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会主持人语
喻言的诗,这几年我读得比较多。我喜欢他的诗写风格,更欣赏他诗的大胆!在现今语境下,能像他这样写诗的人,实在太少了!
我相信,他决不是为写诗而写诗,他之所以写诗,之所以写这样的诗,那一定是他认为社会现实中有很多事物、或者事件需要他用诗这个文体来表达!不,是用诗这个最高尚的艺术来进行讽刺,进行批判!。
喻言的诗写主张是“说人话”。使得他的诗不故作高深,既能容易读懂,又富于暗示!
读他的诗,感觉得到诗中充盈着强烈的主观情感,但他又极力把自己作为一个“客观”的人而存在,冷静地诗写。他“拥有过的人生经历和接触的社会各色人等,使他能够解构一个现实的世界,并结构和重组一个事关个人内心和群体未来的世界。”
前段时间,我在《诗歌阅读》公号上编辑推送了他的“《独立》前沿诗人随笔:最后的喧哗——我亲历的1980年代大学”,从文中大概知道我们应该差不多是一个年代的。只是,我当时没有他那么狂野、也没有他那么豪情四溢…!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我对他的诗的品读与共鸣!(尤佳)
浅谈喻言的两首诗
✬彭一田
读喻言这两首诗,感觉沉郁:其文本在自我厮磨式的互文过程中啮咬和推进,最终勾勒出一种寓言式隐喻。一一《他们的喉结一直在蠕动》一诗,作者由看见“一个人”的“喉结在蠕动”,到“看见一群人的喉结在蠕动”,他们用“弯着腰、屈辱的姿态”/“站了整整一生”;“他们的喉结也蠕动了/整整一生”。因此,“有一句话/卡在他们的喉管/漫长的一生/都没说出口”。《尾巴》一诗则以面对“所有人都拖着一根尾巴”的日常景象,“我摸了摸(自己的)屁股/那地方/居然没有长出尾巴/,于是,“我尖叫一声/前所未有的恐惧/突然布满全身” 。
两诗以一“隐”(说不出话)一“现”(长起尾巴)两种亦真亦幻的生存场景,通过叙事所产生的“恍惚”语境,达成年代喻象的对接,并同时完成了赋予生存世界一种“后现代”隐喻的逻辑“闭环”。
古人云:“技近乎道”,故以技现道,而非以道代技,才是诗歌的本来要义。这一点喻言做得是很不错的。他的两首诗作从一种类“孤愤”境地出发,“发现”并介入日常生活的隐喻场景,但是,文本策略却以“解构”的方式行进。其间融入了戏谑、反讽、颠覆等要素,以期部分消解自己“直面”现实生活的“无畏”姿势。诗文本以“雅俗共赏”的口语,来展示作品中深度意象的生发过程,口语风格是喻言诗作的一大特点。我认为,决定一个诗人诗质的是其个人的根器与觉悟,而影响其文风形成的可能是时代和流派。鉴此,读者或可设想喻言的这两首诗,如果由那个曾在成都生活过的瘦老头杜甫来写,每首诗大抵只需写上三到五行可矣。
读两首诗,便可以见识作者的风貌,是由于这些年来喻言凭籍深刻的“转身”,成就了自己写作的新亮点,他因“转身”之华丽而拥有了广阔空间。在我尚不完整的印象里,喻言这一出于自信、强大的“转身”动作,来自于他深刻省思后的内心未来之敦促。记得他过去曾写有一首题为《夏天》的诗,结尾是这样写的:“其实我所有的文字前人都已写过,我仅仅换了一种方式把它们重复”。我以为他的这两行诗蕴含自我省思的丰富意味,喻言后来以强劲的自省力获取辽远。现今喻言鲜明的诗歌风格,业已成为诗界不容忽视的一种现象。
顺带说两句关于批评。品诗是批评的先决条件,批评是一把双刃剑。品诗者上一句说的是作品对象,下一句得想到作为品诗者的自己的审美立场、价值认知、艺识水准,包括设身处地考虑诗文本的写作策略等等。将品诗案例和品诗者自己的诗学主张进行有机结合,双向融入到骨骼、肌理、筋腱、血管、神经等细微单元,与节点部位,从而以扩展诗学维度来丰富诗歌生态,这是正道。何以评诗?这是品诗者下笔前要质询自己的问题。而那些依据品诗对象的人情世故方面忖度成文,形成谀评,或其它“经世致用”文字,包括品诗者因没有自己的诗学主张,只有以“谈许大马棒,却大拉蝴蝶迷”来填充内容的流行“文本”,是亟待甄别的。一句话,诗歌品评既不是广告辞、也不能是政论文、说明书,或报告文学和通俗小说之类。
2024.6.3
彭一田:1958年10月生于浙江温岭县江厦街。少年开始习诗,人文田野观察者。
简评喻言诗二首
✬空灵部落
诗歌写什么?固然十分重要,但诗是藏的艺术,其核心要义永远只在文字的背后,因而诗人只负责写好一个容器,是装水、装酒还是装毒药?得由读者去装。虽然诗人有一定的指向或暗示,但读者的格局、阅历和精神向度不同,其诗的歧异性也就由此而生。对诗的主题是需要挖掘的,越往深处挖,往往让人惊叹而哑口无言,也就是所谓的看破不说破,评诗也就只能点到为止,让留白更有想象的空间。
再说怎么写。写诗不是码字造句。中国诗歌随着现代汉语变革与发展,古代诗词已失去语境,其写作方法和技巧已经无法表现现代性。那种表现诗意的时代已经回不去了,而是要以汉字的底色和汉语之美,继承东方美学,借鉴西诗特色,突出诗性,紧执现代性的牛耳,开创一个新的诗歌时代。诗人喻言在文本上以一种荒诞的笔法,写社会与内心尖锐的矛盾,具有自我的发现与觉醒。诗人巧妙地将无以破解的芒刺直指肉体,读者都会有切肤之痛感。《他们的喉结一直在蠕动》表现的是群体失声,而诗人也并非能够置身事外,无不让人心生悲凉。《尾巴》甚有卡尔唯诺童话式的荒诞,引人沉思,心生恐惧,具有现代性的批判意识和意义。
2024.06.09
空灵部落,本名杨华。诗人、诗评人。四川省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四川诗歌学会会员。出版同仁诗文合集三部。入选多部诗歌年刊,偶有诗歌获奖。
附喻言诗二首原作
❐喻 言
他们的喉结一直在蠕动
我看见一个人
他的喉结在蠕动
然后看见一群人
他们的喉结在蠕动
我看清他们的长相
他们彼此如此相似
仿佛每个人都是
另一个人的影子
他们弯着腰
小心地站在那里
他们的喉结一直在蠕动
他们弯着腰
小心地站在那里
很辛苦很屈辱
他们以这样的姿态
站了整整一生
他们的喉结也蠕动了
整整一生
有一句话
卡在他们的喉管
漫长的一生
都没说出口
我知道这一切
我正是他们中的一个
我首先在镜中看见那个人
然后再回头
看见他们
2022-9-21
尾 巴
早上出门
发现我的邻居
拖着一根尾巴
我内心惊恐
但强制忍耐着
不动声色
走到大街上
抬眼望去
所有人都拖着一根尾巴
我强制忍耐着
不动声色
从这些尾巴中穿过
渐渐接受这个事实
这个早上
全人类都长出尾巴
下意识
我摸了摸屁股
那地方
居然没有长出尾巴
我尖叫一声
前所未有的恐惧
突然布满全身
2022-8-3
创作谈
❐喻 言
两首诗都写于疫情期间。
第一首是全城封控半月后刚刚解封的第二天,我居住的小区又进行封控,所有的人都敢怒不敢言,默默接受这个结果。疫情封控本质上是我们生存环境的一个寓言,事实上,我们一出生就处于封控中,只是封控的形式不一。几乎每个人都默默接受这个现实,有些话如鲠在喉,却没有勇气脱口而出。我无由指责任何人,我就是这样的人,我的哀伤的不仅是自己,也是整个族群。
第二首在小区排队做核酸,所有人都戴着口罩,只有我没戴。所有人都以一种怪异而警惕的眼光盯着我,最后我自己也怀疑自己不戴口罩的行为。
喻言,诗人,1967年生于重庆,1988年毕业于西南师大中文系,现居北京、成都。1986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90年代初封笔。2014年恢复写作,著有诗集《批评与自我批评》《我曾为世界彻夜不眠》,作品入选国内外上百种选本,曾获剑桥大学第四届徐志摩诗歌艺术节“银柳叶诗歌奖”、首届“草堂诗歌奖年度实力诗人奖”等。近年偶有随笔、小说、文论发表。
“品诗会”不捧、不杀!回归本心!
“品诗会”是《诗歌阅读》的品牌栏目,约稿规则是3+1,通俗地说就是:“斗地主”加一个主持人。主持人也叫“发牌”人,由他约稿、编辑,同时撰写导语与他个人的品诗短语,以及出公号。出诗歌作品的人是“地主”方,另外两位品诗者是“农民”方。“地主”方兼出创作谈文字,俩“农民”要在各自交稿后方能读到“地主”对其“出牌”作品的创作谈。
各方人等均可在复盘中受“品得失,知寸心”之益。
“品诗会”之目的是想突破现有的“单向度”和“自说自话”的品诗范式,以期催生新的批评形式,加入诗歌生态建设。
“拈花一笑”和“不立文字”也都不是诗歌批评的正道,“品诗会”栏目将排除各种困难,按照既定目标走下去。
责任编辑:尤 佳
选稿:桂圆
——精选|诗歌阅读 |2024-06-20 07:35 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