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龙年夏初,天气宜人,万物叠翠,华夏祥和,时值航母“福建舰”海试完成,神舟十八号在天宇飞行,俄乌混战,以巴交火,我国南方海疆暗流涌动……
历经十几个月的准备工作,我们“龙行欧洲”团32人出游西欧六国,而我最向往的当属法国巴黎。
法国,从来就是个有诱惑力的国度,包括LV、爱马仕、香奈儿、波尔多葡萄酒,也包括浪漫的情侣。蜚声世界的品牌让人喜爱,但更令世人惊叹的是巴黎这座城市。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巴黎经历了拿破仑时期的改革。拿破仑三世时期,由塞纳区长官奥斯曼主持的巴黎改建规划,旨在缓解城市迅速发展与其相对滞后的功能结构之间的矛盾。通过扩大道路,疏解城市交通,建筑大面积公园,完善市政工程等,使巴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美丽、最现代化的大城市之一。
我们这些读着“巴黎公社”历史长大的老人,带着永不泯灭的希望,怀着无限好奇的童心,来到法兰西共和国首都巴黎,目睹她苍老的容颜,吮吸她古老的文化。
曾以为她像广州那样地铁纵横流畅、高楼林立,会有许多小蛮腰在空中摇摆着身姿,像上海浦东东方明珠塔刺破天穹,充斥着现代社会的繁华与气派。然而,我们走进巴黎,一幕幕极平常的街景映入眼帘,三五层高的房子,浅白色,大理石护墙,窄小的窗户,没有护网,也未见外挂空调,并不宽敞的大街上老态龙钟的有轨电车平稳穿行,现代巴黎人有序上下车。街道两边都有高龄的自然形态的梧桐树,电车与奔驰宝马车相互礼让,与行人交错通行,行云流水。鸟儿不时伴随电车飞翔,不时横飞车顶,虽然车轮与轨道磨出咔嚓叽喳声,但并不令人讨厌。目送左往前来的电车,看着忽闪而过的奔驰车,我们穿行在斑马线上,似乎想起了什么……
我们早已知道巴黎有一座令法国人骄傲的凯旋门,但我们并不知道它地处何方,街道叫什么名字。走进市区才知道,它屹立在长安街似的香榭利舍大道中央,另一端是协和广场,广场上竖立一座方尖碑,与凯旋门遥遥相对。这条街是巴黎的中心区,重要重大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凯旋门高50米,城市里旧城区其他建筑最多与它平高,大多数比它更低。三五层高度的房屋,我们并不需要抬头探望,走到哪里都没有高楼给人的压迫感。
巴黎另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建筑是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铁塔建造当初就遭到许多人的反对。19世纪的法国崇尚的是仿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的风格,巴黎人更喜欢那种古典的带穹隆顶的建筑。而埃菲尔铁塔的大胆设计激起尖刻的批评。法国一位数学家诅咒说,这个铁塔盖到748英尺之后,会轰然倒掉。还有专家说铁塔的灯光会把塞纳河中所有的鱼都杀死掉。
那个时候最让政府头疼的是抗议书《反对修建巴黎铁塔》下面的那串签名,像古诺德、莫泊桑、左拉等等大名全在上面,这几乎囊括了当时法国各艺术领域头面人物。其中“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更扬言说“巴黎如果建成铁塔,我要永远离开这个城市”。
最后,埃菲尔铁塔完美落成,并获得了世界人民的肯定。按理来说最尴尬的应该是莫泊桑,人们拭目以待这位文学界的“短篇之王”如何下台。然而,铁塔建成之后,来这里吃饭和用下午茶最多的人就是莫泊桑。
不过文人毕竟是文人,人家给自己找了一个绝妙的借口:“谁让这里是巴黎唯一看不见那座破塔的地方?”
也正因为如此,埃菲尔铁塔建成后便名声大噪,风靡全球。
5月18日,我们龙行欧洲团来到塔下尽力把头仰起观看塔尖,又在塞纳河上坐游艇从不同的角度观赏沿岸各式顶面建筑和埃菲尔铁塔,晚上我们还到观赏平台上欣赏埃菲尔铁塔的灯光秀。次日,我们登上巴黎唯一高层建筑蒙帕纳斯大厦鸟瞰巴黎全城,埃菲尔铁塔像塞纳可边上的一个玩具塔,在烟雨迷蒙中若隐若现。
如果说埃菲尔铁塔的建造经历了波折,那么比萨斜塔建造历程更令人匪夷所思。
意大利比萨斜塔是一座独立的建筑,周围空旷,比萨斜塔建造,经历了三个时期:
自1173年9月8日至1178年,建至第4层,高度约29m时,因塔倾斜而停工。钟塔施工中断94年后,于1272年复工,至1278年,建完第7层,高48m,再次停工。
经第二次施工中断82年后,于1360年再复工,至1370年竣工,全塔共八层,高度为55m。
到了巴黎边缘意大利北部,谁又怎能不会去与比萨斜塔见一面呢?游客们都激情四射,与其热烈会晤,不计其数的人在不同远近距离“背”塔负重前行,数不胜数的人与塔贴面拥抱,还有许多人在试图把“斜塔”扶正,我也融入其中,还躺在草坪上,看着飞机与它擦肩而过,看着彩云在它头顶翩翩起舞,看着喜鹊和乌鸦在围着它捉迷藏……
又是一天,天气阴晴,我们穿行在红砖房子之间黑色方矩大理石的巴黎街道上,地导介绍说:街边那个邮筒是100多年前的,那些灯柱和灯架也是百岁老人了。我很好奇,脱离队伍去给“老同志”拍照一一我想:或许周恩来、朱德曾经在这里给毛泽东寄过信,他们曾经在街灯下研读过《资本论》;更或许徐志摩给陆小曼100封信件中,有几封是从这里寄出的……
多少革命前辈曾在巴黎寻找中国的前途?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开始于1912年,1919年以后,在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的推动下,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达到高潮。先后共有20批来自18个省的学生抵达法国学习。1921年,旅法学生成立巴黎共产主义小组,后又成立了中共旅欧支部,输送了大批党团员赴苏联学习,培养了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毅、李富春、聂荣臻、蔡和森、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向警予、徐特立、蔡畅、李维汉等大批中国革命的领导骨干。
哦,巴黎,怎么不令人仰望呢!
队伍走过百年前的唱戏台,去圣心教堂观景。我又想:一百年前那些东方热血青年亦或在这里驻足过……
教堂入口索道旁,有一个房子似的古老的旋转木马车。一对来自东方国度的黄脸黑发新人,穿着婚礼服在百年前的旋转木马前摆拍,留下古往今来的美好记忆,游人也竟相拍下艳照。
我们坐上百年前的索道,缓缓上升前往圣心大教堂。圣心大教堂位于巴黎北部的蒙马特高地的制高点,为巴黎著名的地标之一,这里供奉着耶稣的圣心。白色的圣心大教堂风格,奇特既像罗马式又像拜占庭式,兼取罗曼建筑的表现手法,洁白的大圆顶颇具东方情调。教堂前,不大的广场视野广阔,如果从埃菲尔铁塔上看到的是辉煌的巴黎,那么从蒙马特高地俯视的则是一个真实的巴黎。顾客可以登上教堂的大圆顶眺望远方,欣赏精美的雕刻。整座大教堂以中间的罗马大圆鼎为核心,左右对阵一个小圆点,后面有一座高84米的方形钟楼,不可参观,里面有一座描绘着耶稣的故事。两侧是装饰着圣女贞德与路易九世的骑马雕像教堂。正门最上方即可看见耶稣雕像,似乎他在远眺并祝福着巴黎都会。
圣心教堂下方坡面上左边有车道,右边是一级一级的台阶,十几级台阶后又有一个平台;台阶上都是或上或下的游客,平台上有吹拉弹唱爱好者,有驻足拍照者,熙熙攘攘,欢笑声不绝于耳。
地导说:马克龙与夫人去教堂做礼拜时,在这个阶梯平台上亲密摆拍,被很多粉丝效仿,并指导我们最佳拍摄角度。对此我并不感兴趣,我脑海里似乎又浮现出那批东方有志青年在这里讨论创建新中国的情景……因为这才是我在巴黎仰望的中心。
凡尔赛宫位于法国巴黎西南24公里处,是欧洲最大的王宫,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占地2473公顷。
凡尔赛宫的前身原为国王猎庄,路易十三时建造了一个小城堡,1661年路易十四时动工扩建,路易十五时期完工。在保留小城堡的前提下建筑了规模庞大的包括城堡、宫廷、花园在内的王宫。三条放射形大道在观感上使凡尔赛宫宛如是整个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集中点,体现了当时法国的中央集权和绝对君权观。
卢浮宫是我仰慕已久的宫殿,因为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和北京故宫是世界三大极具文化价值的古老宫殿。卢浮宫的镇馆三宝是“断臂维纳斯”、“胜利女神像”和“蒙娜丽莎”。这三件艺术品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被公认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其中,“断臂维纳斯”是一尊大理石雕像,以其优雅的姿态和残缺的美而著称,被认为是古典艺术的杰出之作。“胜利女神像”是希腊雕刻艺术的杰作,尽管发现时已是碎片,但经过修复后依然展现出其气势恢弘的姿态。“蒙娜丽莎”则是达·芬奇的代表作,以其神秘的微笑和深邃的背景而闻名,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审美取向。
这三件艺术品均为真品,且被广泛认为是世界级的艺术珍品。它们不仅是卢浮宫的骄傲,也是全球艺术爱好者和学者研究的重点对象。每一件艺术品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共同构成了卢浮宫不可替代的艺术宝藏。
我出游西欧,身临卢浮宫亲眼目睹他们的尊容也是我毕生的夙愿之一。
我们走过路过巴黎圣母院,仰视过巴黎歌剧院;我们倾听了拿破仑和希特勒的传奇故事,我们在这里会见了但丁、达.芬奇、马克吐温、莫泊桑……我们还与许多神打过照面,我们神气了。站在巴黎的街头,感受到的不是奢华,不是性感,而是浓郁的艺术气息。这让我想起朱自清在1933年发出的惊叹:“巴黎人谁身上大概都长着一两根雅骨吧。你瞧公园里,大街上,有的是喷水,有的是雕像,博物院处处是,展览会常常开;他们几乎像呼吸空气一样呼吸着艺术气,自然而然就雅起来了。”
我非常喜欢看红土场地法网比赛——透过屏幕,可以看到世界顶级球星的风采,更让我瞩目的是观众的风采,烈日下他们专注观看比赛,见不到一顶遮阳雨伞在观众席上摆动……
甲辰龙年盛夏季节将迎来第33届奥运会,巴黎又将成为世界人民目光的聚焦点……
哦,好一个古老又现代的巴黎。
作者简介
曾永泰,退休高级语文教师,文学爱好者,福建省将乐县退休干部协会秘书长、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小说作品散见多种报刊和一些知名文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