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陶厂记
朱有昌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若你从窄溪经莲塘到珠山和翙岗时,在近莲塘岭的西向小山坡上,定会看到一条近五十米的卧坡长龙,直冲小山顶。那就是珠山吴家村烧制陶器的窑龙。
占地五千平方米的制作陶坯的工场紧挨在窑炉头的西边。其间自南向北有序地排列着三长排茅舍工棚,工棚前就是宽阔的陶坯晒场。
记得那是1970年,吴家村来了个补缸匠,叫成立廷的,因为职业的缘故,陶行说陶话,他对陶瓷这一块的消息特别敏感,走乡串户中,听得吴家村的东山下和张家村两田畈中存有可烧制陶器的陶土,便和家住吴家的昔日义乌的朱姓同乡聊起此事,觉得如果真有陶土资源,而且烧制陶器用的燃料充足的话,办个陶厂倒是活络村民经济的一个好方法。因为成立廷是个热心人,从同乡处了解到大概后,就到老支书家里去聊了。老支书吴锦川正为村民的经济收入拮据而操心,听得成师傅话语,心里自然活活动起来。两人经过一番长谈,心里自有灵犀,老支书非常感谢并当即答应成师傅,第二天召开村支部会议,邀请成师傅列席。第二天上午,支委会专门会议上,支委们认真地讨论了这个问题,认为假如陶土能行,泥土变黄金,值得一试;至于烧制陶器的专用燃料松毛松枝应该没有问题。便又陪同成师傅到东山下陶土资源现场,多点开挖出陶土比对,认为此土真可烧出成品陶器,便决定聘请成师傅为陶厂技术顾问,负责前期试验。成师傅是个爽快人,当即让他们取来编织袋,装上近二百斤陶土,分灌几袋,作试制样土,去义乌赤岸陶厂试制陶缸和陶坛。如果此陶土能烧制成正品陶缸,那此陶土的可塑性就是一流的了。
成师傅为试制之事来回奔波上心上力自然辛劳,村支委会也等来了东山下陶土质量上乘的喜讯。陶厂的筹备工作便随之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因为办陶厂是个全新的行当,技术板块自然委托成立廷师傅全权负责,到义乌去物色聘请制陶业全能老师傅,协助成师傅完成一应制陶技术工作:选场地,筑窑龙,制坯师……村支委会忙着抽调像吴胜祥吴朝生吴祥庆这样的村中管理能人,组成精干班子,全力配合外聘师傅的建厂工作:平整场地,建制工棚,泥塘清理,运泥通道,窑砖定坯,燃料筹备,村中制陶业后备人选的确定等……
义乌的王明浩老师傅请来了,他是一个真正的全能师傅,从制作各式陶坯到建窑看火候,制陶业行当一手落脚,干活干净利落。
工棚搭建完成了,晒坯场地夯实整形了,陶土材料烧陶燃料到场了,制坯师傅可以进场了。
义乌的毛牛梅、冯杨松、张廷发等师傅如约而至。制陶工棚里,踏泥浆熟的,熟泥制坯的,好不热闹,一派忙碌景象。
外聘高手到,村里安排的年轻小伙拜师学艺自然不会落下,各个环节都配有学艺副手,学制坯的,学看火候的,一应齐全,同步跟进,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
新建的陶窑可投入使用了,陶器干坯也可入窑烧制了。待干坯装满整支窑了,封了分装进出货门,窑炉头里干柴烈火,高温直逼窑里,火烟和热蒸气一直向小山头上的窑顶冒出。待窑内陶器已受热定形变硬达九分熟度时,为让陶器表面釉水更为光亮,需沿着炉头自下而上的在窑背上的加温洞口里加烧干燥的细松枝松毛,这时的看火候师傅,真的是要练就“火眼金睛”,看清窑内陶器的红热程度,决定是否添火或停烧。这样待整支窑中陶器全部烧透才能停歇下来,所以两眼因看火候而红肿难忍是常事,如若碰到不太干燥的松毛时,还会有浓烟从加温口喷出,那更是难受至极。而烧制一窑的成品率高低,此环节至关重要。
当然,一流的陶土资源,一流的制陶师傅,加之一流的看火师傅,自然生产出一流的陶器真品。大缸小缸,大坛小坛,大缶小缶,琳琅满目,煞是好看。既充分考虑如何合理利用窑内空间,又精心筹划陶器产品的丰富多样性,满足农村里当时对各种容器的需求心。
吴家陶厂,因为产品的高质量,名声也越来越响,主打产品老酒坛,更是受到绍兴和杭嘉湖地区众多用户的青睐,产品供不应求。待到对方来船陶厂出货时,那从陶厂到窄溪一路上的运坛独轮车队景观,着实让人叹为观止。一辆辆小小的独轮车要装上24至28只大老酒坛,俨然成了一个庞然大物,那时珠山到窄溪的大路还是路中间铺有青石板的石子路,车手们小心地推着车子,那车上的坛子随着路面的高低抖动着轻碰着,发出一阵阵富有节奏的“琅琅”声,听着那声音,真像是在听着一首首美妙无比的交响曲。穿过前村老街,更是“一夫当关,对面莫来”啊!耳旁时有传来坛碰人家门前台阶的声音,真有“心惊肉跳”的感觉,警惕之心油然而生。不过,平安送达的运费收入还是很可观的,那时一个正劳力的每天分红只有七八角,而运送坛出埠是每只一角,运送一车坛至少有二元四角,一趟抵三天,收入确实不菲。
老书记看着这陶厂的成功,心比吃蜜甜。因为办陶厂,主要是前期投入人工多一些,通过几窑出货,很快就收回了投入成本,而在这期间,已经让村民的经济收入多了活路。在桐庐下南乡一带,吴家陶厂已是响当当的存在,后期收效和前期预设高度吻合,为集体经济的壮大夯了实打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的建造大礼堂提供了良好的经济保障。
随着村里自备的陶厂技术骨干力量的不断成熟,至1976年,外聘师傅逐渐退出吴家陶厂,陶厂一应技术所需,本村人员均能扛起重担。产品质量和销售状况仍是如火如荼。
时至1981年,因大环境体制变革,生产责任制承包推行,承包者几经易手,又加之陶土资料几近枯乏,靠从外村运来陶土维持办厂,无形中加重了生产成本,最终,吴家陶厂于1992年宣告结束。
今天之所以重提当年吴家办陶厂之事,一是为记念吴家村民是敢想敢为的,远的不说,就近地二十里路方圆,除会山办毛纺厂有声色外,就吴家村集体办厂,除陶厂外,还办过筒心厂,还建过全新的小学,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二是为记念当年为吴家村发展的那些“外来人”,他们怀着一颗“双赢”的心,吃苦耐劳,值得为之一写。
作者简介:
朱有昌,闲名剡溪居士,源于祖籍浙江义乌朱姓大村剡溪而得。父辈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客居浙江桐庐谋生。作者生活阅历丰富,历经社会多种生活圈,年轻时,农军商教,皆有涉及,最后落定教坛。中学高级教师(已退休),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县级诗协组织年刊《松鹤诗苑》主编。诗词等文学作品多有获奖,也常在纸质报刊露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