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甯.宁夏银川
在宫殿、寺庙、府邸、桥梁、园林等各种建筑物前,你总能发现几只或蹲或卧、或威严或活泼的"狮子"。
逢年过节,或者迎春赛会、新张典礼等重要场合,热闹欢腾的舞狮更是喜闻乐见的表演。
其实,中国并没有野生狮子。神奇的狮子怎么就成了中国人的心头好?
狮子主要分布在非洲,中亚、西亚与印度北部,这些地区在上古时期,人们便把狮子作为重要的文化象征符号。
直到西汉张骞(公元前164-前113年)通西域、开丝路后,中国才有了狮子。《汉书.西域传》载:"乌弋(即古国乌弋山离国,位在今日阿富汗坎大哈一带)地暑热莽平……而有桃拔、师子、犀牛",文中的"师子"即狮子。
当时很多国家都有曾经派遣使者送贡狮子到中国的记录,从《后汉书》到《明史》,光帝王本纪就有21次提到贡狮相关的记载。不过,当时从西域进贡的真狮,只有皇室能够亲眼看到,民间是没有"眼福"的。
但再经历魏晋至隋唐这段时间佛教的传播,百姓通过佛陀与佛经故事的角度,逐渐认识这已被神格化的异域动物。
随着推崇"狮文化"的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狮子是吉祥辟邪的神兽"这一观念,因佛文化的繁荣而人尽皆知。
狮子是力量与勇气的化身,也备受尊崇。
无论是权贵还是百姓,对狮子的爱戴都显得空前绝后。狮子的数量稀缺,神秘而庄严的光环更添传奇色彩。
随之各式狮子艺术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石狮子应运而生,成为古建筑的点睛之笔。因为狮子的外表威猛、雄壮,所以石狮子最早是用来守护陵墓的。因认为其具有驱邪避灾的作用,后来古人经常把石狮子放置在门前,用来镇守宅院。
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大户人家修建房屋的时候几乎都会在门前放置一对石狮子,用来彰显身份地位。人们参观故宫太和殿的时候,镇守在太和殿的两只大铜狮子,就是用来彰显皇家威严的。
石狮子的风貌随着朝代更迭而变化,盛唐时期身姿雄健,明朝形态多变,清朝至今,形制基本定型。
而舞狮则寓意着吉祥如意、勇猛威武、力量与健康、民族精神、祈福纳吉、驱邪避疫……
狮子在中华土地上有了自己的故事,在人们心中寄寓了美好的愿景。无论是舞狮还是石狮,它们都经历了时间的洗炼,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宝。
刘开宁写于2024年6月27日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