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王永标
端午儿时一梦中,氛围不与旧相同。
已无茅屋插蒲艾,鲜有孩提扣锁绒。
抽茧货郎生意尽,夸针绣女匣奁空。
举杯犹是黄藤酒,堪倚楼台对楚风。
这首诗《端午节》由王永标所写,通过对儿时端午节的记忆与当下情景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节日文化变迁的感慨与思考。
开篇“端午儿时一梦中,氛围不与旧相同。”,诗人首先点明了主题,将儿时端午节的美好回忆与当前的现实进行了对比,暗示了时光流逝带来的变化,以及传统节日氛围的淡漠。
接着,“已无茅屋插蒲艾,鲜有孩提扣锁绒。”,这两句具体描绘了传统习俗的消失。在过去,人们会在端午节这天在门上插上菖蒲和艾草,以驱邪避疫;小孩们则会佩戴五彩丝线编成的锁绒,祈求平安健康。然而,这些习俗如今已难以见到,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疏远。
“抽茧货郎生意尽,夸针绣女匣奁空。”,进一步深化了对传统文化流失的描述。货郎穿梭于乡间,售卖各种节日用品,是过去端午节的一道风景;而擅长刺绣的女子,也会在这时展示她们的手艺。但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些传统活动逐渐式微,成为记忆中的画面。
最后,“举杯犹是黄藤酒,堪倚楼台对楚风。”,诗人提到在端午节这一天,尽管许多传统习俗已经不再,但仍有黄藤酒这样的传统饮品保留下来。诗人借“堪倚楼台对楚风”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坚守,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似乎在说,即便身处高楼大厦,心中仍可感受到那股来自历史深处的楚风,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根植于血液中的文化传统。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端午节从繁盛到变迁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时代发展带来文化断层的隐忧。同时,也引发读者对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思考。下面是一幅根据诗句内容生成的插图,展现的是端午节的传统景象,包括插蒲艾、佩戴锁绒、货郎叫卖节日用品,以及绣女展示刺绣技艺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