次回家,我总能感受到母亲那份浓浓的母爱,让我倍感温暖。
母亲的笑声,是她留给我的最美妙的旋律。那些与母亲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如同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伟大母亲离开我们十周年了,特别是清明临近,悲
痛之情缠绕心头,母亲那慈祥面容也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家族遗传的原因,母亲四十五岁就患上了高血压,先后又患上脑梗塞、糖尿病;这些病情伴随了她一生,人生历程八十年,她同病魔斗争了三十多年。父母怕影响子女们的家庭生活和工作,两人一直独自生活着,多年来母亲的生活照料一直由父亲承担着。
听父亲讲,我儿时就身体不好,四岁时我得了流行性脑膜炎,三天高烧不退。在那个年代,这种病情的治愈率不太高,母亲背着我来往于十多里医院的路,医生说后期预料不是很好。母亲不相信这一切,她不舍不弃。闻听附近驻军雷达站从徐州来了医疗队,急忙背着我前去求助。军医们了解到家庭特殊现状及病情后,马上现场会诊并监护了两天才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在那个年代,治好我的病是我的福气,永远忘不了母亲和那可爱的军医们的恩情。
没有当时的母亲艰辛付出,怎会有儿子今天的美满生活。母亲,儿子永远感恩您。 母亲没有上过学,只在青年时上过几天识字班。母亲出嫁前,由于哥哥参军在外。姥姥去世的早,作为长女,细心照料身后的两个年幼的妹妹,同时家里家外一直帮助姥爷承担着家务。听长辈们讲,母亲年轻时曾是村里一名能干的妇女主任。当年凭着革命的激情,心中的理想。带着村里的妇女青年人,砸掉家里的铁锅炼钢铁,整盐滩,挑大盐,修水库。到处留下了母亲那矫健的身影。
我出生时,父亲在外当兵,母亲一个人顽强地支撑着这个家庭,拉扯着先后降临人间的弟妹们。直到一九七一年来到常熟,全家才团圆生活在一起。母亲患有脑梗塞时,还坚持简单的锻炼活动。她也一改往日爽朗、沉默不语,不愿出门了。多次病情复发后令她十分沮丧,害怕人们见到她现在的情景。我也理解她所受的精神打击远远超过病痛本身的痛苦。母亲临终前可以说享受了家庭的温暖照顾,特别是父亲精心的照顾和弟妹常去探望。那时母亲头脑时而清醒时而昏迷,语言已表达不出来了。长期卧病在床,身形日渐消瘦,那瘦小的身躯至今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那个晚上,母亲承受着身体的病痛整个夜里不停的呻吟;第二天在子女面前就悄悄地就离开了我们。
当时我禁不住痛哭起来,虽没那么哭得撕心裂肺,当时只能用几声哭声泛着眼泪回报母亲对我的养育之恩。 临终前儿女们帮母亲擦净了身子,梳理了发型,换上了去天国的衣服,如愿了传统习俗所讲究的“清清而来,清清而去”。悲痛之余,我谢苍天有情,在母亲告别尘世的时候让她免受痛苦,走的那么坦然,去的那么安详。是您太累了? 您把一切都献给了这个家庭。
您忙碌一生,从不奢求,从不贪念。您的爱如涓涓流水,流淌着您那慈祥的关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阳光一样,我的爱心,报答不了母亲对我的深重恩情。母亲离开那几日,我时常想起她老人家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四兄妹养大成人。我作为长子,您在世的日子里,由于工作繁忙却没有完全尽到一个儿子孝道的义务和责任,深感内疚。
平时生活奔波忙碌着,没有足够心思去体会母亲的感受,也没有完全补偿您含辛茹苦的付出。病愈后的您整天坐在藤椅上默默无闻看着电视,盼望着子女常常回家看看,那情景仿佛又出现在我眼前。母亲去世后,我常做这样一个梦:梦见母亲身体恢复好了,到各家串门,又能上街买菜了。这冥冥之中难道真有灵魂的再现吗?
时常回忆与母亲共度的短暂的日子,如今已成为遥远的回忆。但我知道,母亲的爱将永远陪伴着我,激励我勇往直前。如今,每当我看到天空中飞翔的鸟儿,脑海中总会浮现出母亲的身影。我想起她那温暖的笑容,那份无私的母爱,让我倍感自豪。母亲,您在天之灵,愿您安息。我会牢记您的教诲,努力成为一个有担当、有爱心的人,让您在天堂也为我骄傲。
在母亲离世后的日子里,我愈发懂得了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那些点点滴滴的回忆,成为了我心中永恒的财富。母亲虽然离我们而去,但她留下的精神和品质,将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此刻,让我以最深沉的思念,缅怀我那亲爱的母亲。愿她在天堂一切安好,永远怀念。而我,也将铭记母亲的教诲,继续前行,用生活的方式,传达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让母亲的精神在我们的心中永恒,让母爱洒满人间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简介:苏士舰,曾用笔名士见、苏楠,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江苏连云港人。曾就读四川美院、中国美院山水画高研班。连云港市郁州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海州区美协副主席,市收藏、民俗、历史学会理事,市民间文学协会会员,市郁州诗社理事,眉山市苏子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闲时喜读诗文。作品曾入编多部专业画集,发表书画杂文数十篇。
读后感(王红军)
这是一篇缅怀母亲的美文,作者苏士舰老师以深情的笔触回忆了母亲的生平,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无尽的感激。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点评:文章充满了作者对母亲深沉的爱和怀念,情感真挚,让人动容。作者通过对母亲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如母亲粗糙而温暖的手、为家人准备的饭菜等,使母亲的形象生动鲜明,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文章中穿插了多个关于母亲的故事和回忆,展现了母亲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品质,使得文章内容丰富,层次分明。
作者提到了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体现了母亲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文章从母亲的日常生活、疾病斗争到最后离世,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结构清晰,易于读者理解。
总体来说,这篇文章是一篇感情充沛、内容丰富的佳作,通过个人化的叙述,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深远影响,让人深思。作者通过文字传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也启发读者珍惜与家人的每一刻相处时光。

作者简介:王红军、曾用名王子,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人,业余喜读各领域书籍。爱好登山、器械运动、旅行、摄影、美食。热爱文学,敬仰文学,擅用文字与图片抒发情感,追求文学里蕴藏的哲理与美好。因为文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圣的艺术,能穿越时空,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精华。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学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文学的世界里,聆听先贤的低语,感受岁月的沉淀,共享文学的盛宴。中国摄影网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江苏摄协会员,江苏摄影特约采编,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会员,连云港市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海州区民协副秘书长,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武术协会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