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王吉业

第二十五章
谷关林受邀帮忙陷窘境
罗志恒寻求破局出怪招
实际上,当初宣传部借调谷关林的时候,县委办也想借调,只是没有宣传部下手快。事后,县委办主管资料工作的副主任华惠聪,曾跟宣传部长牛辛卯以开玩笑的方式提起过这件事,牛辛卯则难掩得意地模仿广东话说:“不好意思啦!”以笑了之。
谷关林从宣传部返回工商局后,牛辛卯向华惠聪卖了个人情,说:“我是留不住了,恁们办公室‘门子’硬,想要恁们要吧!……我给你透这个讯儿,也算我当初不白抢在恁们前头。哈哈!”
华惠聪接到牛辛卯向他透露的这个信息后,在牛辛卯面前表现得很淡定,似乎只是敷衍了几句调侃话以示感谢,但他内心里却感到很急迫。他当紧思考的是这件事如何来运作。他非常了解谷关林的心事,他想,如果县委领导能就解决谷关林的身份问题做出个承诺,借调工作可能就好做些。想到这儿,他首先去向办公室主任焦怀庭汇报。
说起焦怀庭来,不能不提说一段趣事。领导们在批阅文件或答复问题时,在签署意见后总要签上自己的名字。签名也各有各的习惯,有的单签“姓”,有的单签“名”,也有不少是签姓名全称。焦怀庭考虑到他与县委书记焦武琛同姓,焦书记习惯单签“焦”,他不能跟焦书记一样,得有所区别。本来,他可以选择签全称或单签“名”,但他却别出心裁,选择了单签“姓”的拼音,又偏偏把“jiao”的“o”给丢掉了,成了“jia”。焦怀庭那代人,上学期间没学过现代汉语拼音。办公室的同志们也只是背地里笑称“老加”,但没人向焦怀庭直说。本来嘛,名字就是个代号,叫什么写什么无所谓,只要别人知道是谁就行。所以,这个“jia”就被焦怀庭沿用了下来。
焦怀庭一听华惠聪的汇报,刚还在椅子靠背上靠着的他,“呼”地一下坐正,说:“抓紧办!嫑让别处再抢去。”然后又回复原来的坐姿,接着说:“虽然我对关林本人不太了解,但是他父亲谷家荣生前跟我都在县委、县革委机关工作多年,尽管没在一个部门,但相互都很熟悉,很了解。从他父亲的为人处事可以料想,这孩子也错不了。”他还说,“咱得汲取宣传部的教训,既然咱想借调人家,咱就得想法解决人家关切的问题。这样吧,这两天我分头给耿书记和李书记汇报一下,最好是县领导能做出个承诺,哪怕先不给本人讲哩!起码咱们心里有个底。”
“属那好,我也是这么想哩!”华惠聪很高兴焦主任能如此重视自己的提议,积极表态说:“领导们要是有了个说法,我马上办。”
焦怀庭说的耿书记、李书记,分别是县委主管办公室和县委主管干部的副书记。二位领导在听了焦怀庭的汇报后,都表示支持,并把谷关林的个人问题装在了脑子里。
这天,工商局局长罗志恒在接到华惠聪的电话后,便给谷关林说:“县委又让你去帮忙哩!”他把“县委”两个字说得很重。
谷关林先是一愣,不由得“啊”了一声,感到惊讶和愕然。然后说:“罗局长,你可顶住昂!”
“我都顶住唠!”罗志恒无奈地说了这么一句。
“反正我是不去!”有在宣传部帮忙的经历,谷关林知道罗局长不愿意让他去,所以,表的态更为坚决。又说,“我能挣着咱的工资,老去给他们干活儿嗷!”谷关林的话,无疑是在替罗志恒发牢骚。
至于罗志恒是如何给华惠聪回的话,谷关林不得而知,但有一点他十分清楚,罗局长的心里是矛盾的,他既不情愿让他去,又不便驳领导机关的面,并且他从罗局长那里得知,华惠聪已告诉他这是几位领导一起商定的事。
谷关林对罗志恒的矛盾心理如此感知,其实,他自己又何尝不是矛盾着的呢!甭说他知道罗志恒不愿意让他去,就是他自己想想,挣着人家的工资,却长期不给人家干活,也不是滋味。可是,他站在对方角度一想,人家县委两个书记、县委办两个主任,想借调你个实际身份还是农民的长期临时工都借调不到的话,那不显得你太不识抬举了吗?
罗志恒在接到华惠聪打给他的第一个电话过去几天后,又接到华惠聪的电话。通话一结束,罗志恒就来到谷关林的办公室,说:“县委又催哩!”
谷关林说:“你直接告诉他去不了不就得唠!”
罗志恒说:“人家是什么机关?我可不敢那样说!”
“那……”谷关林无策。
罗志恒迟疑了一下后,说出了这样一句看来是他已久存于心却羞于出口的话:“我不能顶,你能顶。”语气很坚定。
罗志恒看谷关林对他的话有些疑惑,又进一步解释说:“我是县委管理干部,你又不是!”
“哦,我明白了。你是说他够不着直接管我,是吧?那行!那你就告诉他我不去。”谷关林说。
罗志恒似觉不妥,随着带有否决意味地“嗳”的一声,把脑袋往一边一拧,说:“你该去了去,去了以后,你不能不给他好好干嗷!你不给他好好干,他还要你唠!”
谷关林没想到罗局长会说出这样的话,虽然感到愕然,但在短暂的几秒钟的惊愕之后,马上省过神来,哈哈一笑,不无调侃意味地说:“你说哩这,还真是个法儿!”
谷关林想,他要是真按罗志恒给出的主意办,说不定会真管用,但他认为不能这么办。谷关林不这么办,罗志恒又顶不住,谷关林自然就被借调过去了。
有词《江城子》记之曰:局长谋略破天荒,貌荒唐,柔带刚。真若依行,气死汉张良。可叹关林底线在,没忍做,照帮忙。
谷关林被借调过去以后,领导安排他与资料组另一位同志一起负责内部刊物《情况简报》的起草和编发。通过深入调查,总结和挖掘来自基层的、对全局具有指导意义的典型和经验,加以宣传和推介。
资料组的日常工作,分为三大块,领导会根据每个资料员的情况量才分工。通常,“大工”负责起草领导讲话和工作总结、计划、汇报等大材料;“中工”负责编发《情况简报》,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同时上报地委办公厅和下发各乡镇、各部门;“小工”负责编发《一周要闻》,对各乡镇、各部门报来的动态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每周一期,也是既上报又下发。
到县委办资料组协助工作,对谷关林来说,是个难得的学习和“练兵”的机会。一方面,由于这里积聚的都是具有文字工作专长的在全县称得上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与这些人合作共事,并有高人不时指导和点拨,同事间还可以相互切磋,其专业水平自然会不断提高。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这里的工作人员虽然职级不高,有不少还只是一般干部,但由于特殊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对象,决定着他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全县最高的层次来考虑问题。他们所起草的文字材料,都是在以县委的口气说话。难怪有人评价这些人,在做什么工作的时候,已经不满足于用“写材料”三字俗称,而是上升到“出观点”、“出思路”的高度来表达。
当谷关林在这里工作了一段时间、自我纵向比较感觉有了一定进步后,他越发感悟到,人的一生,要想求得进步,就得与高人为伍。不要怕输给对方,不要怕不如别人。从这个“输”和“不如”,既可以看到自己的差距,更有了追赶的目标。这就跟打球、下棋一样,一段时间过后,当你发现“输”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不如”的程度越来越低了,这就说明你进步了。相反,如果你总想陶醉在“赢”的喜悦之中,总想享受别人“不如”的荣耀,那你就永远难有进步,进步的反而是对手,是别人。
主管资料工作的副主任华惠聪,是个实力派的文字工作专家。他虽然没有科班文凭,但不知有多少有科班文凭的人自叹不如、望尘莫及呢!华惠聪的实力,源于从小有一颗永不言败、永不服输的心,源于从小孜孜不倦的看书学习和实际锻炼。对谷关林来说,自从父亲谷家荣生前向他介绍了华惠聪,并嘱咐他好好向华惠聪学习那天起,他就一直视华惠聪为偶像,以华惠聪为榜样,不断进取,不断进步。谷关林从华惠聪身上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一生能享有安定美好的在校学习时光固然难得,并应倍加珍视,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此,步入社会后却放弃了自学,那他照样会落伍,甚至会被淘汰。相反,一个人,即使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青少年时期未能像别人那样享有安逸、充裕的学习时光,但他却终生与学习为伴,时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孜孜以求,那他就照样会拥有常人或难拥有的实力。
资料组组长高振怀,也是县委办公室公认的“大工”。大凡总结、讲话之类的大材料,都是在华惠聪跟他一起研究出提纲后,由他执笔起草。高振怀的文字功底自不必说,要不然,也轮不上他当组长,轮不上他做“大工”。高振怀很有个性的是,他那写材料时的“蹲姿”。他写材料时,“坐姿”和“蹲姿”会交替上演,这是他认为并首创的消除疲劳乏困最节省时间的办法。蹲时,甚至光着脚丫,连袜子也不穿。别人笑他时,他也只是从舍不得耽搁的时间缝里慷慨出一句“这样解乏”,便照写他的材料不误,连头也不抬。
有人说,戒烟难,老烟民戒烟更难,高振怀又给续上了一句:“写材料的老烟民戒烟是难上加难。”他说:“写材料的人,也有不抽烟的,但他是写材料之前就不抽。谁要是能在资料岗位上把烟戒掉,那他就可以不食人间烟火了。”
再就是,高振怀的烟总是“断档”,老出现没的抽的情况,不知道他是舍不得多买,还是没空儿去买,经常在没抓没挠的时候找同事敛烟,从这儿要个三五支,从那儿凑个六七根,敛在手里一把子散烟,回去往桌子上一撒,想抽,直接捡起一支点着就抽,有时候连续三四支竟不用火柴。
一天下午傍下班的时候,华惠聪来到高振怀的办公室,也许是想看看材料写得怎么样了。随后,准备下班的几个同事也凑了过来。从来不抽烟的华惠聪,看着高振怀如此有损健康地抽,当着别人的面不无调侃意味地说:“谁敢说咱班儿高组长不是以生命为代价在工作?”
站在一旁、专管《一周要闻》的焦卓武打趣道:“要照华主任您这么说,俺们几个不是罪魁祸首,就是奉献模范了?”
谷关林在一旁看着华惠聪有些疑惑,便解释说:“高组长抽的烟都是俺们给凑的。”
华惠聪说:“那好!那恁们几个,就下了领奖台,再上审判台。”
几个人一番说笑,舒缓了一天的疲劳后,华惠聪说:“不过,烟这东西能少抽还是尽少抽。”
谷关林崇拜的另一个人是资料组副组长,也就是四年前使他拥有了平生第一段“变铅”文字、刊登他学写的一首励志小诗《学》的方兴县文艺期刊《百花园》的主编豆聚安。
前段时间,豆聚安才完成一篇记述一名从外省组织部副部长任上退休的方兴籍老干部,用夫妇俩平生积蓄捐助家乡建校的通讯。时下,他又在写一篇题为《一石激起浪千层》的述评性文章,介绍那篇通讯在县、地两级党委系统内刊和地委机关报登载后所引起的强烈反响。
谷关林看了豆聚安这两篇文章,在心里问自己:“你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答:“不能。”从此,豆聚安成了他又一个追赶的目标。
谷关林在县委办协助工作两三个月后,他对自己几个月来的工作进行了回头看。他认为,在此期间,可记录他成长轨迹的事有两件:
首先是编发了一期有影响的《情况简报》。主管领导华惠聪根据中央正在下大力抓党风建设的形势,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这方面的典型,便安排谷关林到一个叫库上的村去深入调查。谷关林经过一周的调查和起草,拿出了一篇题为《村风好自党风正》的调查报告初稿,经华惠聪修改并加编者按,在《情况简报》上刊载,后被地委同名刊物转发。
第二件事是,主管主任华惠聪给他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让他参与了由省委研究室主导的一个专题的调查和研究。虽然他只是陪同调研,只是负责调研素材的整理,最终的成稿是由省委研究室资深的“笔杆子”起草的,但他仍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特别是如何从杂乱无章、甚至初看似乎不太沾边儿的琐碎素材中,提炼出对全局工作有指导意义的主题和观点,使他有了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这篇文章,以《“以商支农”小议》为题,入选由时任省委书记主编的《经济文章选编》一书。
就在谷关林到县委办帮忙将近半年的时候,盛传工商系统又要从内部招干。谷关林闻讯后感到很不安。他最担心的是,别到时候又有人告发他长期不在本单位工作而告吹。尽管他把这一担心袒露给华惠聪,华惠聪又向县委主管干部的李副书记汇报,李副书记打保票说到时候他给工商局说,即使只招一个也得把谷关林招了,但谷关林心里还是不踏实:“李书记管得了县局,管得了地区局吗?”经三番五次恳求领导,这才又返回工商局。
返回将近一个月后,有一天,罗志恒见了谷关林,先是“嘿嘿”一笑,让谷关林有点蒙,然后说:“看来,你这忙是帮不完兰!”
谷关林疑惑地看着罗志恒。
罗志恒说:“地区局又要你哩!”语含无奈。
有道是:借调帮忙船换车,一家欢喜两纠结。放留不是难决断,只好蒙头任摆舵。
谷关林被借调到地区工商局后,局长鲁俊一见面就承诺:“全区有一个指标也是你的!”果真如此吗?请看下章。
《脚印》第二十六章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674485.html&
《脚印》第二十四章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646068.html&#zanshang_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