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卢沟桥上走过
江其田
2024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也是卢沟桥事变87周年纪念日!
2014年的初夏,我去北京旅游,在此期间,我曾去卢沟桥看了一看,尽管时间过去10年,但在卢沟桥看到的一切,依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郊的永定河之上。它因横跨卢沟河(今永定河)而得名,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六月,因后来永定河洪水泛滥,将桥冲毁。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迄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卢沟桥,是一座石砌的连续圆拱桥,桥身全部以白石建成,长265米,宽8米,两边石栏望柱有218根。柱头均雕有蹲伏的石狮485个,个个生动雄伟,姿态各殊,维肖维妙,栩栩如生。有的挺胸昂首,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朋友说,北京有句俗语,叫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数。据说,1961年,到北京市丰台区的文物工作者还真的数清楚了,在一座265米长的桥上,建筑精工巧匠们竟在石栏望柱头上雕刻485个石狮子。卢沟桥的狮子很奇怪,蹲在桥东端石栏尽头的两只大狮子身长1.73米,高0.9米,约三吨多重,而爬在大狮子身上的小狮子,有的只有20多厘米长。在桥头的御碑亭上还刻着乾隆皇帝所题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其旁建有新桥、房屋和民宅,颇有“卢沟晓月“的诗境。
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就是在卢沟桥上发生的。
“卢沟桥事变”过程是这样的:
1937年7月7日夜 (一说为19点30分 ),驻丰台日军河边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由中队长清水节郎率领,在卢沟桥以北地区举行以攻取卢沟桥为假想目标的军事演习,11时许,日军诡称演习时一士兵离队失踪,要求进城搜查。在遭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二一九团团长吉星文的严词拒绝后,日军迅即包围宛平县城。翌晨2时,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北平市长秦德纯为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定,双方派员前往调查。但日军趁交涉之际,于8日晨4时50分,向宛平县城猛烈攻击,并强占宛平东北沙岗,打响了攻城第一枪,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还击,日军在同一天内,连续进攻宛平城三次,均遭中国守军的英勇抵抗。
“卢沟桥事变”突发,形势骤紧,举国上下要求立即全面对日作战的呼声直冲牯岭。
7月8日下午,北平当局令驻军坚守卢沟桥,宋哲元致电蒋介石,报告卢沟桥事变真相。
蒋介石收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9人联名打来的电报:“庐山蒋委员长钧鉴:日寇进攻卢沟桥,实行其武装夺取华北之已定步骤……红军将士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家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地卫国之目的。”
同日,国民政府外交部为卢沟桥事变,向日本大使提出口头抗议。日本内阁会议提出所谓“事件不扩大,就地解决”的方针,欺骗世界舆论,麻痹国民党当局,争取时间调集部队。
同日,北平当局与日军达成协议:1、双方立即停止射击;2、日军撤退至永定河左岸,中国军队撤至右岸;3、卢沟桥守备由河北保安队石友三部担任。翌日,中国军队撤退,日军不仅不履行诺言,反而大批调兵向中国军队进攻。
10日,各方纷纷报告,日军已由天津、古北口、榆关等处陆续开到,且有大炮、坦克等向卢沟桥前进,已将大井村五里店等处占领;平卢云路也不通行,战事即将再发。
11日,平津当局与日军达成现地协定:一是第二十九军代表声明向日军表示道歉,并惩办此次事变责任者;二是取缔共产党、蓝衣社及其他抗日团体的抗日活动;三是永定河以东不驻中国军队。从11日起,日军时以大炮轰击宛平城及其附近一带,城内居民伤亡颇多,团长吉星文亦负伤,就将城内居民向城外比较安全地带疏散。
战事由此扩大到八宝山、长辛店、廊坊和杨村等处。第二十九军各部分散于各处应敌。日军出动飞机在各处侦察扫射,战事时断时续。
7月17日上午,一身戎装的蒋介石面对100多名各党派代表、各界名流正式发表《抗战宣言》,郑重宣布:“……我们已快要临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极人世悲惨之境地,我们不能不应战!至于战争既开之后,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如果放弃尺寸土地和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士抗战之责任,皆因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会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四万万同胞要求抵御外侮的呼声终于有了回音。
从历史意义上看,“七七”卢沟桥事变的整个过程,清楚地表明,它是日本政府、财阀、政党的共同意志,绝不是什么日本少数军人牵着军部、政府的鼻子走。它是日本大陆政策的必然发展和有计划有准备的行动,是日本长期以来侵华野心的最终全面实施,也绝不是什么偶然事件。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政府在卢沟桥旁边建立了一座抗日战争纪念馆,馆内珍藏着当年一些历史文献,军用设备等,供游人参观。
卢沟桥,你不仅是捍卫京城的桥头堡,是金朝时代劳动人民在建筑史上的一大杰作,你的每根廊柱,每个石狮子的眉宇之间,都眨动着那起伏的岁月,你更是历史的丰碑,战争与历史的见证人。更令人赞美的是,你那“一川斜月”、“苍龙北峙”等人文景观,引得多少游人为你倾倒。你又是中华民族科学与艺术的结晶!
注: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江其田,吉林省白城市国土资源局退休;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白城市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主任、名誉主席;《吉林名人》杂志社 记者;白城市政协文史专员;大安市政协文史专员。
创作体裁以散文为主,兼写杂文、随笔、诗歌。研究国学、史学。出版散文集《其田其文》。
区域主编:秀美山河
责编:芬芳·那样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