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随笔五首
文/樊志刚(辽宁)
独坐静观
晨光疏透影零乱
草色青青花自闲
独坐无心闻啼鸟
一角禅蓬入静观
体照安然
心融妙理虚空小
身滞物欲方寸隔
致诚感通全体照
妄念才起被云遮
山中岁月
花开花落又一春
缘起缘灭梦中人
平平淡淡任来去
点点滴滴满旧痕
赶乘莲舟
逝水流年几度秋
转眼韶华已白头
空余浩叹究何义
赶乘弥陀大愿舟
出离轮回
欲海滔滔波浪翻
红尘滚滚出离难
欲了生死出轮回
一句佛号全体现
这五首诗,出自樊志刚先生之手,每首都蕴含着深邃的哲思与禅意。下面是对每一首诗的简要解析:
1. **《独坐静观》**:此诗描绘了一幅清晨山中静坐冥想的画面,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述,如晨光、疏影、青草和闲花,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诗人独坐其中,无心听鸟鸣,一心沉浸于禅境之中,体现了内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 **《体照安然》**:这首诗探讨了心灵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诗人认为,当心灵融入妙理,即使虚空也显得渺小;而当身体沉溺于物质欲望时,心灵与外界的距离仿佛被无限拉长。只有以至诚之心,才能达到全体照见的境界,任何妄念都会如同乌云般被驱散。
3. **《山中岁月》**:此诗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诗人通过“花开花落”、“缘起缘灭”的自然循环,比喻人生经历的起落和无常变化。他表达了对平淡生活的接受与随遇而安的态度,认为生命中的每一次经历,无论悲喜,都将成为宝贵的回忆。
4. **《赶乘莲舟》**:在这首诗中,诗人感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面对人生的短暂与虚无,他提出了寻求解脱的方法——“赶乘弥陀大愿舟”。这里,“弥陀大愿舟”象征着佛教中的净土信仰,即通过念佛,祈求得到阿弥陀佛的接引,从而获得解脱。
5. **《出离轮回》**:最后一首诗直面生死与轮回的主题。诗人用“欲海”、“红尘”比喻人间的烦恼与束缚,指出在这样的环境中,想要彻底摆脱生死轮回的困境,是极其困难的。然而,他提出了一条出路,那就是虔诚地念诵佛号,这不仅是一种信仰的表达,也是寻求精神解脱的途径。
整体来看,这五首诗不仅展现了樊志刚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更透露出他对生命、宇宙、时间以及心灵深处的深刻思考,充满了哲学与宗教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