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大运河征文选登 ||
《相伴一生的京城大运河 》
金京一 /文
有时候,当我站在永定门城楼凭栏北望,北京城在太行、军都、燕山的怀抱中,宛如一位沉睡的巨人,安然地仰卧在幽州平原的怀抱。长安街与中轴线,如同巨人的骨骼,贯穿东西南北,而温榆河、南北沙河、京密引水渠与永定河引水渠,宛若血脉般环绕,滋养着这座年轻的古城。京城大运河,如同巨人体内的动脉与静脉,将生命之水输送至每一个角落,孕育出北京城近千年的“灵气”。三山环抱,水系相依,长安街、中轴线和京城大运河互为凝聚成一个完整的肌体,绽放着北京的最美。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老北京,北京大运河虽然耳熟生茧,但一直却是茫然不能详。京城的大运河源自何处,流经何地,又从哪里流出北京汇入京杭大运河,直到2014年6月22日京杭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经过各级政府和媒体十年来的大力宣传,北京大运河水路像一条条绿色的绸带,一幅幅迷人的画卷,以及建造者的身影展现在眼前,我才慢慢地、渐渐地清晰起来。

我从北京的导航图上细细地研读了北京运河的水系,原来京城大运河发源于北京昌平的白浮泉,先向南流入沙河水库,由南、北沙河西行经京密引水渠向南折入昆明湖,流过长春桥后一路流进南长河入紫竹院、积水潭、什刹海…….,再经过转河、亮马河、坝河汇入温榆河。还有一路经京密引水渠注入玉渊潭,接永定河引水渠到南护城河,在西南二环路菜户营立交桥分叉,一路向东顺南二环入通惠河,一路继续南行变为凉水河(洗马沟),绕行北京南部再向东,两股河流最终汇入通州的北运河。而京城东面的温榆河由沙河水库起源后在通州北关变成了北运河,东西主河道最终归入京杭大运河。

远在辽、金、元代,京城就布下了密集而纵横交错的运河水系,无论是潺潺溪流还是大小湖泊、湿地草甸,举步投足你都会在不经意间与京城的运河邂逅。虽明、清两朝大部分水路枯竭干涸,但它们的身影却无处不在,地上地下尽显大运河的痕迹,巧合的是我的父母,我自己与我孩子的生活都与这无处不在的运河相伴为邻。
我出生在东城区东皇城根附近的东厂胡同,胡同出西口就是现在的皇城根遗址公园,这里曾经是过去的皇城墙,它的西边是紫禁城,如今东边的二环路是外城。据说,当年穿皇城而过有一条运河支流叫玉河,因为沿皇城流过,后改名为御河,它从积水潭过万宁桥流经现在的红楼、沙滩一带,沿皇城流向如今的南河沿、东长安街、崇文门…….,明宣德年间,皇城由御河的西岸移到东岸,圈在皇城内的御河成了皇家禁地,因货运功能已去和缺水,慢慢也就干涸了,民国时期御河变成了道路。

六十年代我在东皇城根小学上学,后来才知道我们的学校竟是建在皇城的遗址上,要不是探索最美大运河,从小到大我还真不知道我每天上、下学必走之路竟然是在当年的河道上“趟水而行”。有趣的是我工作后地处东华门的“出口大楼”按照皇城根遗址公园的走向划线,整栋大楼也是建在几百年前的河道上,这真是“不识皇城真面目,只缘身在此河中”。

那些曾经滋养着京城的运河,如今或干涸,或深埋地下,它们见证了时间的流转,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然而,它们并未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式,融入了这座城市,地名遗留着它们曾经的痕迹,清代《宸垣识略》中记载“骑河桥北有石础堵水中,开二尺许,当即银闸也”,现在南河沿以及南河沿大街上的“骑河楼街”,“银闸胡同”等地名,这些都是御河曾经流过皇城的留痕。
时过境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城内运河转换了它的作用,静静地流淌的运河经过疏通、治理、改造换颜了美丽的青春,河水绿波荡漾,河岸绿柳成荫,河畔步行道绵延数里供游人休闲散步,人们在观赏沿河风景的同时享受着河水给人们带来的负离子馈赠。

孩子家住在西南大运河一侧菜户营立交桥附近的一个小区,小区马路对面是“金中都公园”,这个公园与“皇城根遗址公园”、“明城墙遗址公园”、“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共同构成京都四大城垣遗址公园,这个公园也是南护城河与凉水河分路的地方。




孙女出生后我几乎每天都要带她到这个公园游玩。公园建在河滨,面积虽然不大但它却记载着北京建都和开凿京城运河的历史。北京建都始于金,据《金史·海陵纪》公元1153年载:“贞元元年三月辛亥,上至燕京……乙卯以迁都诏中外,改燕京为中都”。为解决京都用水又先后修扩开凿了运河,公园边的护城河就是当年开凿的。公园里还建造了“铜坐龙”、“下马卸鞍”、“营城建都”等多处雕塑群和仿金建筑,栩栩如生讲述着一个个大金建都史。每当我用小车推着孙女来公园游玩,都会在雕塑群下驻足休息,闭目欣赏那雕塑群像诉说的故事,一路走一路还会给小孙女讲述金中都公园所呈现的历史,孩子虽然还小,但希望她能在我的故事中平添些许历史感悟,感受到北京和北京大运河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我自己住在右安门附近,我和夫人经常去南二环旁的护城河散步,沿河畔的林荫路向西走是大观园公园。大观园公园是1983年为拍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而建造,《红楼梦》中女主人公林黛玉据传就是从江南乘船到通州张家湾码头上岸,再乘车进京的。有一天我和夫人边走边聊,只见她指指护城河又转头瞟了一眼大观园说:这护城河可否能到通州?我瞬间明白了她想问什么,回她道:当年的林黛玉如果住此“大观园”,那时如果河道宽通,林黛玉便可免舟车劳顿,由江南直接到大观园门口下船进园了,只可惜雍正年间的南护城河可不像现在这个样子,那时已经是干涸的沟道,放在现今,如果再出现一个“林黛玉”或许她就可以从江南直接入住这园里的“潇湘馆”了。

数百年来,大运河承载着南粮北调,货物流通的功能。明、清时期,运河沿岸的省份每年要向京城提供三、四百万石漕粮,供皇室亲贵、官员、兵丁、百姓等食用。自元朝起在崇文门、朝阳门、东直门沿城墙建立了很多粮仓,俗称“十三仓”,明、清两朝一直沿用。其中之一的禄米仓据记载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2年),为明、清两朝储存京官俸禄的粮仓。据传,此粮仓的俸米只供给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员。




说到禄米仓我和它有着近四十年邻里情结。解放后禄米仓划归军产,1985年北京军区在禄米仓原址上盖建了“北京军区禄米仓离休干部休养所”,建成后,我父亲搬到了该干休所修养。虽然院内盖起了高楼,但仍保留了两间仓廒,北京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从我父亲家的后窗向下看,三间仓廒尽收眼底,灰墙灰瓦,房顶上有通气窗,因隐藏于市井加之军产保护,几十年的“邻居”我都不曾进入过其中。仓廒虽也注意保护,然而经过460多年风雨侵蚀,室内的木构件、外墙体的青砖和房顶上的盖瓦破损严重。2023年有关部门对仓廒进行了施救性保护和修缮,2024年初,修缮一新的仓廒交由地方政府作为博物馆使用,几百年来运河与粮仓的交集早已成为了尘封的历史,而将开始的是展现出一派古为今用的古风新貌。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大运河的历史,2024年借五一放假之际,我和夫人参观了通州新建的“大运河博物馆”。虽然我与“大运河博物馆”有着建设者的缘分,但是开馆后还没有参观过。新建成的大运河博物馆远远望去就像一艘帆船,那高高风帆一样的屋顶造型凸显着扬帆远航的气势,两栋建筑中间的“水道”上有一艘货船模型,船上的人物摇动着百年船撸,随运河远航,
二楼那扇用350多万片马赛克镶嵌的京城大运河图案,向每一位参观者诉说着京城演绎和变化的历史。
当我走进第四展馆,突然一扇《幽州茶韵》的展区映入眼帘,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唐代饮茶之风随大运河的千里清波为北方送来饱含清香的茶叶。“悠悠茶船,是大运河上繁盛的物质文化交流中的一个缩影”。看到茶叶与大运河的渊源,勾起了我在外贸公司工作时的回忆。那时我负责全国各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的系统管理,1990年我被公司派驻到阿联酋迪拜公司,主持那里的工作。茶叶是我国向阿联酋出口的一项主要商品。千渠归河,千河入海,运河以水为魂养育着流域的民生,中国的茶叶也是通过更大“水路”(海洋)和“驳船”(远洋货轮)运送到世界各地。迪拜人因生活习惯,非常喜欢喝茶,我曾经有一个做茶叶批发生意叫默罕默德的客户,六十多岁来自巴基斯坦,是一个阿拉伯语和英语说的都蹩脚的老人,英语也只会HOW MUCH ONE KILO(多少钱一公斤),PAY CHEQUE AND PAY CAHS(支票付款还是付现金),虽然与他谈生意就是蹦单词,但他绝对会“装傻充愣”讨价还价。有时我告诉他为什么中国的茶叶好喝,全因为是有日晒和水源丰富,湿润协调,不像迪拜这个沙漠之舟,除了进口矿泉水饮用,其它用水全部是海水淡化。绿洲似的迪拜每棵树下都有着一条黑色的注水管,一年四季昼夜不停地为这棵树滴水。我曾经问过树木养护的人,他告诉我一棵树单是滴水费用每年就要支出1500美元。那时我就想,中国的茶树要是也棵棵滴水才能成活,中国的茶叶还不要卖到天价?回过头想想也替他们可怜,如果迪拜也有中国那样可开凿引水的大运河,也不至于耗费天文数字的金钱搞绿化了。

有的时候缘分总是在冥冥之中延续,通州的大运河博物馆与我有着二十年的不解之缘。首都博物馆和大运河博物馆一直被业内人士称之为“西首博”和“东首博”,2023年“东首博”正式命名为“大运河博物馆”。
2004年我所在的北京中咨信贸易有限公司有幸参加了首都博物馆文物库安防门的投标,在众多的投标者中脱颖而出一举中标。经过严格的进口采购、安装调试、使用培训和提供专业地定期维护,获得了业主的交口称赞。良好的信誉,更获得了业主的认可,进而在大运河博物馆文物库安防门的投标中再次中标,我的脚印也随着长安街由西向东、向东…… 一直走到了大运河博物馆。施工中总承包方对工程质量要求十分严格,三天一小会,五天一大会,几乎都是追踪工程质量问题。我多次和工程部的樊部长交谈,调侃他们质量把关要求太严了,他回答到:大运河博物馆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北京段标志性的建筑,工程质量必须细之又细,严之又严,否则对所有参与大运河博物馆的建设者无法交代、对后人无法交代,最重要的是对北京的历史和文化无法交代!我亲眼目睹了施工现场各路建造者的专注和认真,看到了他们的责任付出,每一个建造者都为北京大运河最东边的辉煌付出了辛劳和努力。
现在,我站在大运河故道的通蕖桥上向北眺望,大运河博物馆和大运河故河道交相辉映,远远望去大运河博物馆屋顶上的“桅杆”仿佛就像一个人伸开手指,召唤着沿大运河上行的历史和文化探索者,告诉他们“我”是北京大运河的门户,欢迎你们先在我的体内参观,再从我身边走过,去探索北京大运河那些被岁月雕琢的古迹、河道、湖泊、历史和文化,去感受京城大运河数百年来的脉动与灵气!

作者简介:
金京一,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一九六九年入伍,一九八五年转业,曾任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子公司副总经理,退休后任职北京中咨信贸易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兼工程部经理。喜好文学,摄影和电脑平面及视频制作,现兼职北京科技诗苑音画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