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 50、60、70 后的童年记忆》
当岁月的钟声悠悠敲响,回忆的画卷在脑海中缓缓展开,在时光的长河里回荡,那是属于50、 60、70 后的童年时光,那段纯真而质朴的岁月。是一段独特而难忘的回忆,如同一幅陈旧却依然动人的画卷。
在那个年代,没有高科技的玩具,却有着自制的弹弓、铁环,滚动的铁环,在沙土的小道上,留下道道环印,和串串欢笑。跳皮筋的身姿轻盈而矫健,如同灵动的音符在时光的琴弦上跳跃。丢沙包的游戏,每一次的奔跑与躲避,都充满了快乐,扎官刀,摔泥泡,欻嘎拉哈,抽冰尜,让我们乐此不疲。
乡村的炊烟袅袅升起,小伙伴们在田野间奔跑嬉戏,追逐着飞舞的蝴蝶,仿佛能抓住整个世界的欢乐。放学后,匆匆跑回家,只为赶上那部准时播放平书岳飞传,小喇叭广播,却能让小小的心灵沉浸在无限的快乐中。
夏日的夜晚,聚在院子里,听老人们讲述着古老的故事,看着星空,想象着那些神秘的传说。那时的天空格外湛蓝,星星格外明亮,仿佛伸手可摘。冰棍三分五分儿的冰棍,叫卖声,伴随着自行车的铃铛声,成为夏日里最动听的旋律。
夏天的夜晚,躺在院子里的凉席上,听着蛐蛐的鸣叫,数着天上的星星,幻想遥远的未来
忘不了上小学第一天,我们的第一堂课就是,毛主席万岁,我们的第一幅图画就是天安门,我们学习的第一首歌就是东方红,每天的早晨读是老三篇。
铁皮文具盒上的乘法口诀,是每日的必修课,那认真的模样仿佛要把知识刻入心底。手中的铅笔,一笔一划地书写着童年的梦想与纯真。课间的跳绳、踢毽子,简单的快乐在空气中弥漫。
还记得那简单的黑白电视,每一个画面都能让人兴奋不已。邻里之间亲密无间,孩子们在小巷中穿梭嬉戏,没有隔阂与陌生。过年时的新衣,是期盼了许久的惊喜,那一身崭新的装扮,那一根红头绳是女孩子们一年的期盼,承载着对新年的美好憧憬。
拜年时,穿上新做的棉袄,跟着大人走家串户拜年,收获那一把把甜蜜的糖果。
如今,那些童年的伙伴或许已散落在天涯,那些老人们也渐渐离去,但那段记忆却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镶嵌在心灵的深处。那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是岁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让我们在时光的长河中,偶尔回首,去触摸那温暖而熟悉的童年,缅怀那些已经失去的美好
那时候,没有手机和网络,但有邻里间的温暖互助,有小伙伴们纯粹的友情。弹玻璃球的清脆声响,捉迷藏时的紧张与期待,都是童年最生动的注脚。
尽管时光已悄然远逝,但50、 60、70 后的童年,永远在记忆的角落里熠熠生辉,永不褪色。
如今,那些童年的场景已渐渐模糊,那些曾经的伙伴或许已难寻踪迹,那些熟悉的老人也已离去。但那段童年记忆,却如陈酿的美酒,愈发香醇,在心底静静流淌,提醒着我们曾经拥有过的美好与纯真。它是岁月的馈赠,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永远保留着一份对简单快乐的向往与怀念。
2024年6月1日于北京。作者娟子
这首散文《致 50、60、70 后的童年记忆》深情地回顾了一代人的成长岁月,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深深怀念。文章以温馨的笔触勾勒出那个年代特有的生活场景和游戏活动,唤起了读者对纯真童年生活的共鸣。下面是对这篇散文的赏析:
1. **时代背景与童年游戏**:文章开头便将读者带回到一个没有高科技玩具的时代,通过描述自制的弹弓、铁环、跳皮筋、丢沙包等传统游戏,展现了一种简单却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方式。这些游戏不仅是娱乐,更是那个时代孩子们社交与成长的一部分。
2. **自然环境与乡村生活**:文中描绘了乡村炊烟、田野奔跑、夏日夜晚的星空等自然景观,营造了一种与自然亲近的生活氛围。这种对自然的亲密接触,是现代城市儿童难以体验到的,体现了50、60、70后一代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3. **社区与家庭的温暖**:邻里之间的亲密无间、过年时的新衣与糖果、一起看黑白电视的兴奋,这些细节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和谐与家庭的温馨。这种社区与家庭的温暖,是那一代人共同的记忆,也是他们情感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教育与文化印记**:文章提到上学的第一堂课、第一幅画、第一首歌等内容,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色,这些印记深深地烙印在那一代人心中,成为他们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5. **情感共鸣与时间的流逝**:随着岁月的流逝,童年伙伴、熟悉的老人逐渐远离,但那段纯真岁月的记忆却如同星辰般永恒,成为内心深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对逝去时光的缅怀与珍视,触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弦。
6. **对简单快乐的向往**:最后,文章表达了对简单快乐的向往与怀念,这是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一种反思,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与科技的同时,不应忘记那份源自内心的纯真与快乐。
综上所述,《致 50、60、70 后的童年记忆》不仅是一篇关于童年生活的回忆录,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提醒我们珍惜与家人、朋友的每一刻,以及生活中那些简单而美好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