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挤的水乡古镇(散文)
宁可威
对水墨周庄,情有独钟,几次计划去世界著名的水乡周庄一游,都阴差阳错的失之交臂。休年假期间,于国庆节当日,独自和900岁的周庄亲切交谈。圆了一个亲历水乡的梦想。
“十一”的周庄,人声鼎沸,是车辆喧闹的世界。络绎不绝的车辆鱼贯般涌入这个因为在美国留学的陈逸飞,以周庄的双桥为素材,创作了一副题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而打破了沉静900年的周庄。喧嚣打破了寂静的水乡,人淹没了水乡的桥,阻隔了水乡的景,覆盖了水乡的石板路。拥挤的人流,让水乡成了人海的世界。
本想带着休闲、品味的心态和周庄亲近,穿上一套休闲的装束,娴静地坐在柳荫下一条水边的石凳上,静静地聆听那水上摇橹的声音和声音中的故事。欣赏摇橹人的风姿和风姿中的旋律。观望粉墙黛瓦的江南小镇独特的屋脊及屋脊中古朴的韵律。流淌的水,在石的规范下,自觉的流向它的归宿。在大红灯笼的映衬中,人们忙着自己的活计,招揽生意,推销只有在周庄可以见到的万山肘子、阿婆小菜、现场砸出的芝麻糖、各种珍珠饰品和布艺小玩意......
窄窄的街道旁,恬静的生活状态,在水的滋养下的周庄的人旖旎风情。本想在水乡住上一夜,领略水乡夜晚的凉爽和沁心肺腑的湿润。想象自己就是水墨画中的主人公,多情多义,飘逸可人的摇船女,伴着吱吱呀呀的纺车声,穿一件家织布的荆钗布裙,听着江南淅淅沥沥的雨声,梳理心绪,巧度时光。
阴差阳错地选择了“十一”,和全世界想来这里的人相撞。很多景点和桥上,几乎上磨肩擦背地相拥着挪着脚步。让本该放松的心情,紧皱着,感觉连呼吸都在和游人争夺空间的氧气一般。
周庄,给我的印象,首先是石,然后是水,之后是桥。
石,覆盖整个周庄,没有石,就没有矗立在江南水镇的著名的周庄。
路,是石面。铺就了延伸曲折的狭窄的道路,把你带入水镇弯弯曲曲的街道和街道中的河流。每个到过这里的人,踏上周庄的土地,踩在有块块方石拼接的甬路上,坚定而殷实。站在石板上,只要细心感悟,专注而敏感,你会聆听到大地细微的律动,一个又一个大门是石材,活灵活现地把周庄的气派呈现给世人,似龙似凤,又酷似大象。真是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古老传说的经典结合。房屋是石砌,石头把房屋堆砌的河流之上,水养人,人偎水,成为水居人家难得的景致。水在房屋脚下,船可以行进院落。“桥从前门进,船从家中过”,这就是周庄的写照。具有古典韵味的桥是石垒。石头垒起的水床,四面环绕,石给水温暖的家,水复石鲜活的魂,石规范着水,水滋养着石。
桥,也是石的形象再现,桥赋予石以生命,石给予桥不朽的形象,真是相得益彰。
水,环绕整个周庄,没有水,就没有今天灵气活现的周庄的神韵。
在久远的过去,周庄是四面环水的,进出周庄的方式只能是行船。网状的水巷便成了只知道道路。道路是狭窄的,但通达、顺畅。再弯曲的水道也能走船。即使进出的船只相遇,也并不是难办的事情。眼看就碰擦住了,却在缝隙间轻轻越过,各奔前程。
夜晚的周庄,灯火通明处,隐现着优雅的神态,黄色的灯光,红色是灯笼,绿色的树木,灰色黑色的夜,一起掉进水里,泛起有层层暧昧的波光潋滟调和色的光,神奇而怀想。有些无奈的情绪涌上心头,这贯穿周庄的井字形的水,应该称作河流,还是小溪?我不知道周庄的水来源何处,也不知道流向哪里。我曾沿着一条水线走到周庄的边际,守门人告知:再向前走,你就离开景区,不能进来了。我默默地看着流向远方的在周庄穿过的水,不知道它是否还会流经这里,看着它急急忙忙的身影,知道它在寻找心灵的家园。心中得到些许的安慰。日夜流淌,润泽一方水土,滋养一方人民的水,是快乐而动荡的,自由自在中清洗了空气,洗涤了水镇的面颊,贯穿周庄的躯体。没有水,一定没有神采飞扬的周庄的今天的名气。
桥,架在水上。没有这些值得昭著的桥,就没有走向世界的周庄。小小的周庄,就有10座桥是400——800年以上的历史。十座石桥,没有高超的技术含量,没有现代钢架结构,和所有中国的石桥一样,就是石头堆砌的拱桥,不同的是,周庄的桥是通向世界的古典的甚至有些土气的桥。
关于周庄的桥,有一段故事。1984年,在美国留学的陈逸飞,以周庄的双桥为素材,创作了一副题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连同他的其他37副作品,于纽约的十月的金秋,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画廊展出,引起轰动。尤其是那些运用油画和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手法创作的作品,描绘了姑苏的小桥流水、江南的田园风光,将美国观众带到了神话般的境地。美国权威杂志《艺术新闻》发表了题为《向西方潮流大胆挑战》的评论,专门介绍陈逸飞的艺术成就。
当年11月,阿曼德.哈默访问中国时,将陈逸飞那副《故乡的回忆》高价购下,作为礼物,送给了邓小平。不知道为什么哈默会选择中国的“土特产”作为送给中国领导人的礼物。但正是这一选择,才使中国人真正知道了周庄。也就是从那时起,周庄焕发出青春的美丽,吸引八方宾客,展示秀丽风光。
联合国每年发行六组邮票,世界联合国协会每年从各国优秀画家中筛选6人,请他们自行设计并绘制精美的图案,作为每组邮票的首日封。1985年,这幅画又经陈逸飞加工,成为当年世界联合国协会的首日封,让越来越多的人,领略中国水乡古镇绚丽风情。
这就是周庄拱桥的魅力,每座桥,都是面容红润,白发苍苍,银须拖地,手拄龙头拐棍的步伐健壮的周庄900年历史的见证人。
然,石、桥、水,坚硬和柔软,无形和有形,形成今日周庄的奇特,这三者融会贯通,相互柔和协调地支撑起周庄。就像男人的阳刚,女人的阴柔一样,和谐统一地支撑起天地。
在拥挤的周庄独自游览,本想远离喧闹,寻找一份宁静,却自投罗网,无法退却地和来自世界的游客,拥挤在水乡古镇的周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