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门
萧兆钧(重庆)
古道,西风,瘦马
驮着干柴一样的诗人
和月亮,回到了
推敲的唐朝
僧人轻车熟路
从车库呼啸而入
我的指尖不经意地去了百度
门虚掩,风拂着虚无——
不会有人披着月色而来了
纸上虚拟出一个敲门的动作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众妙之门,一开一合……
这首诗《敲门》巧妙地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通过对古代与现代生活场景的交织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流转与文化的变迁,同时也探讨了人与技术、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关系。
开篇“古道,西风,瘦马”,诗人借用了唐代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但在这里进行了创新性的演绎,将“瘦马”与“干柴一样的诗人”并置,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文人墨客行走在古道上的画面,既体现了旅途的艰辛,也暗示了诗人的清贫与执着。
“驮着干柴一样的诗人和月亮,回到了推敲的唐朝”,这一句进一步强化了对历史的回溯与致敬,将诗人与月亮作为共同的载体,穿越时空,回到了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朝。这里“推敲”的典故,源于贾岛反复斟酌“僧推月下门”与“僧敲月下门”两句话的差异,最终选择了“敲”字,以更好地体现僧人夜访友人的场景,展现了对语言艺术的精益求精。
然而,接下来的情节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僧人轻车熟路从车库呼啸而入”,现代生活的元素突然闯入,打破了古代诗意的宁静。这里的“轻车熟路”与“车库”、“呼啸而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不仅呈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便捷,也暗含了现代生活方式的快速与喧嚣。
“我的指尖不经意地去了百度”,诗人通过这一细节,巧妙地将自己置身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利用搜索引擎来获取知识或解答疑惑,这不仅是对现代技术的直接引用,也反映了当下人们依赖网络的习惯。
“门虚掩,风拂着虚无——不会有人披着月色而来了”,这一句再次将场景拉回到一种寂静而空灵的状态,暗示了在现代社会中,那种古人月下访友、诗意交流的场景已难以重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纸上虚拟出一个敲门的动作”,这里“虚拟”一词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指代了数字世界中模拟的行为,也象征着在现实与虚拟之间,人的情感与体验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依赖于技术手段来表达与传递。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连续重复的敲门声,既是对古代诗句的呼应,也是对现代生活中某种缺失的呼唤,它似乎在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应忘记那份静谧与深度,不应忽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价值。
“众妙之门,一开一合……”,结尾处的“众妙之门”寓意着智慧与灵感的源泉,而“一开一合”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起伏。整首诗通过古今交融的叙事手法,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回顾,也表达了对现代生活现状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未来可能发展方向的微妙暗示。这幅图生动地诠释了诗中跨越时空的意境,从古道、西风、瘦马到现代的车库与百度搜索,展现了从古代诗意生活到现代科技日常的转变。
画面上,古道蜿蜒,瘦马与诗人相伴,月亮高悬,构成了一幅古典而静谧的画面。而另一边,现代车库的入口与繁忙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僧人驾驶车辆呼啸而过,象征着现代生活的快捷与高效。画面中央,一扇虚掩的门随风摇曳,似乎在等待着某个人的到来,却又透露出一种无人问津的寂寥感。
整幅图巧妙地融合了古今元素,不仅再现了诗歌中的场景,也引发了对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