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阳香包(外一首)
文/田济儒
庆阳古称庆州,俗称陇东,历史上是“环江翼龙”和“黄河古象”的故乡,中国“第一块旧石器”的出土地,素有红色圣地、岐黄故里、农耕之源、能源新都,陇东粮仓的美称。大诗人范仲淹在庆州任知州期间写成《攻守二议》的著名奏章。但最著名的还是庆阳香包,它不仅是庆阳的骄傲,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香包,又称荷包,自古便是文人名仕、达官显贵所钟爱的佩饰,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屈原佩戴香包,以香草之香,寓意高洁之志,彰显其不屈不挠的品格。庆阳的香包,更是独具特色,它融合了岐伯的岐黄之术,不仅具有提神醒脑、防疫防病的功效,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
每逢端午佳节,庆阳的街头巷尾便弥漫着浓郁的香气。那是由各种香草混合而成的独特香味,它弥漫在空气中,仿佛能驱散一切阴霾与疾病。孩子们手捧着五彩斑斓的香包,嬉戏于街头巷尾,他们的笑声与香包的香气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而美好的画面。
香包的形状各异,有的如菱形,有的如圆形,还有的如心形。它们被精心绣制而成,每一针每一线都充满了织女们的心血与汗水。那细致的针脚,那五彩斑斓的丝线,都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香包的内部,填充着各种香草,如艾叶、菖蒲、雄黄等中草药,它们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既能驱蚊避虫,又能提神醒脑。
在庆阳的民间,孩子们佩戴香包的风俗尤为盛行。他们相信,佩戴香包可以驱除邪恶与疾病,带来平安与健康。因此,每当端午佳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会为孩子们制作香包,让他们在欢乐与祝福中度过这个特殊的节日。
相传中医鼻祖岐伯数千年前在庆阳论医,他携药袋防疫驱瘟、禁蛇毒,开创了“薰蒸法”。由于岐伯生于庆阳 ,因此这种携带药袋的习俗在当地逐渐流传开来,形成了庆阳香包的雏形。相传岐伯作为中医的鼻祖,被传为在庆阳与黄帝论医,从而成就了中华医学元典《黄帝内经》。这一事件奠定了庆阳作为“岐黄故里”的地位。
薰蒸法的起源是一种通过热力作用促进机体新陈代谢,达到治疗或保健目的的传统中医疗法。 岐伯携药袋防疫驱瘟、禁蛇毒,开创了这种薰蒸法。这一方法在当地逐渐形成了习俗,并流传至今。香包的起源与薰蒸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历史记载庆阳香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它已作为民间刺绣工艺品出现。2001年,在庆阳市华池县出土的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的历史,这证明了庆阳 香包的历史悠久。庆阳香包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如防疫驱瘟,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庆阳地区先民们的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如龙蛇崇拜、多神崇拜等。
庆阳香包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和精湛娴熟的刺绣工艺。2006年5月20日,庆阳香包绣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的庆阳香包不仅是独具魅力的艺术品,更是具有可观经济效益的商品。它远销美国、日本、欧盟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庆阳文旅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香包,不仅是一件饰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庆阳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在这个充满喧嚣与浮躁的时代,让我们静下心来,感受香包所带来的那份宁静与美好,让心灵得到真正的治愈与升华。
麦浪之歌
文/田济儒
你在泰山等我,我在崆峒等你,
同饮黄河水。
你有登泰山而小天下豪言壮语,
我有天下第一山的历史沉淀。
从山东的平原,到甘肃的沟壑,
麦浪翻滚,如金色的海洋。
阳光洒落,照亮了希望的田野,
微风拂过,带走了一季的疲惫。
齐鲁的麦田,是大地母亲的金裙,
孕育着丰收的梦,承载着农民的汗水。
那麦穗低垂,如羞涩的少女,
轻轻摇曳,诉说着收获的喜悦。
一路向西,穿越千山万水,
麦浪依旧,带着西北的粗犷。
在山东,你在粮仓正鼾,
在甘肃,我还在田野奋战,
相差近一个月的时节。
黄土高原上,麦浪翻滚如波涛,
那金黄,是土地对岁月的赞歌。
成熟的季节,麦浪如歌,
歌颂着生命的轮回,歌颂着大地的馈赠。
镰刀挥舞,收获着满满的希望,
每一粒麦子,都是大地的孩子。
麦浪啊,你是大地的诗篇,
你是农民的歌,你是岁月之痕。
你见证了辛勤与汗水,
也见证了希望与收获。
愿这麦浪,永远翻滚,
愿这大地,永远丰饶。
愿每一个春天,都有新的希望,
愿每一个夏天,都有满满的收获。
作者简介:
田济儒,原名田江,毕业于兰州大学法律系,籍贯甘肃省镇原县,从小喜欢文学,业余作家诗人。在微信公众号上注册济儒诗苑个人博客,写的均是原创作品,古体诗,现代诗,散文,小说,名人访谈,个人杂谈等等。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现居住在古都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