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南关探街巷之二
靛市街
府前街社区/刘孟领
【内容提要】
具有3500年建城史的邢台,在中国历史上是首屈一指的古城,为华北第一城,乃冀南重要城镇。尤其邢台古城中轴线上发展起来的“南关”,在明清时期,更是大名鼎鼎,被誉为“好南关”。好南关的8条主要街道:北大街、靛市街、东大街、西大街、花市街、牛市街、马市街和羊市街,各有经营特色。好南关的老街老巷,充满历史文化内涵,令人鼓舞,津津乐道。
“华北第一城”邢台,是名副其实的冀南重镇,正如史书记载的那样----“为九省冠盖通行之路,百户菁华聚会之区,烟火万家,客商辐辏,冀南重镇,天府娩雄。”人们习惯地称繁华写就的邢台好南关,是“邢台的王府井”。 千百年来,好南关的老街巷,至今仍保存较好,井然有序。《顺德府志》曰:“里社街衢,纵横经纬,以类附见,弥觉有条不紊。“可见历史上的邢台〈顺德府〉井然有序的城市,格外引人注目。
千百年来,好南关位于邢州古城国家AAA级景区的南端。从古城中心建筑清风楼向南,顺着府前南街前行310米,一眼便见中兴东大街南面大楼墙壁上三个醒目的大字----“好南关”。
好南关,是邢台市的外城。相对而言,其内城就是中兴东大街往北到北关街的古老城市。既有内城,又有外城,别具一格的邢州古城,因为“好南关”而闻名遐迩。 好南关,共有8条主要街道。从北往南,依次为北大街、靛市街、东大街、西大街、花市街、牛市街、马市街和羊市街。
好南关,8条街道各有特色。北大街的茶叶、饭铺、副食是出了名的;靛市街是染料及染坊的集中地;东大街的竹货麻货远近闻名;西大街是好南关的商业繁华区;羊市街以经营皮毛而成为邢台的五大行“老大”;花市街主要经营棉花及棉织品;牛市街和马市街则是买卖牲口家禽之地……
从古至今,好南关老街巷充满津津有味的历史文化故事,令人鼓舞。
靛市街,西起北大街,东至市二中。全长435米,宽7米,沥青路西。此街西高东低,主要经销染料和染坊加工业务,商业繁荣,染坊较多。名副其实的靛青市场,故名靛市街。
靛市街,原名顺城路。明末清初称呼“顺城路”,因为它紧邻邢州内城马路东街而建,顺势而为,所以这样称呼了几百年。在清道光七年《邢台县志》改为靛市街。
靛,即靛青,靛蓝。起初,国人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使用蓼蓝叶〈即板蓝根〉泡水和石灰沉淀所得的蓝色染料,利用染料加工布品或羊毛制品.
走在西高东低的东西方向的靛市街道大街上,由于街道两侧地势较高,想进入宅院,需登上几个台阶。 蜜市巷,因经营蜂蜜而命名。它北起靛市街,南至东大街,长200米,宽2米左右。北宽南窄,中间多拐弯。北段为砖路,南段为炉渣石灰路。后误写为“密市巷”。
现年88岁高龄的苏集甫老先生说,记得他爷爷父亲辈就连续多年经销蜂蜜。因旧社会国家穷,人们生活困难,邢台独一家的蜂蜜买卖也不好做。买者不多,好在整个邢台就自己经营,收益还可以。几百平方米的苏家大院,人烟兴旺,光绪年间曾被命名为“五世同堂”之家,挂在北大门的牌匾“盛通蜜店”远近闻名。 北七道弯,离蜜市巷不远,同在路南,是连接靛市街和东大街的一条羊肠小道,长268米,宽1.5米,炉灰路面。巷内拐弯多,纵横交叉,像走迷宫一样。为区别于东大街南侧的七道弯巷,故名北七道弯巷。
在北七道弯的北口东边,矗立着一座老宅,门楼的雕花古朴秀丽,“城门楼”三字雕刻在门楼正面,侧面刻有白莲花和木雕如意莲子,令人叹为观之。
刘家巷,是靛市街南侧一条闷头小巷,北连靛市街,南止居民住宅,长仅50米,宽2米,炉灰路面。以原居民的刘姓命巷名。
新风巷,也是靛市街南侧的闷头小巷,长75米,宽3米,北通靛市街,南闷头,东邻就是市二中。此巷原无名,1981年地名普查中,根据群众意见定名,寓意树立社会主义新风。 清真北寺,在靛市街路南,当时寺内挂有元世祖忽必烈御书大匾。可见当年此寺多么辉煌!只所以叫清真北寺,是和马市街的清真南寺相对应的。后来,此寺曾作为靛市街小学所在地。
清真女寺,现仍在靛市街东部路南,每星期五活动。此寺不大,四周为居民区。伊斯兰教徒依然信奉“顺从”、“和平”宗教意念,按时参加庄严肃穆的教门活动。 财神庙,在靛市街东头,乾隆皇帝御书的"宝寿禅林"石匾馈嵌在庙墙之中。门口蹲着一对石狮子,旁边还长着棵歪脖老槐。老槐树两个人合抱粗,孩子们经常爬上爬下,体会着这里充满的无限生机和秘密。
靛市街东头,原还有一个土木结构的靛市街阁,供出入靛市街或登临远眺欣赏美景。80年前,抗日战争期间,阁门长闭,人们进出,得绕道马路街(今中兴东大街)或东大街。解放后,此阁被拆除。街东头建成了市二中围墙。 靛市水台,在靛市街清真女寺的东门前。太行泉城美丽邢台,自古多水,遍地穴涌,为了防火、防涝和生态平衡,在明朝时,邢州顺德府建成了“四大水坑”,靛市水台便是其中之一。人们认为,坑为向下,台为向上,为取积极向上之意,将“水坑”改叫“水台”。如今长60米,宽4米的靛市街水台,现被铁丝网围起,坑沿砌以青石。水台内的芦苇和绿植努力向上,从而也反映出这里的地下水源较为充沛。那四周高这里低的水,雨季水多时都流向哪里了?传说水池北部和东部两个水眼通向百泉坑了。
靛市街,这个专门买卖染料和加工染制加工的市场,是借助邢台的土布织造而发展起来的街市。
邢台纺织业源远流长,土布行曾是好南关五大行之一。早在西汉时期,至今两千多年前,巨鹿所产锦绫为皇室御用品。《西京杂记》告诉我们,“绫出巨鹿陈宝光家”。锦绫实际上就是邢台特产带有有色图案的土布。其染料多为蓝色。蓝,就是从板蓝根中提取出来的。邢台蓝绫曾远销内蒙、山西和河北的张家口等地,尤其是京汉、正太铁路通车后,南关土布更是远播他乡。
民国时期,西方化学染料进口,传统染料失去了销路,邢州古城染业逐渐衰退。民国《邢台县志》有载:“所织汴绸销售甚广,沮洳之地宜蓝宜麻,蓝有大小,统称自靛,数年来因多用外国染料,古种靛者几乎绝迹……”。靛市街内,抗战时仅有的几家染料铺和漂染羊毛织染业,由发达而渐趋衰亡。
此后,靛市街内经营开了粮食、苇萡、苇蓆、扫帚、木制家具、檁椽等农副产品的摊点便多了起来。其街道仍用至今,从靛市街的长度来看,当年的染坊市场具有相当大的规模,老街道和古建筑,依然散发着它独有的魅力。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