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华石鼓园(连载四/周秦发祥在宝鸡)
●作者:邹新社(陕西宝鸡)
来源公号/甘棠遗爱
周秦发祥在宝鸡
中华石鼓园是围绕青铜器及石鼓布展和修建的,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石鼓山是石鼓发现地,要把中华石鼓园说清楚,要看懂馆藏青铜器,看懂石鼓,看懂中华石鼓园内的各种石刻及雕塑,必须了解西周及先秦的历史,感知宝鸡所蕴含的的历史文化底蕴。
位于渭河以北、乔山以南、漆水河以西、千河以东的大周原是周人和秦人的福地。周人先祖(一世)后稷(姬弃,母姜嫄,新石器时代后期)到二十八世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0年东迁洛阳,都城均在陕西境内。后稷因播种百谷、发展农业有功,被尧帝封在邰地,即现在的杨凌、武功一带,武功县武功镇教稼台为教民稼穑之地;后受到商族侵扰,首领公刘带领周人沿漆水河谷翻越梁山,到达豳地,即现在的的彬县、旬邑一带;公元前1147年为避免犬戎族侵扰,古公亶父(周太王)带领周人,翻越梁山,沿韦水来到宝鸡岐山与扶风交界的周原。
周人在宝鸡周原主政92年。其中,周太王主政21年,周王季主政26年,周文王主政45年。周文王是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公元前1062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
从公元前1055年周文王将国都由周原迁到沣水以西今西咸新区沣西新城马王街道,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亡国,周人在西安沣镐主政284年(前1055-前771)。公元前1046年2月28日周武王灭商的牧野之战是周人的立国之战,西周纪年,从这一年算起。次年,周武王将国都迁到沣水以东今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斗门街道。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周武王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
周朝共历经789年,前半期称西周(前1046~前771),历12王、275年;后半期称东周(前770~前256),历25王、514年。周人把周原称岐周、沣镐称宗周。把周成王建的洛邑(今河南洛阳)称成周。从周文王到周幽王,西周一共13位君主。为方便记忆,可熟背一个顺口溜:
文囚羑里武伐商,周公辅成盛世康。
昭楚穆戎勇开疆,共承懿守孝夺王。
夷厉失德走他乡,定召共和复国邦。
宣主中兴乱四方,幽姬烽火一笑亡。
西周前7个王(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都是明君,后6个王只有孝王、宣王是明君。执政超过20年的有周成王(22年)、周康王(25年)、周穆王(55年)、周共王(23年)、周厉王(37年)、周宣王(46年)。周武王英年早逝,只执政4年。1978年扶风出土的青铜器胡簋的铭文改变了史学家对周厉王的看法,原来周厉王是一个未成功的改革家。
周人迁都丰镐后,岐周周原一直是西周王朝的宗庙所在地,因此,直至西周末年,周原始终是西周王朝政治、文化和宗教中心,是周天子祭祀天地、祖先、神祗等重大活动的圣地,也是王公贵族的聚居地。沣镐遗址的考古始于1933年,周原遗址的考古始于1943年,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周原遗址出土的文物要比沣镐遗址出土的文物多得多。 西周青铜器依西周王世分为3期:从周武王到周昭王相当于西周早期,穆王到夷王相当于西周中期,厉王到幽王相当于西周晚期。
周原遗址位于岐山、扶风两县北部交界处,东西宽约6公里,南北长约5公里,保护范围,东到扶风许家河,西到眉麟公路,北到岐山脚下,南到扶风的纸白、岐山的范家营(周原遗址标志碑文),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周原出土的毛公鼎、天亡簋、大盂鼎、小盂鼎、大克鼎、史墙盘、朕匜等为国宝级文物。
周人灭商后,为巩固政权,推行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分封制,这两种制度相结合的政治体制深刻影响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周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天下大宗,其它诸子被分封到全国各地为诸侯,在他所封的诸侯国内为大宗,诸侯儿子又被封为卿、大夫,为小宗。
宗法制的创立,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将族权、神权、政权集为一身,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分封制是指周王室把疆域土地根据血缘关系和功勋大小划分给诸侯的政治制度。周天子直接管理的都城镐京及其近郊土地称王畿之地。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姬姓亲属、古帝王之后及异姓有功之臣三种人。
据史料记载,西周初年有两次大规模的分封。一次是在武王灭商后,另一次是在周公东征后。西周晚期,周宣王为防范楚国,又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的分封。周初先后分封有71个小方国,其中姬姓诸侯国达53个,较大的诸侯国有鲁(胞弟周公旦封地,今山东曲阜)、齐(姜子牙吕尚封地,今山东淄博)、燕(庶弟召公奭封地,今北京西南)、卫、宋、晋等。
宝鸡地区当时的小方国有散国、夨(cè)国、微国、井国、虢国、渔国等。散国在今陈仓区与凤翔区交接的千河流域;夨国在今陇县、千阳、陈仓区贾村镇一带,微国在今扶风县一带,井国在今凤翔区雍城遗址一带(贵族居住在周原);虢国是周文王的弟弟虢仲封地,在今陈仓区主城区一带(贵族居住在周原),渔国在今秦岭北麓沿清姜河一带。特别一提的是,现存的史料中没提及渔国,直到1974年12月14日下午,宝鸡市益门公社茹家庄生产队社员平整土地时,无意中刨出了青铜器,从铭文中才揭开了这个神秘小方国的面纱。
要深刻理解西周历史,就绕不开“三公”。周公、召公、姜太公。古周原,岐山县城以北的周公庙一带为周公家族的采邑地;岐山县城以南刘家塬到扶风县城一带,为召公家族的采邑地;岐山孔头沟一带是姜太公家族的采邑地,扶风召公镇吕宅、海家一带也是姜太公家族的采邑地。
周公是文王第四个儿子,武王弟,因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周公所创的周礼文化,就是中华文化之根、之本、之源。周公制礼做乐,就是周公以及以他为代表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参照了远古、夏商及早期周人已有的礼乐,结合周人的特点和执政经验,逐渐形成的一整套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典章制度。周公为中华文明竖起了最早的一块精神丰碑。召公是武王的异母弟弟,排行老六,因采邑在召,故称召公,是廉吏之祖,勤政之根,是中华文明民主的鼻祖。
召公提倡以德治国,创立和实践的“敬德保民”,倡导“劳己不劳民,为民不扰民”,这实际是中国第一部《公务员法》。姜太公是一位满腹韬略的贤臣和非凡的政治、军事家,姜尚垂钓隐潘溪、文王渭水聘吕望的故事因历史小说《封神演义》而家喻户晓。
秦是我国古老的部族之一。《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zhuān xū)之苗裔”。秦人最早生活在东海一带,曾辅佐舜帝驯养鸟兽有功,赐姓嬴氏。商代末年,秦人受命保西陲,来到西犬丘(今甘肃礼县)。西周中期,秦非子在千渭之会为周孝王养马有功,受封于秦亭(今甘肃清水县),始称秦人。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秦襄公护驾有功,被封为诸侯,秦正式建国。秦是东周封的第一个诸侯国。
秦人游牧、定居、立国到统天下,历经600余年的沧桑历史,辗转迁徙八次,建立了九个都城。分别是西犬兵(今甘肃礼县)、秦邑(今甘肃清水)、千邑(今宝鸡陇县磨儿塬)、千渭之会(今宝鸡千河与渭河交汇区域)、平阳(今宝鸡陈仓)、雍城(今宝鸡凤翔)、泾阳(今咸阳泾阳)、栎阳(今西安阎良)、咸阳(今陕西咸阳)。
在宝鸡地区先后建立了4座都城,其中千邑11年(前776~前766,秦襄公)、千渭之会50年(前765~前715,秦文公、秦宪公)、平阳36年(前714~前678,秦宪公至秦武公)、雍城294年(前677~前383,19王,秦德公至秦献公),秦人在宝鸡约400年。宝鸡是秦人立志东进的起点,是大秦帝国的肇始之地。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也就是说在战国中期秦都从雍城迁到了泾阳。
从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开始算起,秦国(秦朝)总共经历了33位国君,立国565年。在位30年以上的有秦庄公(44年)、秦文公(50年)、秦穆公(39年)、秦景公(40年)、秦哀公(36年)、秦厉共公(34年)、秦昭襄王(56年)。其中对秦国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的是秦襄公、秦文公、秦武公、秦穆公、秦厉共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等9位君王。
秦襄公(?~公元前766)是第1任国君。极富政治眼光,公元前770前带兵救周,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立国,名义上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土地,使秦国有了跟中原诸国并驾齐驱的资格。
秦文公(?~前716)是第2任国君。公元前763年带领700人以东猎之名越过陇山,次年到达千渭之会,秦文公四年(前762)在现宝鸡市行政中心北面建立了陈仓城,这是宝鸡最早的建城记录。秦文公击败西戎,将秦国国土延伸到岐山以西,实际控制了周平王赐封之地,使秦国正儿八经走上正轨。
秦武公(? ~前678)是第5位国君。除继续开疆扩土外,首创县制(前688),置邽县(今甘肃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活人殉葬恶习始于秦武公。1978年在陈仓区太公庙村发现的秦公镈为秦武公所制。
秦穆公(前683~前621年)是第9任国君。歼灭了西部20个国家,扩地千里,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列为“春秋五霸”之一。泛舟之役、秦晋之好皆出于他。萧史弄玉的故事说的是秦穆公女儿弄玉与女婿萧史的爱情佳话。
秦厉共公(?~前443)是第17任国君。是秦国进入战国后的第一任君王,曾多次对外用兵,使秦国国力不断强大,周边各国前来进贡。在秦厉共公后,秦国开始衰落,甚至一度差点被强势崛起的魏国所灭。
秦献公(前384年~前362年)是第24位国君。从魏国回国继位后大刀阔斧改革,迁都泾阳,鼓励人口生育。
秦孝公(前361~前338)第25位国君。任用商鞅进行大刀阔斧变法,使得秦国真正强盛起来,拓地至洛水以东,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秦惠文王(前337~前311)是第26位国君。是秦孝公的儿子,芈月(楚威王女儿)的老公,继位后杀了商鞅,但是没有废除商鞅的变法。秦惠文王大力招揽人才,比如张仪、公孙衍、司马错等人,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秦惠文王是秦国第一位称王的国君。
秦昭襄王(前325~前25年)是第28位国君。是芈月的儿子,长平之战就是在他的领导下由白起指挥的,他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国君,长达56年。开疆拓土,布局天下,把九鼎带到了咸阳,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第31位国君秦始皇(前259~前210),前238年,22岁嬴政在故都雍城(今凤翔区)蕲年宫登基后,迅速铲除长信侯嫪毐和权臣吕不韦,独掌大权后,奋六世(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之余烈,重用李斯、王翦等人,用十年时间一统天下;之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等,当真是千古第一帝王。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与大臣议定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但却二世而亡。
秦始皇并不是像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载的是个暴君。秦始皇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汉代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中称“汉承秦制”,明代思想家李贽誉秦始皇为“千古一帝”。毛主席曾对秦始皇做过比较公正的评价;“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1974年3月11日,西安临潼发现秦始皇兵马俑后,宝鸡文物人坐不住了,1976年终于在凤翔县南指挥镇南指挥村发现了秦君墓地,并开始发掘,1986年发掘完毕,命名为秦公一号大墓。墓主人是秦国第13位国君秦景公嬴石(前577~前537年),秦景公是在雍城执政时间最长的国君。秦穆公是秦景公的四世孙(高祖)。秦始皇是秦景公的第十四代世孙。秦公一号大墓是雍城首先发现发掘的秦国国君墓葬,是中国迄今为止发掘的最大墓葬。现在墓园为宝鸡市先秦陵园博物馆。
该墓深24米,东西走向,墓主人及186名殉葬人都脚登东方,可能是怀念东土的祖先。出土的“黄肠题凑” 葬具虽僭越周天子,也显示出秦国国力之强盛。“黄肠题凑”大部分存放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院。墓主人秦景公是靠出土的石磬上的铭文确定的。位于该墓东南角的车马坑正在挖掘。秦献公废除活人殉葬,改为陶俑殉葬。秦始皇兵马俑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车马坑。
要全面了解西周和先秦发展史,需抽时间上网百度或翻阅相关资料,把周文化墙上所列的后稷降生、太王迁岐、季历被杀、姬昌囚羑、文王访贤、孟津观兵、牧野之战、鹿台自焚、三叔监殷、周公辅政、周公吐哺、剪桐封弟、分封诸侯、成周盛会、成康之治、昭王伐楚、穆王伐戎、穆王西巡、厉王弭谤、国人暴动、召伯食子、共和行政、宣王中兴、褒姒入宫、烽火戏诸侯、幽王之死、平王东迁等27个历史事件,秦文化墙上所列的女修吞卵、非子养马、襄公立国、雍城建都、穆公称霸、商鞅变法、武王耀武、远交近攻、始皇加冕等9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但可以涨知识,而且给客人介绍时,会自信满满,宝鸡人的自豪感顿生。
参考资料:
1.《金石铭周秦》 翟惠萍 编著
2.《石鼓文诠释》 官波舟 著
3.《石鼓文研究文集》 归之春 著
4.《中华石鼓园》 李耀虎 主编
5.《石嘴头村村史影像》 家史摄影创始人王杰 编著
6.《渭滨区乡村“一村一册”丛书》 渭滨区乡村“一村一册”丛书编纂委员会
7.《渭滨区志(1991-2010)》 宝鸡市渭滨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8.《听我讲宝鸡》 宝鸡市文物事业管理局
9.《石鼓阁说石鼓》 张亚炜 编著
10.《石鼓阁赏对联》 蒙卫国 编著
11.《追寻陈仓古国》 辛怡华
12.《青铜器与宝鸡 周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系》 张润棠
作者简介:邹新社,男,汉族,中共党员,陕西扶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毕业,从军26年,先后5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获5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被原四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参谋,现供职于宝鸡市政府机关。发表学术文章40余篇,散文散见于报刊及网络平台。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