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横今昔写舞阳
……高家与东不羮城
作者:高增 朗诵:一土黄沙

河南省的舞阳县,地处中原腹地,始建于东周的战国时代,因城址在舞水之北而名曰舞阳。我七八岁时,我家三爹告诉我,历史上,舞水的舞原带有三点水,即?水,因发源地是一清泉,泉水喷出时,忽高忽低,忽大忽小,抑扬有致,势若飞舞而得名。不知在哪朝哪代哪年哪月,人们把三点水写丢了,写成了后来的舞阳县。

商周时期,在舞阳这一方热土上,出现过 “胡、柏、东不羮(念Iang‘浪’)” 三个诸侯国。胡国城址在今天的县东约十公里处,柏国国都在舞阳西南的尹集镇,东不羮国故址在章化台以东两公里许。自春秋始,礼崩乐坏,各个诸侯国之间为了利益,为了疆土,相互攻伐,战火四起,烽烟不息 。 公元前581年楚灭东不羮国,公元前531年楚灭柏国,公元前495年,郑灭胡国。此后,三个小诸侯国便不复存在。柏、胡二国消失后,其国臣民以国为姓,四散于华夏各地。
“春秋无义战”。是孟老夫子对春秋时期你争我夺的精准评论和高度概括。城头变幻大王旗,闹哄哄你方唱罢我豋场,是那一段历史的真情实景。
为了加强边防,楚国征用大量劳工,在东不羮国的原城址上大动土木,大修大建,形成了楚国北部边境线上的一个军事重镇。城之北,便是自西而东的浩浩滍水河,河之对岸乃郑国属地。如果你会穿越,豋上楚国东不羮城这个军事要塞,举目北望,你一定会发出“天低郑楚,眼空无物”、或者“天低芳草接浮云,万柳含烟翆不分,燕子归时花遍落,暮云和雨入黄昏〞的感叹。晋太和15年,即公元391年,东不羮城被毁。从楚国兴建城池至被毁,东不羮城作为楚国的边城,一共存在972载沧桑岁月。

明朝初期的1403年,在东不羮城的废址上,从山西省洪洞县迁移来了一戶高姓人家,这便是我家的祖先。不过,此时的东不羮城,已被我家先人称之为古城。
远在山西的高家,何以千里迢迢迁徙于此呢?
因为在大明初年,元未长期的战乱,辽阔的中原大地上,出现了“千里无鸡鸣”的残状。明统治者为了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决定于人口稠密的山西各地,向地广人稀的中原及山东、河北、安徽等省大举迁民。这个宏伟浩瀚的迁民工程,从洪武年间一直进行到永乐年间,前后历时53年。据《南阳府志-裕州篇》记载:舞阳县接收的山西泽、潞二州的无地少地的迁民,其时间为1403年。这些迁民自带农耕用具,到洪洞县广济寺豋记后,由政府发给护照和川资,携儿带女到南阳府报到,由南阳府再分派到府属各县。按照官方文件规定,南阳府接收的山西迁民,每人可分18亩农地和2亩菜地。我们家祖先就是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迁到南阳府舞阳县的。
高家的《家谱》上,没有记载初来舞阳时东不羮城的状况,不过,“片墙看破尽,遗迹渐应无”;‘‘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不羮城〞的叹息,该会油然而生。

整个大明王朝,我们家的先辈们都是生活在东不羮城的故址上。直到明朝未年的某一天(具体时间不详),我们家又从舞阳县东不羮城举家迁出。
高家的《家谱》上,记录了发生在东不羮城的一件青史永垂的大事件:揭墓鞭尸。
为了写清楚这个事件的根根梢梢,为了使未来的读者不堕于五里雾中,茫茫然不知所云,我得首先展示给各位楚国宫廷内部的一段历史...…
历史上有脏唐臭汉之说。而楚国的这一段历史,更是让人羞于启齿,羞于着墨,因为它过于肮脏而狗血。
公元前528年,楚初王的弟弟熊居,篡夺了楚初王的王位而自立,史称楚平王。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27年,楚平王又抢夺了自己儿子即太子建的妻子,并把太子建从都城撵出,令其驻守城父戍边。城父,在今天平顶山市的宝丰县。唆使楚平王抢夺太子建之妻的奸佞之臣费无忌,生怕有一天会遭到太子建的清算,就诬陷太子建在边关手握重兵,妄图谋反。公元前522年,楚平王从城父招回太子傅伍奢,追查太子建妄图谋反一事,太子的老师伍奢直言平王昏庸,不该妄信小人之诬。楚平王大怒,斩杀伍奢及长子伍尚,而次子伍子胥出逃吳国。在逃到安徽的昭关时,伍子胥因在边关受阻,满头乌发一夜愁白。这就是今天“一夜白头”这个成语典故的由来。

伍子胥在吳国受到重用,令楚平王寝食难安,惧怕有朝一日噩运临头、横祸天降。于是乎,他征用了整1000名劳工,在楚国北部的边关即东不羮城,依河而建了自己的寝陵,做为自己的百年之后的安息之所。这样,即使是伍子胥有期一日带甲百万前来寻仇,也断不会找到千里之外。陵寝工程完工时,为确保万无一失,平王又改河道覆盖于寝陵之上。万事齐备后,平王设宴招待陵寝建筑工程队,结果赴宴的999名劳工,当场中毒而死。但仍然是百密一疏,仍有1名未赴宴的工匠侥幸逃生。
《西游记》有诗云:
人心生一念,
天地尽皆知;
善恶终有报,
乾坤最无私。
人世上还有一个“墨菲定律”,即怕什么就会来什么。尽管楚平王机关算尽,该来的还是来了。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和孙武统领吳师,杀入楚都。此时的楚平王已呜呼哀哉,伍子胥在这名侥幸逃生的工匠带领下来到东不羮城,打开平王石墓,拉出尸身,放置于城西一里许的晒尸台上,伍子胥挥鞭痛打。三百铁鞭,直打到皮裂骨残,尸肉横飞。这就是青史上大书特书的“揭墓鞭尸”的历史事件。

高家人举家外迁后,舞阳县东不羮城遗址上,只剩下高家先辈人的坟墓。二零一五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我从平顶山赴舞阳县的东不羮城旧址为祖先扫墓时,特意到伍子胥鞭鞑楚王尸的地方凭吊。石墓潭上河水粼粼,晒尸台畔秋草萋萋。丝丝细雨,依依轻风,似乎又在把这段过往,悠悠诉说……
舞阳古今多少事,
都付历史尘封中。

本文作者、高增:平顶山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平顶山市高姓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平顶山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常务理事

一土黄沙 :河北文安人。爱好广泛,尤爱唱歌、朗诵、打太极等。多家网络平台主播,愿在声音和文字的海洋里结识益友,交流心得,寻求快乐,扬帆远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