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华石鼓园(连载五/青铜知识知多少)
●作者:邹新社(陕西宝鸡)
来源公号/甘棠遗爱
青铜知识知多少
要看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得需了解有关青铜器的基础知识,如青铜器的发展史、工艺、种类、纹饰、命名、铭文及社会价值等。
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是红铜与锡、铅的合金,因刚出炉的青铜是金色的,古称青铜为金或吉金,在地下埋藏千年后生铜锈,颜色呈青绿色,因而得名青铜。添加锡的主要作用是提高硬度、改善铸造性能太增强耐腐蚀性。添加铅的主要作用是降低熔点、提高流动性及降低成本。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
如果按生产工具划分,人类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六个时代,即石器时代(旧、新石器朝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青铜时代是由丹麦考古学家G·J·汤姆森首先提出的。青铜时代,主要指以青铜为材料制造工具、用具、武器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处于新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是继金石并用时代之后的又一个历史时期。中国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了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
悠悠中华5000年,古朴厚重的中国青铜器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体现,青铜至古:青铜文化是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主要标志,是联接蒙昧与文明的源头,是中华灿烂辉煌的历史最好见证;青铜至尊:青铜器是古代社会地位和身份等级的标志,它诠释着庄重与典雅,体现着意志与力量,演绎着安富与尊荣;青铜至美:作为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创造,青铜器造型奇特,纹饰精美,工艺精湛,具有永久的美的魅力;青铜至祥:各种华美青铜器蕴藏着许多祝福美意,有吉祥如意、荣华富贵、镇宅避邪、健康长寿、诚实守信、鼎盛繁荣等极其深远的文化内涵。
中国青铜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我国铁器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青铜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之一,与文字、城市比肩齐名。宝鸡作为一个地级市,各个时代均可圈可点,最辉煌数青铜时代,是周朝与秦朝奠基的宝地,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周礼秦制仍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在中华民族和世界古代文明中占据着崇高的地位。
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史大约可划分四个时期:育成期(夏代至商代中期,公元前21世纪——前13世纪);鼎盛期(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转变期(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公元前11世纪末——前7世纪上半叶);更新期(春秋中期至两汉时期,公元前7世纪下半叶——公元3世纪初)。
青铜器按用途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产劳动工具等七大类。中国青铜器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世界其它各国的青铜器是以工具和武器为主,而中国的青铜器以礼乐器为主,礼乐器主要以食器、酒器、水器、乐器为主。礼乐器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在商周时期,青铜礼乐器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而是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带有一定的神圣性。青铜器作为贵族宴飨和宗庙祭祀礼乐器,它不仅是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敬天祭祖、宴飨宾朋、歌功颂德、婚丧嫁娶等各种礼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器物。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丰富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商周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衰落期是西周晚期以后。当周平王东迁以后,西周已经宣告灭亡,周朝统治只是名义上的,青铜器的礼制渐渐无人遵守。到了战国后期,随着秦国统一六国,“礼崩乐坏”,周代的礼乐制度彻底崩溃,青铜器在制作工艺、造型、纹饰等各方面水平都有所下降。战国末期至秦汉初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的礼乐兵器而演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商代青铜器以酒器为主,如尊、爵等,反映了当时饮酒文化的盛行;而西周时期则更加注重礼器的制作,如鼎、簋等,体现了礼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两个时期的青铜器在风格、造型和纹饰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特色和社会风貌。秦汉、唐宋元明清时期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特征:把实用、陈设、装饰的功能融为一体。
参观青铜器展览,最最困难是青铜器的名字现在很少用,且有些还是生僻字,因而,要用点时间,先认一下青铜器的名字,以后,待慢慢了解了每个青铜器后面的故事,才会心领神会,介绍起来得心应手。
食器主要有鼎(dǐng)、鬲(lì,音历)、镬(huò)、釜(fǔ)、甗(yǎn,音演)、簋(guǐ,音轨)、盨(xǔ,音须)、敦(dui,音对)、豆、匕等。鼎、鬲、镬、釜、甗是饮器,也就是各式各样的锅。簋、盨、敦是用来盛饭、吃饭的餐器,簋、盨是最大的碗。豆是相当于现在的高脚盘,与鼎、簋等礼器组合使用。匕相当于现在的汤勺,集刀、叉、勺功能于一体。如宝鸡出土的毛公鼎、大盂鼎、大克鼎、四十三年逨鼎、四十二年逨鼎、刖人守门鼎、带盘夔形鼎、胡簋、四耳簋等等。
鼎形状主要有三足圆鼎、四足方鼎和分档鼎(也叫鬲鼎)三种。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最典型的代表。传说夏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征九州。自此呢,鼎从炊具发展为传国重器,被人们赋予显赫、盛大、尊贵等含义。成为社稷的象征和体现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从商代后期开始,铜鼎铭文逐渐增多,西周更甚,内容有关于人物、战争、分封、赏赐、册命、土地制度、诉讼刑罚等。
西周为了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等级关系,鼎成了别尊卑、明上下的礼器之一,按照天子九鼎八簋,卿大夫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的规定实行了列鼎制度。天子九鼎,在鼎内盛放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9种肉食。
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国灭则鼎迁,也衍生出了一言九鼎、问鼎中原、定鼎中原、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成语。一言九鼎是诚信,鼎有双耳,象征乾坤已定,万事和谐。鼎有三足,喻岿然不动。鼎是权力与等级、文明与诚信的象征,立则国泰民安,铸则政通人和。现代社会也借鉴西周铸鼎记载盛世的礼俗。如1995年为庆祝联合国成立50周年我国赠送青铜“世纪宝鼎”,2001年中央政府为庆祝西藏解放50周年赠送青铜“民族团结宝鼎”。
酒器有罍(léi)、壶、尊(zūn)、觥( gōng)、彝(yí)、卣(yǒu,音有)、盉(hé,音和)、爵(jué, 音决)、角、斝(jiǎ,音甲)、觚(gū,音姑)、觯(zhì,音志)、斗、禁。酒器的出土量是青铜器中比较大的,这与那时人们有事没事都喜欢喝两口有着密切的关系。
罍、壶、尊、觥、卣、彝属于盛酒器,盉也可盛水,用来调酒;爵、角、斝属温酒器,觥筹交错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贵族们喝酒玩游戏的场景。筹指的是行酒令的筹码;觚是饮酒器。斗是舀酒的。禁是西周早期贵族祭祀、宴飨时摆放卣、尊、壶等盛酒器的几案,宝鸡民间叫铜桌子。如宝鸡出土的伯各卣、筒形直棱纹提梁卣、户方彝、卫盉、逨盉、何尊、象尊、折觥等等。
民间有“夏人重食器,商人重酒器,周人重礼器”的说法。盛酒的青铜尊则衍生出尊贵尊敬之意,斟酒器爵成为周天子分封的赏赐物,引出爵位、高官显爵、加官进爵之说。钟鸣鼎食呢,则形容奢华排场。
水器主要有盘、匜(yí,音仪)、鉴(jiàn)、盂(yú) 。盘、匜两者搭配进行沃盥(guàn),就是洗手、洗脸。盘相当于脸盆,匜相当于马勺。贵族在祭祀、宴享、朝觐(jìn)等活动时由仆人(或小年轻)捧着盘接脏水,德高望重的长者拿着匜为宾客倒水,洗完手后还要双手递上一条擦手巾。称沃盥之礼。匜是由盉演变而来的。鉴、盂是盛水器。如宝鸡出土的墙盘、逨盘、虢季子白盘等。
乐器主要有钟、镈(bó)、铙(náo)、钲(zhēng)、錞(chún)等。祭礼或宴飨时成组悬挂,敲击演奏。如宝鸡出土的秦公镈。
春秋晚期铁器的出现,使青铜器开始走向衰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统治者仍对青铜器情有独钟。汉武帝刘彻元狩元年(前116)在山西汾水得到一件青铜宝鼎,认为太平盛世出吉金,改年号为元鼎。之后,不断有青铜器面世。
宋代兴起金石学,上至皇帝,下至民间文人雅士皆以收藏商周青铜器为乐事,青铜器名称就是宋代金石学家依据古器确定的,为后世研究青铜器开了先河。著名金石学家吕大临是西安蓝田人,北宋大儒张载弟子,娶张载之弟张戬女儿为妻。
北宋人确立的“自铭优先、无铭从古”的类名法则,以及“以前缀别类”,依“作器人”“受器人”“称谓与族徽”“形制与纹饰”选定前缀的专名法则,千年以来从未改变。如1976年 12月,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出土的铜盘——微伯鋪,盘底铸有“微伯作鋪其万年永宝”的铭文,这就是典型的自命名。鼎、簋、尊、钟、鬲、甗、敦、壶等是依据古器自载名称确定的名称,其它的青铜器名字是宋代金石家根据青铜器形状、用途的“创作”,是许多古字的组合,所以难认,如卣。
青铜器主要通过铸造工艺制作,包括范铸法和失蜡法等。范铸法是一种使用陶范进行铸造的方法,通过制作多个陶范并组合在一起,浇入铜液后形成青铜器;失蜡法则是先制作蜡模,再在其外围涂上泥料形成泥范,待泥范干燥后加热使蜡模融化流出,最后浇入铜液铸造成器。这两种方法的应用,使得先秦青铜器在造型和纹饰上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不管是哪种方法,青铜器制作是“一模一范”,不能像现在这样批量生产,所以说商周时代所有的青铜器是唯一的。折觥等精美的青铜器都是采用分铸法逐步完成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四展厅——智慧之光,主要陈列讲述青铜器的制作过程。
宝鸡现在是全国最大的钛合金生产和科研基础,但钛原料的生产却在南方。西周时期青铜器制作也是一样,虽然宝鸡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器,但那时宝鸡却没有铜矿。据专家考评,西周时期铜原料主要来自长江中下游鄱阳湖附近的大冶、瑞昌、德兴、铜陵及淮夷。那时这些地方属楚国。离宝鸡最近的铜矿在山西的中条山。这也是周武王把自己的儿子唐叔虞分封在晋南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物以稀为贵。西周赏铜坯是最实惠的奖励。
青铜器的铭文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献,它们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社会制度、战争胜负等内容。这些铭文为我们了解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铭文中的文字也展现了先秦文字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对于研究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青铜器装饰艺术中,饕餮纹和夔龙纹是最为典型的纹样。饕餮纹,也称兽面纹。饕餮纹以其狰狞的面貌和神秘的氛围,成为青铜器装饰的重要元素;夔龙纹则以龙的形象为基础,通过抽象化的处理,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富有动感的装饰纹样。这两种纹样都体现了先秦时期人们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与崇拜,同时也展示了当时工匠们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审美水平。
青铜器上出现的饕餮纹、夔纹、兽面纹、凤鸟纹都是商代青铜器的显著标志。在周朝建立以后,青铜器的形制渐渐从棱角转向圆润,其纹饰风格也开始接近生活,由鬼神转向动物,由动物发展到花草,后来渐渐从具象升华为抽象,出现了大量的几何图形。虽然商代典型的饕餮和凤鸟依然存在,但其面目变得亲切活泼,尤其是凤鸟纹,以前如鹰钩般的利喙,在周代变得不再可怕,甚至有点可爱。
参考资料:
1.《金石铭周秦》 翟惠萍 编著
2.《石鼓文诠释》 官波舟 著
3.《石鼓文研究文集》 归之春 著
4.《中华石鼓园》 李耀虎 主编
5.《石嘴头村村史影像》 家史摄影创始人王杰 编著
6.《渭滨区乡村“一村一册”丛书》 渭滨区乡村“一村一册”丛书编纂委员会
7.《渭滨区志(1991-2010)》 宝鸡市渭滨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8.《听我讲宝鸡》 宝鸡市文物事业管理局
9.《石鼓阁说石鼓》 张亚炜 编著
10.《石鼓阁赏对联》 蒙卫国 编著
11.《追寻陈仓古国》 辛怡华
12.《青铜器与宝鸡 周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系》 张润棠
作者简介:邹新社,男,汉族,中共党员,陕西扶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毕业,从军26年,先后5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获5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被原四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参谋,现供职于宝鸡市政府机关。发表学术文章40余篇,散文散见于报刊及网络平台。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