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板浦讲书人王建忠》
王红军
千年古镇板浦,曾经的淮北盐都,这地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从一个海边的小渔村,经过二千余年的历史沉淀,辉煌与没落都在这个地方见证。孩时的记忆:有两件事,官员因正常工作需要调入镇政府,再工作调动时、他们的家仍不想搬离留在板浦,情愿星期天时回家。另一件是流浪汉到古镇板浦也不想离开,都依恋这个地方。因为这里的人民善良而勤劳,以及交通便捷不偏僻,东西南北都通畅。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从古镇板浦走出300多名科教文卫界名人,有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国学大师、文学巨匠、一省大员、共和国将军等等。足以证明这方沃土有灵气,古镇板浦这个依山傍海的小镇人文历史,仅次于2200余年的海州。
今天,特来说一说富有争议的一位已作古的王建忠老人。王建忠老人祖籍安徽徽州,他的父亲王荣、母亲王高氏,家境厚实;在清末民初时期,族兄牵引下,拜别兄弟姐妹。来到曾经的淮北盐都---古镇板浦,这个豪商巨贾汇聚地创业。到板浦镇安定下来后,在民国时期的县治中心板浦镇空心街,曾经的“风花雪月”之地买下一处房产。开了一家“高大新客栈”。(注:以前客栈也是吃住一条龙服务)王建忠老人1926年出生在古镇板浦,他小时候跟我父亲同在一所私塾上学,大我父亲3岁。我父亲在私熟上两年余,因家里兄弟姐妹多,上不起学,后退学在饭店学手艺了;他一直读完私塾。民国时的洋学堂的兴起,又考入江苏省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注:驻地板浦。解放后改为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后又升级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民国那个时代中专就是相当高的学历,了不起的才子。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前二年,他参军在国民政府军队暂一军11师师部文职人员、对日抗战,在国民政府军暂一军11师。因是文化人,被部队选送入江苏南京陆军通信兵学校特种通信专业(校长蒋瑞元兼任),毕业后任师级单位无线电台台长、中校军衔文职,日本投降后。部队驻守上海崇明岛,1949年解放上海时,我地下党对11师这支部队进行策反,后期全师起义改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但他选择回古镇板浦照顾父母。
全国解放后的新中国百废待新,因为有文化,王建忠老人进入江苏省淮北盐务管理局工作(注:此局驻在连云港新浦),后调入国营灌云县灌西盐场供销科工作。1966年四清后文革前,被扣上帽子管制,工作没了,回到古镇板浦。他虽被管制,镇政府仍安排他到板浦交通运输站工作,工种是烧茶给职工喝,(注:运输站属镇办企业,后期被划为县属企业大集体性质)在交通运输站烧茶时,还要每天步行拉着平板水车到3公里多的善后河拉水回来烧。也吃了不少苦,但老人意志顽强,从未屈服过命运,不断向上级及地区政府申诉(注:灌云县古镇板浦原归淮阴地区管。)他在民国时期从军时,我地下党干部封晓柏曾经遇险躲入王建忠老人家客栈,老人母亲王高氏曾保护过封晓柏同志。
另外交待一下:封晓柏与王建忠及孙志俊三人都是民国时期,江苏省省立第八师范同学,三人都是板浦人。解放后封晓柏任淮阴地区清江市公安局长,后调入南京房管部门工作到离休(已故)。孙志俊老人进入我党新四军部队里文工团里工作,后转业到教育部门从事会计工作离休,现95岁高龄仍健在,正营级。1989年老人迎来曙光,党和政府为其平反复职落实政策,只拿二个月退休工资就病逝了。

童年时代,王建忠老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身材高大健壮、1.85米左右、出口成章、家里不少书籍,被管制时期还不忘看书,国学经典无不涉及。我家与老人家都住西顾巷里,他住巷头向里中部离汪家大院(注:中科院院士汪德昭童年家)十几米距离,我家在巷尾相距不足80米远,我童年时代常跟他儿子王三、王四在一起玩。随着改革开放初期,半导体收音机都很少,黑白电视极少。老百姓娱乐就是晚上拉拉二胡、吹吹笛子、下下棋、打打牌、听唱书或讲书、看看连环画、文化站图书室租书看,我小时候特别喜看连环画与听讲书(注:评书),对敲着铜锣唱书听不懂。那时王建忠老人会在板浦文化站讲书(注:评书),每次交一点场地费给文化站。
王建忠老人讲书,没有老师传授,就是有文化;他时常带着墨镜讲书,讲到精彩处有时站起来讲。其中惊堂木是在讲书过门停歇时使用,也是提醒听众注意的作用。那个时代,平时每天都有书场,头一天文化站会用一小黑板粉笔书写上,某某人讲什么书名及简要内容告知听众。
讲书多数都是晩场多,过年时间白天晚上都有场子,孩童时常去听老人讲书。那时听众从10来岁孩童到80岁老翁都有,每天书场都有人义务帮拿签(注:拿签就是帮讲书人收钱)。有句俗语讲:“不看说书也要看拿签的”。拿签者往往都有点声望之人。每场书时间平均4小时左右,小孩是不收钱的,每场书要拿4一5次签,5分钱到1元不等,没有规定一定要给多少。往往都是大家瞪大眼、张大嘴,聚精会神听到故事情节有悬念时拿签。
据资料考证讲书(注:评书):我们先民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这行业也是我们华夏民族劳动人民创造的口头文学。也属曲艺的一种,一人演说,通过叙述情节、描述景象、模似人物、评议事理等艺术手段,还原历史与现代故事,将历史用口口相传,以最通俗的方式进行传播,对于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承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北方称评书,南方称评话,又称评词。华北、东北、西北一代和我们苏北都称说书与讲书,广东称讲古。讲书这行业在华夏民族历史上有着超强的生命力。
我陆续听老人讲过:《杨家将》《岳飞传》《三侠五义》《薛刚反唐》《三国演义》《哪吒闹海》《水浒传》《隋唐演义》等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里面的人物活灵活现的记忆在脑海里。比如他讲的:隋唐演义,让我了解力大无比、恨天无环的李元霸,狂妄自大的宇文成都,英勇善战的裴元庆,文武双全的秦琼,爱将如命的秦王李世民,从老人讲书中我也了解秦王钻鞭得尉迟的历史典故。

岳飞传里,精忠报国的抗金英雄岳飞被秦桧陷害,挑拨皇上赵构用十二金牌招回,最后以莫须有罪名处死在风波亭的悲凉。杨继业临死不降魂断李陵碑,穆桂英挂帅大破天门阵,一门忠烈,英勇抗辽的杨家将。三国演义里浑身是胆的常山赵子龙(常山据考证:现改为石家庄)。有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之威的猛张飞,一心报国的张辽,忠信义勇的关羽,有百步穿杨之术的老将黄忠,关羽温酒斩华雄,诸葛亮火烧赤壁、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等等。水浒传里,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豪气冲天。武松打死一只虎名扬四海,李逵杀三只虎名落深山。枪棒无双的八十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大闹五台山,三打祝家庄、擒方腊等等。这些人物故事,让我对上学时历史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在我童年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随着电视,收录机等家用电器的普及,刘兰芳、袁阔成、单田芳、王刚等评书艺术家在广播电台连播这些演义,每天半小时。加上后期电视业发展,很多名著及演义拍成电视连续剧或电影。央视的百家讲坛开播,最早接受的纪连海老师讲的满清史,易中天老师品三国,于丹讲论语,蒙曼老师讲武则天等等。以及各种娱乐设施兴起,也让书场讲书者濒临淘汰的境地。现斯人已逝,太阳依旧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这里人民依旧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王建忠老人讲书史却影响了古镇板浦几代人…………
(注:根据文中主人公家人意见用了化名。)


作者简介:王红军、曾用名王子,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人,业余喜读各领域书籍。爱好登山、器械运动、旅行、摄影、美食。敬仰文学,擅用文字与图片抒发情感,追求文学里蕴藏的哲理与美好。在文学的世界里,聆听先贤的低语,感受岁月的沉淀,共享文学的盛宴。中国摄影网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江苏摄协会员,江苏摄影特约采编,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会员,连云港市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民协会员海州区民协副秘书长,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武术协会会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