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21219132124]()
国际视野 天下共享
佳作精华展示平台
遥望长城北古口
![图片]()
元旦前夕,和妻子去北京看望女儿,途经北京密云北古口镇,我从车厢里向外看到了山峦起伏,绵延万里的残垣断壁的山峰,山峰之间能够隐隐约约看到一个又一个垛口、烽火台,同车厢的朋友说,那是北古口万里长城的垛口。我急忙从旅行包里取出相机,拍摄了那如今保存完整的长城垛口、烽火台,留下来美好的记忆。古北口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县境内,距北京120公里,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它与著名的居庸关东西对峙,是燕山山脉南北交通咽喉之一,与村子相隔不远的古北口长城由卧虎山、蟠龙山、金山岭和司马台长城组成,也是古往今来兵家必争之地。从古至今,就是内地通向松辽平原和内蒙古的咽喉要地,是长城诸多关口中的重要关口,素有“京师锁钥”之称。 据史料记载:后唐庄宗取幽州,攻克古北口;辽太祖取山南,先下古北口;金兵大破辽兵,在古北口,后在北京建中都;元文宗当年曾屯兵古北口……![图片]()
对于一个发生过130多场战争的古战场来说,古北口彷佛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坐在北京以北的燕山山脉间,即便只露出一个背影,都让人肃然起敬。正是因为这种强大的气势,才让无数对中国历史着迷的朋友愿意跑到这个北京最东北的地方寻古。在万里长城成千上万的碉楼里,古北口在当年的烽烟应该是最强劲的,因为中国大半部的历史几乎都燃烧在这片京师锁钥的疆土上了,以至于至今很多当地老人都坚信,在古北口深山的夜里,时常还可以听见不同时代将士的厮杀。古北口长城面积84.1平方公里,地处燕山山脉,蟠龙、卧虎两山南面的浅山丘陵区。是古北口北部的第一道军事防线,为明万里长城中最坚固最雄伟的一段,更是今天唯一一段完整保留了明长城最精华部分原貌。从西边至东边依次为八大楼子长城、黄峪沟长城、卧虎山长城、万寿山长城、蟠龙山长城、五里坨长城、金山岭长城和司马台长城。卧虎山长达40多公里的长城线上,有敌楼烽火台172座,烟墩14座,建立了16个关口,3个水关长城,6个关城以及3个瓮城,还有许多卫、所、堡分布在外围。卧虎山长城段有长城历史上罕见的姊妹楼长城,有长城历史上跨度最长的水关长城。现存敌台143座、烽火台14座、关口16个、水关长城3个、关城6个、瓮城3个,其中:著名的有北齐长城的大花楼烽火台、古北口长城的制高点---望京楼、姊妹楼长城、仙女楼、将军楼、水楼水关遗迹等。在古北口长城附近还有三眼井、御封井、司马台天池、杨令公庙、药王庙、财神庙等景点,每年的农历九月十四,在这里还会举行热闹盛大的药王庙庙会。整个古北口长城并没有被人工修过,非常具有沧桑感,而残破的城墙和弹眼,更是让人仿佛处身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最早见于记载发生在古北口的战事,就是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13年),晋王李存勖攻取幽州时,遣大将刘光睿率领一路兵马攻克古北口。后梁龙德元年(921年)十月,契丹主阿保机军自古北口入边寇檀州(治今密云)、顺州(治今顺义)等10余城,十二月又自古北口出。金代泰和五年,章宗又命人在此筑东陉二城,金贞佑二年(公元1214年)在这里设过铁门关。从西周开始,延至春秋战国便在古北口筑墩设防。汉武帝刘彻时为防北部匈奴入侵扰边,命守军在古北口开始筑城布兵,使古北口成了汉与匈奴屡次交战的必争之地。数不清的战争都以攻占古北口为第一步,使它成了夺取中原的桥头堡。但古北口在早期并没有长城,战国和秦,汉时期的长城是从古北口以北很远的地方经过的。北朝时期,为了防御更北方的游牧民族和邻近的其它政权,各朝非常重视修筑长城。据《北史·齐本纪》载,北齐天保七年(556年),“自西河总秦戍(在今山西大同西北)筑长城,东至海(指山海关勃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北齐此次为了防御突厥、奚和契丹族而修筑的长城经过古北口,这是古北口第一次出现长城。但是北齐长城比较低小,为土石所筑,现在遗迹已经不多了。北齐长城曾被隋唐修缮利用,古北口自唐代始获其名,因是唐幽州(今北京)之北重要长城关口而得名“北口”。唐在此设有北口守捉,屯兵驻守。守捉是唐代在边疆设兵戍守之军事区域,其上有军,其下有城、镇、戍。当时幽州长城之外为奚族聚居区,所以古北口又称“奚关”。唐代北口,五代起已称古北口或虎北口。古北口北齐长城位于明长城南面,从西八大楼子至东司马台长城全长20公里构成古北口的第二道军事防线。北口早期并没有长城,秦汉时期修筑的长城还在它的北部。北齐天宝年间修建的长城从这里经过,古北口一带才开始有了长城。不过北齐长城为土石所筑,比较低矮。明代为了防止外族侵略,重修长城,京师北部设松亭、居庸、古北三个关口,从此古北口才成为明王朝护卫帝京的重要门户,加固防线,并派重兵驻守。《密云县志》上说:“京师北控边塞,顺天(北京地区)所属以松亭、古北、居庸三关为总要,而古北为尤冲”。古北口地处卧虎山、蟠龙山、司马台长城之下。这里的长城以工事严密,敌楼奇特,山势险要而著称。据专家考证,这里的长城不像八达岭长城墙宽基厚,但墙体、敌楼构思奇妙,自然山势缓急多变,许多工程构筑在难以想象的悬崖绝壁之上,充分体现了“因险制塞”的原则,远望犹如一条巨龙上下飞舞。在近代史上,也曾有日本鬼子进攻并占领古北口,苏蒙联军也来解放过古北口,更有八路军和国民党军队争夺过古北口。明朝洪武十一年(1368年)朱元璋派开国大将徐达重修明长城时建古北口关城,设置东、南、北三门防守,并在北齐长城基础上砌石块,增强长城的防御能力。明朝1569年戚继光在古北口修复长城时,保留了北齐长城并在墙外贴长城墙砖,形成了古北口著名的双长城,目前比齐长城上至今仍然保留着著名的大花楼烽火台,并有七个著名的关口,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保护和防护作用。明朝初年把鞑靼统治者推翻之后,朱元璋派徐达等来修筑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等处的城关,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太祖令徐达建古北口关城,并在北齐长城基础上砌石块以增强防御能力。加修关城、大小关口和烽火台等关塞设施,并增修门关2道,一门设于长城关口处,称“铁门关”,仅容一骑一车通过;一门设于潮河上,称“水门关”,存遗址。西北的居庸关、东北的古北口成了明王朝首都的两个重要门户。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张居正为了加强防务,特别把著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谭纶调来北方。谭纶任蓟辽总督,戚继光任蓟镇总兵。蓟镇所管辖的一千二百多里的长城,经戚继光的精筹划,亲自督修,十数年之间便成了一道城墙高峙、墩台林立,烽火台相望的坚固防线。戚继光在修复古北口长城时,不仅保留了北齐长城,还在长城墙外又加砌了长城城砖,至此才有了著名的古北口双长城。历史上,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曾多次进攻过古北口,并从古北口进入中原腹地抢掠。古北口地势险要,在山海关与居庸关中段,山陡路险,自古为京都锁钥重地。在京北燕山屏立、峰峦叠嶂中,潮河南来峡谷洞开,所以,有北京东北门户之称。古北口城北,东有蟠龙山,西有卧虎山,山势险峻,崖壁陡立,两山紧锁潮河,河岸只有一辆车可通过的道路。金代曾于此处修建铁门扼守,所以,就叫“铁门关”,也称古北口关。清朝,在古北口河西村增设柳林营,建提督府,开辟御道,修行宫,置重兵驻守关口。古北口长城,蜿蜒曲折,起伏跌宕,敌楼密而形式各异。享誉中外的司马台长城,就是古北口长城中的一段,其惊、险、奇、特,被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赞为长城之最。1933年3月10日到5月14日,古北口抗战在此进行,360余名阵亡将士遗体合葬于古北口长城脚下,建古北口阵亡将士墓。约5米的古北口保卫战纪念碑在古北口东山建立起来,碑身正面镌刻着冀晋纵队司令员赵尔陆题写的四个苍劲大字:“河山永在”;碑座四周刻有100多名为实现和平而献身的烈士的姓名、年龄、籍贯和部队编号。与此同时,在东山左侧烈士墓地建起一座墓碑,上面刻着12个大字:“古北口保卫战阵亡烈士之墓”。直到现代史上所记载的“长城抗战”,也爆发在古北口地区。当时,日本侵略军投以重兵向古北口进攻,以侵华北,受到第十七军爱国官兵的阻击,坚持两月有余,付出了重大牺牲,使敌军死伤数千人之多。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在中国现代战争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将军楼。将军楼为二层楼,高10米,四边各宽10.10米,东西各有三个箭窗,南北各有四个箭窗,四个方向各有一门。此楼曾经受了抗日战争的猛烈炮火,如今仍很坚固。顶部的垛口已完全被当初的炮火击毁,除中部已塌毁的直径约一米的圆孔外,楼顶的圆拱均已裸露在外。著名的长城抗战中敌我双方争夺最激烈的就是将军楼。二十四眼楼。二十四眼楼是古北口长城段的尽头,是一座建筑奇特的敌楼,它的西北部已塌毁,只有东部和西南向的墙还在那里坚固的挺立着,因为原来四面共有二十四个箭窗而得名。此楼地势高耸,东接金山岭,西望卧虎山,由于战略地位重要,因此修得特别高大独特。司马台长城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公元1373年),是在北朝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属明代“九镇”中蓟镇古北路所辖。明万历年间,蓟镇总兵戚继光和总督谭论率兵进行了重点整修,今司马台长城辖于北京市密云县东北部的古北口镇,距北京120公里。肉丘坟。肉丘坟坐落于古北口镇河西村,是著名的爱国教育基地,在这里长眠着长城抗战中的三百多名抗日英雄,每年都有许多人前来拜祭英灵。杨令公庙。说起古北口,不能不提杨令公祠,因为它凝聚了古北口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英雄的无限敬仰。令公祠始建于北宋元佑年间,大约在1025年,至今已经历了900多年的历史了。1983年被列为密云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阴历的九月初七,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上香,有本地的百姓,也有北京市、河北省乃至其他省市的人。古北口,曾经的边关重镇,如今,已是历史文化名镇。古北口镇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举行庙会,扭秧歌、卖土特产品等,热闹非凡。2008年,古北口被北京市政府评为“北京最美的乡村。”作者简介
![图片2]()
江其田,吉林省白城市国土资源局退休;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白城市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主任、名誉主席;《吉林名人》杂志社 记者;白城市政协文史专员;大安市政协文史专员。
创作体裁以散文为主,兼写杂文、随笔、诗歌。研究国学、史学。出版散文集《其田其文》。
![1614535486093076142]()
区域主编:秀美山河
责编:芬芳·那样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