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艺术大家侍少华
王红军
汉朝东方朔有句名言:小隐于野,大隐于市。也就是讲有能力之人,希望借助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世外桃源。
侍少华先生,在藏龙卧虎的市井之归隐,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属大隐。这也是道家思想的升华。侍少华先生毕业于百年名校《海州师范》自幼喜书,临二王帖,对正、草、行、隶、篆五体尤精,特别对隶体、篆体造诣很深,突破了传统书写格局。对美术,篆刻学术研究,器乐演奏已达痴迷的境界,也是他闲暇时最佳伴侣。
侍少华先生跟我是师生关系,也是忘年交的朋友。发稿前一次拜访,他正在家搞书法创作。我到访后,他放下手中事。我讲这些天忧闷,老师拉首曲子听听,我从没听你器乐演奏过。我想听阿炳的《二泉映月》,先生说可以,但你听后要多提宝贵意见,二胡虽然不是专拉《二泉映月》的二泉琴。但一曲《二泉映月》深沉悠扬、而又不失激昂的琴声。仿佛间似乎让我听到的,是阿炳在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细问先生才知,曾跟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管弦乐学会会员、二胡演奏名家、蒋风之二胡研究所副所长卞光祥先生多年交往。也跟连云港市二胡协会会长孙正中以及二胡演奏名家王友宝等都是朋友。
接下来又拿出笛子,为我吹了一曲《但愿人长久》这首曲是大文豪苏轼《水调歌头》词改编的曲子。先生拿出挂在墙上的笛子、运运气吹起来,悠扬的笛声,婉转的音质,飘荡在幢幢高楼之间环绕,真有绕梁三日,而余音纯纯意境。笛子与箫是很费气力的。准备再拿箫再吹一曲《苏武牧羊》。古稀开外年岁的老人,我没有让他再吹,我讲:“下次再来听先生演奏”。

侍少华先生,有坚持60多年写古体诗和记日记的好习惯。他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已达十分痴迷的境界。从海师毕业曾分配在市区陇东中学教美术和音乐。1971年被市文教局领导看中,调市工人文化官(注:当时文化宫归文教局管),任命:市美术创作组任组长(相当于现市级美协主席)、后又调报社搞摄影等工作。侍少华先生现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江苏省科普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首届刻字评委,曾任连云港市书刻艺术家协会主席,辽宁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淮海工学院客座教授(注:现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等。
侍少华先生在2008年在荣宝斋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专著《中国书刻艺术》,2010年由安徽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专著《中国现代刻字研究》,2014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第三部专著《中国刻字五十讲》填补了国内刻字艺术一项空白。书中“中国”二字是出版社加上的。一代书法泰斗权希军先生题写书名。研究学术性东西,枯燥乏味,特别在普遍人心浮躁的环境里更加艰难。而且侍少华先生写书还受到业内极少数同行轻视;先生最后在市总工会退休。

侍少华先生对美术为执爱,涉及领域:国画山水、连环画、油画、水粉、木刻、雕塑、布景等。上世纪60年代,他画了100余幅学习雷锋幻灯片到市区各学校巡回放映。2004年代表作《知足回味》入第五届国展,后刋登在《中国书法》上。侍少华先生的成功有两点:一方面是勤奋执着,另一方面艺术道路上,除是一代草圣权希军入室弟子外。另外还有一代大师齐白石先生高徒,书画大家陈大羽先生(已故)。一代草圣林散之大师(已故)。康有为先生高徒,一代书法大家萧娴女士(已故)。这些泰斗级人物为侍少华的老师也是幸运的。
现健在的原中书协副秘书长、书法大家张旭光先生。金陵八大家之一,江苏省国画院山水画研究所所长华拓。两位大家是侍少华先生老师,也是多年的学术上知音和朋友。这么多高人指导和授艺,让侍少华先生在艺术上的道路上如虎添翼。我特意核实侍少华先生,跟这些泰斗级名家接触细节。先生马上找出几十年来的日记,里面详细记录他与各种人物交往的往事。并写了心情感受,也记载着他生活细节的点滴。
侍少华先生1971年文革前后任市美术创作组长(注:相当于市级美术家协会主席,当时书协和美协还未成立),1971年11月18日,市美术创作组与省展览馆画家(注:展览馆后改为省国画院),去本市高公岛乡搞军民联防画作。在高公岛乡建立创作基地,创作当地风土人情,用画的形式表达。省画家有金志远、李婉、朱琴宝(女)、华拓、陈达、俞继高、吴俊发等人。在高公岛三个多月时间,与大家华拓结下深厚的友谊,华拓当时刚转画风、画国画山水,华拓画一幅山水画作品相赠,作品现仍保存在先生手里。
华拓1971年4月份,1972年9月份,1973年12月份曾与省国画院、南艺、南师大画家三次来连云港拜访侍少华先生。受到先生盛情接待,期间,又在连云港共同探索绘画创作技巧。相识齐白石先生高徒陈大羽是在1973年,原连云港市美术创作组组长好友王宏喜、相约南京陈大羽先生到连云港来,并向陈大羽淘经学习齐派绘画创作技巧。当时因工作关系,经常与省里书法和美术大家接触与交流,已故一代草圣林散之,一代书法大家肃娴女士就是在那时相识的。他们两家相隔不远,在南京玄武区百子亭社区。
侍少华先生1971年去南京送书画展览,当时林散之和肃娴都是书画评委。特意拜访一代草圣林散之老师,向林散之老师请教用笔和执笔方法。林散之大师与肃娴大师对先生亲和力很好,一代草圣林散之先生即兴写4幅作品相赠先生。其它3幅被先生送于周庚如、李永生、许厚文三好友,现还剩1幅。肃娴大师写了3幅作品相赠先生。现1幅在先生弟弟处收藏,余下2幅先生女儿收藏。这些大师绝笔的作品,也具有文物性质的作品,也是一笔价值不菲财富。
十年磨一剑,先生在书法领域探索出新成果,从传承的几千年的平面书法,创新了二维变三维立体书法。又让中国书法艺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书法泰斗权希军老师,极力推崇。盛赞侍少华先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著名鉴赏家、收藏家、古玩世家陈铜铭先生评价:“不走寻常路,大胆创新,传统书法新突破”。上海籍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书画鉴赏家蒋文光评价:“继承传统书法国粹,呕心沥血,让传统书法又一次变革”。
去年夏秋期间先生在北京女儿家4个多月,又参加了北京市书法协会举办的一次书法展。顺便拜访老师权希军先生与之交流书法心得,又拜访了原中书协副秘书长张旭光老朋友。在北京又与中国商业联合会常务理事、昌平区政协常委、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九牧林氏集团董事长林国水先生,林先生虽是商人但也是位艺术家。侍少华先生曾写了篆体创新书法作品给林国水先生,被林先生朋友、现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看到,十分欣赏。他两人决定帮先生建《侍少华艺术馆》和联系央视报道。并举办侍少华篆体创新书法展,先生准备写出70幅毛主席诗词创新书法作品,迎接建国70周年大庆,已经完成60幅。在此恭祝先生北京创新书法作品展成功举办。
一位古稀之外年轮的退休老人、完全可在家静养,但他仍然坚持传统学术研究,探索艺术发展,发辉着余热。可称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最后恭祝老人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然而我们现代相当一部分人,每天去沉迷于“西湖歌舞几时休”和“网络天地”的环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