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领导:李耀锋任职东升记
1999年,李耀锋离开了孙家坡小学,先后在侯家村和田家村担任小学校长。
当初李耀锋离开孙家坡,还是专干专门作的工作。孙家坡学校情况好转了,便有人想去任职,搬请县上领导作工作。于是专干出面,调动了李耀锋的工作。专干说,侯家村小学不错,离乡政府也近,能和乡上领导混个脸熟,办事也方便。李耀锋一想,不论到那里也是工作,便同意了。
专干说的的确没错。侯家村小学和田家村小学规模都不大,前面的管理也正常,不需要下什么大气力,经常和乡领导见面打交道,办事的确方便了不少。
特别是田家村任职期间,事少省心,但也作出了显著成绩:
其一,承担了代表全乡参加县上的“红五月演唱会”任务,获一等奖;
其二,当时举行全县青年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内容有三笔字、普通话朗诵、集体舞蹈。以田家村学校为主体,承担了演练培训和参赛。
李耀锋亲自选定了朗诵培训以及内容。全乡又选了十多个青年教师培训舞蹈,可是没有老师,李耀锋只好请他正在幼儿师范学舞蹈专业的内侄女,训练舞蹈,又获了一等奖。
其三,省级“两基回头望”,田家村是重点抽查对象。经过艰苦鏖战,顺利过关。
以上三项成绩,替乡上领导很好撑了脸面,受到了领导的赞扬。当时有人说,田家村学校是乡的亮点。专干却说:不是田家村学校是亮点,李老师到哪里,哪里就是亮点。
2004年,李耀锋被调往东升小学任职。
东升学校是皇甫川在建国以后设立的小学,后一度设有初中奌。它由柿园子和龚家村两个村子合办。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度被称为皇甫川团结三小(皇甫川当时为团结公社,一小、二小分别为肖家坡和小寺学校)。校园曾设置于真武庙,后搬迁至丰盛渠即小河子以西的新建校舍内,学校大,学生多。
但在李耀锋上任时,东升小学管理松懈,校园脏乱,秩序混乱,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东升小学当时基建工程不久,学校大院地面到处是散乱的砖块砂石,高低不平。每到下雨,水和这些混在一起,走路高一脚低一脚,到处都是陷阱。
院子到是其次,最糟糕的是学校厕所,那时还没有改造,属于前房后坑的传统格局。李老师说,那时的厕所脏到了他回想起来都吃不下饭的程度。污物长时间没有清理,经前面的便道溢到了地面上,师生只能用砖块垫脚进去,甚至砖上垫砖。这样污物满地,臭气熏天。
教学纪律松散到了什么程度?有的班学生上体育课,老师并不到场。每到上课时间,学生自发地出去到学校操场去玩。
由于纪律松散,有些学生失教,书包里装的不是书本,而是半截砖头,负在背上。和别人一旦起了冲突,书包从肩头向前一甩,便成了打人工具。
东升学校混乱到了这个程度,有学校管理的问题,也有社会环境改变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龚家村和柿园子的人纷纷作起了生意,发财者不乏其人,特别是柿园子。经商者前赴后继,蔚然成风。人生有了新出路,读书再也不是华山一条道了,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自然下降,似乎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对于学校的配合要求也不像以前那样重视。
不仅如此,村上一些任职村干部的人,发了财了,底气也足了,见学校办成这样,便对学校事务直接进行干预。东升学校曾一度发生过村干部到学校去给老师奌名的事情。
村上有一些闲人恶人,家人沿袭成风。李耀锋上任以后,曾经有一位女家长因为孩子打架,找到学校,开口便说她孩子是谁,第二句便报出孩子父亲的姓名。李老师回答说没有听说过,这位家长愣住了,半晌说不出话来。实际上那人就是村上的闲人,远近有名。所以那位女家长听了才会有这样的反应。
在这种大环境下,学校教育的难度增大,对某些家庭特殊背景的学生,管理起来难免畏手畏脚,甚至不了了之。这也是管理不力,学风校风下降的原因之一。
当然,村人看轻学校,也有教育自身的原因。皇甫川各村的小学,最初主要依靠村子的力量兴办起来。至于师资力量,县教育局公派一部分,财政付资,称为公办;村上出一部分,记工分,称为民办。小学相当于县村合办,村子对学校管理是有发言权的,文革中村上对学校就有贫管会。改革开放后,集体经济瓦解,民办老师的薪资由乡统筹,学校的管理权也归了县乡,以后民办老师通过各种形式转为公办,薪资由县财政统一解决后更是如此。尽管如此,各个村小学就地招生,相当于各村的子弟学校。如今东升学校办成这样,村民当然会有意见。
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买官跑官现象也出现了,教育也不能独身于其外。有些人上任后,把眼光主要放在和上级拉好关系,而不是学校管理上,以致于村民有了看法,似乎洪洞县无好人,因此对学校管理也产生了成见。
大环境的改变,村子和学校的关系,开始不正常了,恶性循环,导致东升学校的不正常局面。
对于东升小学,乡教育组很是头疼。要起疴除疾,改变东升小学的局面,非要一位杀伐果断、敢说敢干,能够被坚执锐,冲锋陷阵的校长不可!纵观全乡,似乎只有李耀锋才能镇住东升那个场子。李耀锋不想陷入东升小学这潭浑水。他在成功接受了省"两基回头望"检查以后,本想回到中学去,安安静静地教书做学问。领导反复作工作,最后从街上叫来专车,教育组专人来搬李耀锋行李,陪李耀锋一起到东升去。李耀锋是个义气之人,一想为领导分忧解难,也就履职了。后来李耀锋开玩笑说,他这次是被乡上领导押解上任的。
听到这里,我笑了,对李老师说,"乡上看中的,你不是四平八稳,调和百药的甘草,而是能够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大黄!"
李老师也笑了,"对。我就是这命,总是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前行道路上,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李耀锋去学校不久,便是教师节。学校开了座谈会,村上的人也参加了。他们不了解李耀锋的为人和能力,以为他是跑官买官上任的,因此说话很不客气,充满了不信任的情绪。李耀锋本来是被领导"押"来的,情绪就不高。又加上尊严受到了伤害,同时也感到不能让这种对学校事务过度干预的现象再持续下去了,于是也语言犀利,针锋相对。村上人知道了李耀锋的厉害,从此对学校的事务不再随意干预。教师们从此知道了李耀锋的果断魄力,对他扭转学校局面,多了信心和期望。
李耀锋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振奋师生和家长士气,重建教学制度和秩序,清理学校卫生,改变学校面貌。他在引进孙家坡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和作法外,头一年重奌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宣传鼓动,给师生和村民打气,使大家振奋精神。他对大家说,"不要看我们学校现在烂,但我们学校不缺学生。我相信经过努力,我们学校一定会有希望的未来。那些转学出去的学生,以后再想转回来,那就难了。"
当叙述到这时,李老师对我说,当时他说这话,其实心里无底,只是为了给众人信心,同时坚决给自己不留后路,说到的就一定去努力实现!
我笑了:领导的职能就是作人的工作,宣传鼓动是应有之意!
头一年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分班,将秩序最差,最为调皮掏蛋的五年级学生分为两个班。
同当时一般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将学生分为快慢班的通常作法不同,李耀锋的办法是,五年级学生一共九十名,让二班班主任优先挑选一半,当然挑选的是那些或学习成绩好,或遵守纪律好的学生,其他的学生自然归属于一班。所有人一视同仁,村干部孩子也不例外。
李耀锋对两个班的要求不同。二班的学生以学习知识,提高成绩为主。所以他对二班的班主任、英语数学老师的要求是力争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一班的学生则以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培养良好习惯为主。李耀锋对一班班主任、带课老师的要求是,想方设法使学生平安无事,守规矩。老师实在管不来的学生再交给自己加以管教。
李耀锋想尽一切办法培养一班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他利用体育课和一切可能机会,亲自带着学生劳动,清理院子的零散砖头,铺设路面,又在请人清理了厕所前后的污物后,带着学生去清理污砖,然后挖坑埋掉。他问学生,"累不累?"学生回答累。他说那就去完成作业,否则就继续劳动。他问学生,"脏不脏?"学生回答脏,他说,"这是你们前边造成的后果,所以你们要负责!"
陆续的劳动,不仅改变了学校的面貌,而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一班的学生发现,同累人的体力劳动相比,学习才是轻松快乐的事情。他们做作业的态度认真了,学习成绩反倒提高了。到了期末考试时,一班的成绩竞然同二班差距不大。到了第二年升学考试时,二班成绩全乡第一,一班学生也全乡第三,李耀锋的分班实验成功了!
听了李老师的叙述,我思考了很多,这种作法,表面上看,显得不平等,但却真正附合因材施教的教育要求。自从孔夫子开创平民教育以后,因材施教一直是我们的一种追求,但在大量学生,良莠不齐的情况下,如何因材施教,始终是一个难题。李老师的分班方法,虽然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措施,却是真正的因材施教,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对于其他年级,则实行正常的分班方法和教学制度。由于措施得力,东升学校从李老师去学校去的第二年,情况明显好转,其后两年六年级在全乡均名列第一,且和第二名拉开了距离。
至于那座肮脏不堪的厕所,在清理了内外污物以后,因为土墙长期浸泡,竞然倒塌了半边。村上不出资,乡上教育组向上申请经费未果,最后难题又交给了李耀锋,让他临时借款。李耀锋利用当时买电脑可以高息借款的政策,向学校教师借款。因为李耀锋在老师中的良好信誉,又加上高息,最后终于筹集了两万元,将厕所修复完毕,能够正常使用了。
李耀锋以后回顾这段历史说:"在东升是个磨砺时期,有成就,有冲突,经历了难肠,积累了人脉,落下了‘能干点事’的评价。"
的确,领导过程中存在着两对基本矛盾,一个是领导者同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一个是领导主体(包括被领导者在内)同领导环境的关系。领导力是合力。领导环境是影响领导绩效的基本因素之一。不利环境相当于摩擦力,会对领导力产生严重消极影响。有魄力的领导者可以在不利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克服不利环境的消极影响,干出一番事业,而平庸的领导者,则无能为力,便丧失了领导者的职能。
东升学校新局面打开了,曾有一个领导在会上直接说:“李老师的工作,靠的是他个人的人格魅力!”
在我看来,这恰好体现了领导作用。领导么,就在于领道开路。无处可去,他开拓道路;大家徬徨无主,他给大家信心;身处逆境,他顶风前行。李耀锋在东升的许多作法,正体现了这些要求。
2008年三月,乡教育组在学期中间从东升学校调走了两个老师,学校的教学压力一下子增大了,李耀锋勉为其难将这两个老师的教学任务分给了别的老师。而接任务的老师身体不好,又生病住院了。一下子少了三个老师,学生的课临时就停了。有人将此事通告给了西安电视台。李耀锋见此情景,不愿意继续在东升任职,乡教育组觉得无人可以顶替,开始不愿意调动李耀锋,但后来有人因故无法在其他学校任职,希望调到东升小学,于是同意了李耀锋的要求,将他调到史家寨小学。
李耀锋虽然离开了,但他留下了一个干净的、秩序良好的东升学校,并且即将在史家寨进入他小学领导生涯最为辉煌的高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