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执念,自在心间》
游峰
在岁月悠悠的长河中,退休本应宛如那宁谧安闲的温馨港湾,为疲惫的心灵提供惬意的栖息之所。然而,现实的惊涛骇浪却一次次无情地将这美妙憧憬击得支离破碎。
爱人钟情于太极拳,我亦欣然相伴。一年多来,虽偶有中断,却也沉醉其中。岂料,儿媳的反对之声,犹如一记震耳闷雷,陡然打破这份平和。她眉头紧蹙,语气凌厉:“你们只顾自己锻炼,不想我们上班辛苦,早上被吵醒,孩子作业不管,家里琐事不问,就不能全心照顾我们?”这尖锐的指责让我们满心委屈。
回首往昔,我们守护这个家三十余载,小孙子已上小学一年级。我们含辛茹苦将孩子抚养成人,那血浓于水的亲情难以割舍。三年前外出归来,儿媳冷面相对;新冠初时搬离,也未获关怀。
我们倾心付出,丈夫购房倾尽钱财,没收一分伙食费,儿媳却嫌钱未给她。难道我们就得被无休止地索取?
“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欲望过盛;人心本不累,累的是牵挂太多。”弘一法师此语,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我们执着守护家,却受困于执念,身心俱疲。不能让过度付出成为惯性,不能让无度索取成为常态。
执念,仿若内心深处的黯痕,是对观念、情感或目标的痴迷纠缠。适度的执念是前行的强劲动力,能让我们在逐梦之旅上矢志不渝。可一旦执念失控,就会成为沉重的枷锁,禁锢心灵,使人深陷苦痛的渊薮。
正如泰戈尔所云:“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你也将错过群星。”我们不应因执着于过去的遗憾与失去,而漠视眼前的美好和未来的可能。老子亦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常乐,放下过度的欲望与执念,方能寻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且看“杯弓蛇影”,主人公因执念误将弓影视作蛇,忧心忡忡,形容憔悴,直至真相大白,放下心中疑虑,才恢复健康。这正如生活中,过度的执念会带来不必要的担忧与恐惧,唯有放下,才能摆脱困扰,重获心灵的自由。再观“塞翁失马”,塞翁在得失面前心态平和,终获意外之喜。这启示我们,莫对得失耿耿于怀,放下执念,生活或许会有别样的精彩。
执念的产生,往往源于内心的恐惧、不安以及对未知的抗拒。可能是对过去失败的难以释怀,对未达目标的过度执拗,亦或是对他人评价的过分在意。要放下执念,需要深入剖析内心,探寻根源,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和波谲云诡的世界。这既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和长期的修炼。比如通过冥想让心灵归于平静,探寻执念的根源;或者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记录内心的所思所感,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此外,制定合理的规划,明确目标与边界,避免过度卷入他人的期望之中,也是放下执念的有效方式。
我们应当审慎审视自身的执念,清晰分辨哪些是值得坚守的高远追求,哪些是应当决然放下的沉重负累。放下执念,并非懦弱的逃避,而是睿智的抉择,是对自我心灵的慈悲解脱,是勇敢地跨越,去拥抱广阔的世界。
学会放下执念,便能邂逅全新的天地。曾经对完美苛刻以求之人,坦然接受自身的不完美后,能以更加洒脱从容的姿态直面生活;那些因过往过错深陷自责的人,决然放下,便能轻装上阵,勇敢迎接未来的曙光。
恰似春风不语,随心而行。余生珍贵,当学会放下。放下曾经的执念与牵挂,让心灵重归澄澈宁静。莫让过度付出成为习惯,莫让无度索取成为常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追寻内心的宁静,在岁月的余晖中为自己而活,寻得那份真正的自在与安宁。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愿我们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放下执念,自在心间,笑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以一颗通透豁达的心,尽享人生的美好与真谛。挣脱执念的束缚,舞动心灵的翅膀,飞向自由辽阔的精神天空。(2024年7月5日4时,于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