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山石佛禅寺游记
蓬莱岛上飞来峰,
因石成殿巧用功。
丹心一片羊山壁,
禅性如月镜水中。
绍兴之北,有镇曰齐贤。昔晋王羲之修禊兰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盛名古今。后人慕仿,在下方桥石佛寺结社为友,齐集群贤,举樽赋诗,盛极一时,故以“齐贤”名之。
齐贤下方桥有山,旧山有石若羊,故名羊山。隋杨公素筑越罗城,伐山取石,有残峰竒岩剩焉,坑底与河水相通,便形成了今天的羊山湖。有好事者相继在具其中最高的一座孤岩峰,开凿石窟,窟内留石凿成一尊面呈慈祥、气韵生动的弥勒石佛,后依岩筑建寺,故名石佛禅寺。
今石佛禅寺在羊山公园内,面东背西,四面环水。南北各与湖水相接,东临一河,绕齐贤故镇而过,西亦有一小河,连通南北湖水,上有一小桥,与河西之洲相接,洲西亦是湖水。进羊山公园西门,远远望之,湖水粼粼,奇岩倒映在湖水之上,绿树隐隐,露出禅寺黄墙一角。加上雨后湖中荷花清新,直给人蓬莱仙境之感。几片孤石,壁立水中,好比天外飞来似的,水中倒影和奇石本身联为一体,更增添了天外来峰之感。
上午,天上还微微下着雨,公园里很静,几乎没有人来,只听到一阵阵的蝉鸣声,看着雨中荷花娇艳的面容,似乎闻到了一种若有若无的香气。先沿着湖南边转了一圈,拍了几张照片,然后走过灵鹫桥,在寺背后的洲上观赏了一番。然后原路返回,走过湖北的石道上,石道尽头,湖水与东面的河水交界处,便有一小桥,走过小桥向南,便到了石佛寺的正面了。
石佛寺山门前有石板铺就广场,是为明堂,更有河水流过,风水甚佳。山门前的对联写的甚有诗意,上联是:石破长空灵鹫飞来下界,筏通小海蓬莱宛在中央。此联无论联意,抑或书法,的确气度非凡,说尽了石佛寺地理形势之妙。 石佛寺的特点就是“佛在石中,石在水中,水在山中”,这样依石建寺,玲珑精巧,得水石神韵,尽点化之妙。解放前有人在石佛寺城隍峰壁上曾题诗一首,曰:石刹更兼石山拥,佛殿巧成用神功。石寺幽绝胜仙境,游登俯瞰景惊人。此诗道尽了佛寺之妙。
观罢山门,入寺一观。石佛寺规模并不大,但前后三进,布局甚为紧奏。头殿为天王殿,二殿为大雄宝殿,同其他佛寺并没有大的区别,最具有特色的是三殿。城隍殿、大佛殿(即灵鹫殿)两殿并列,左边一峰曰"城隍峰",稍低,东西走向,右边一峰,高28.5米,曰灵鹫峰。城隍殿即夹于二峰之间,从左边拾阶而上才能登临。城隍殿供奉的是吴越王钱缪。钱缪曾奉诏,率杭八都兵,扎寨羊山,平董昌之乱,后又筑堤抗江,治理水患,羊山人为颂钱缪功德,筑殿塑像,奉级为“城隍菩萨”。灵鹫峰东与城隍殿平齐,有一石窟同殿室相通,石佛中坐,面东背西。相传石佛历七世人作成,石佛落成之日,忽有鹫鸟翱翔峰顶,里人以为“祥瑞之兆”,依岩建灵鹫禅院, “灵鹫峰”便由此得名。大佛前又凿石开窗,增加光亮,又便于石佛远眺,窗外凸出的石岩上围有石栏,成一6平方米“望台”。在台上举目远眺,远近山水风光、沃野田园尽收眼底;凭栏俯视,脚下深潭,令人心颤胆战。
石佛寺建成后,文人雅士闻名纷沓而来,会吟留记。在三殿左侧前伸的城隍峰璧和三殿下侧基座石壁以及大佛石窟的内壁摩岩上,留下了众多歌颂钱缪功德和叙述佛寺来历的石刻。其中最有名和显眼的是"飞跃",传为韩世忠所书。2005年,绍兴文保所为编纂《绍兴摩崖碑版集成》,搭起脚手架,对“飞跃”两字进行精心拓片,这一拓,拓出了惊人发现:两个大字左侧,明显有作者落款。落款分两竖行,第一行为“徐兆龙书”,第二行为“韩友龙镌”,至此事乃明矣。
余于江南,访寺过庙多矣,从未见过如石佛禅寺这样小巧绝伦,布局精巧,将自然山水同宗教文化结合得如此浑然一体者,所谓山不在高,有水则灵,寺不在大,以石为名。留连往返,感叹再三,特以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