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父亲节
●文/成振林 强军(陕西)

在国际流行的父亲节紧随母亲节之后,定在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1934年6月,美国国会统一规定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1972年,尼克松总统正式签署了建立父亲节的议会决议。这个节日终于以法律的形式被确定了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现在全世界有20多个国家通过教堂仪式、送卡和礼物来纪念父亲节。
中国父亲节是每年公历8月8日,又称为“八八节”,谐音“爸爸节”,在1945年就由国家正式宣布设立,是世界上最早正式设立父亲节的国家。
外来的父亲节,以感恩为主题;上世纪四十年代我国的“八八父亲节”,以感恩和报国为主题;古代的父亲生日、父母成亲日、父亲“金榜题名日”、子女生日等,基本上也是以感恩为主题。这些“父亲节”,只强调感恩,其文化内涵还不够丰富。

中国父亲节的由来
父亲节并非“舶来”的节日,中国也有自己的父亲节。中国的父亲节起源,要追溯到民国时期。1945年8月8日,上海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市民立即响应。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各界名流,联名请上海市政府转呈中央政府,定“爸爸”谐音的8月8日为全国性的父亲节。在父亲节这天,人们佩戴鲜花,表达对父亲的敬重和思念。
时为1945年8月6日,上海《申报》刊文《八八父亲节缘起》。文章称:美国为纪念欧战中阵亡将士的妻与母,曾发起创立母亲节。而今中国也应该发起创立自己的父亲节。
因“父”字形同“八八”,且“八八”读音也与“爸爸”相同,故号召上海市民,一同来过“八八父亲节”。当时,日军虽败局已定,但尚未投降,上海仍在其控制之下,这一倡议“暗中表示怀念祖国之意”,实有风险。文章末尾,公开署名的首倡者共10人,分别是:颜惠庆、袁希濂、陈青士、梅兰芳、史致富、严独鹤、费穆、陆干臣、富文寿、张一渠。
上述诸人,均系名流,虽久处沦陷区,但爱国之志仍存。如颜惠庆于北洋时代,曾任外交总长、署理国务总理等职,1941年12月香港沦陷,遭日军所执,次年被迫返回上海,坚持不出任汪伪政府任何的官方职务。
1945年的这次民间发起的“父亲节”活动,影响范围有限。至1946年5月,又有上海名流潘公展、李石曾、宋汉章、王晓籁、杜月笙、吴稚晖、李登辉(原复旦大学校长)、钱永铭等数十人,联名向国民政府请求定每年的8月8日为“父亲节”。其理由是:“中国八年抗战,终究得到了最后胜利,这八年中阵亡将士不可计数,而这辈将士,前赴后继,杀敌致国的忠勇精神,实受父亲平日教养和随时激励的结果,所以父亲对于这次抗战胜利的影响十分伟大。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加维然女士,发起母亲节,纪念欧战中阵亡将士的妻与母,因为她们对于国家有伟大贡献。我们应该效法先例,规定父亲节,同时纪念这次大战中阵亡将士的父与兄,因为他们对国家也有伟大影响,使父和母同沾其光。”
该请求获国民政府批准。每年的8月8日,遂成为全国性质的法定“父亲节”。是日,子女佩花以作纪念——父亲健在者,佩以红花;逝世者,佩以白花。相关的推广工作也随后展开。譬如,作为“父亲节”的首倡者之一,1946年8月7日,颜惠庆被邀请去“青年会”做关于“父亲节”的演讲,“谈了不同社会中父亲的地位和责任”。次日,他又在日记中写道:“报上满载关于‘父亲节’的报道”。

中国古代父亲节
父亲的生日。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父母的生日,子女不可不知,既为父母高寿而喜悦,又因父母年事已高而忧虑。这样一来,父亲的生日,就成为子女表达孝心的最佳时机。
“天伦日”,即父母的成亲日。这一天,子女要向父母亲行九拜大礼,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父亲的“金榜题名日”,古称“科甲日”,即父亲高中科举的那一天。“科甲日”是古代男人功名事业的起点,如果父亲有幸考中,子女会铭记这个日子,每当这天到来,都要为父亲举行祝贺活动。
子女过生日。做子女的每逢生日,要先拜父母,以示不忘本。在父亲的安排下先拜“天地君亲师”,然后才能庆祝自己的生日。
陈少梅《二十四孝图》之“百里负米”(钟葵翻拍)以上这些日子,虽均与父亲有关,但称之为古代的父亲节,还是略显勉强。无论是父亲节还是母亲节,须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民族精神,才能成为一个对人影响至深的节日。

外来父亲节
世界上的第一个父亲节,1910年诞生在美国。是由住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的布鲁斯·多德夫人倡导的。多德夫人的母亲在生育第六个孩子布鲁斯·多德夫人时,因难产而死;多德夫人的父亲威廉·斯马特先生曾参加过南北战争,他在妻子过世后,独自一人在华盛顿州东部的一个乡下农场,承担起抚养、教育六个孩子的重任。多德夫人排行老二,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女性的细心特质,让她更能体会父亲的辛劳:斯马特先生白天辛劳地工作,晚上回家还要照料家务与每一个孩子的生活。经过几十年的辛苦,儿女们终于长大成人。当子女们盼望能让斯马特先生好好安享晚年之际,斯马特先生却因多年的过度劳累于1909年辞世。
1909年斯马特先生辞世之年,当多德夫人参加完教会的母亲节感恩礼拜后,她特别想念父亲。多德夫人心中明白,她的父亲在养育儿女过程中所付出的爱和艰辛,并不亚于任何一个母亲。多德夫人将她的感受告诉给教会的瑞马士牧师,希望能有一个特别的日子,纪念全天下伟大的父亲。她的这一想法得到了牧师的赞许,同时得到了各教会组织的支持。多德夫人随即写信向市长与州政府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建议以她父亲的生日——每年的6月5日作为父亲节。斯波坎市市长与华盛顿州州长公开表示赞成,州政府采纳这一建议的同时,把节期改在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1910年6月19日,多德夫人所在的华盛顿州斯波坎市,举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亲节庆祝活动。在差不多的时间里,美国各地其它城镇的人们也开始庆祝“父亲节”。在父亲节这天,人们选择特定的鲜花来表达对父亲的敬意。人们采纳了多德夫人的建议,佩戴红玫瑰向健在的父亲表示爱戴,佩戴白玫瑰则表达对亡父的悼念。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起初父亲节的日期各不相同。且有的地方用蒲公英作为父亲节的象征,有的地方则用衬有一片绿叶的白丁香向父亲表示敬意。
1924年,美国总统柯立芝表示支持设立全国性父亲节的建议。1966年,约翰逊总统签署总统公告,宣布当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为美国的父亲节。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正式文件,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全美国的父亲节,并成为美国永久性的纪念日。

父亲节的风俗
在父亲节这天,人们选择特定的鲜花来表示对父亲的敬意。人们采纳了杜德夫人建议,佩戴红玫瑰向健在的父亲表示爱戴,佩戴白玫瑰对故去的父亲表示悼念。后来在温哥华,人们选择了佩戴白丁香,宾夕法尼亚人用蒲公英向父亲表示致意。红色或白色玫瑰是公认的父亲节的节花。父亲节在全美国作为节日确定下来,比母亲节经过的时间要长一些。因为建立父亲节的想法很得人心,所以商人和制造商开始看到商机。他们不仅鼓励儿女做父爱无边图册(19张)并给父亲寄贺卡,而且鼓动他们买领带、袜子之类的小礼品送给父亲,以表达对父亲的敬重。
另外,在父亲节的那一顿早餐是由子女们做的,父母早上不必早起,可以继续睡,子女们做好早餐后拿到床前给父母亲用。

怎么过父亲节
在外工作的朋友,不管多忙多累都要常常给父亲一个电话,聊聊家常,报个平安,好好工作,报告自己的进步,就是给父亲最好的礼物了,送什么花都是虚的。父亲最希望的是看到自己的子女工作认真,积极向上。
远在大城市的朋友,如果有条件,最好能赶回家去与父亲团聚,见到真人才是最大的欣慰。买上一瓶小酒,回家炒个家常小菜,陪老人喝喝小酒,聊聊家常,比送什么贵重礼物都强。
如果经济条件好点的朋友,可以带上父亲到外面走走,旅游观光,祖国风光多美好,多带老人到美好的地方走走看看,不枉此生。
如果你没有结婚,父亲节带上自己的异性朋友到父亲面前,让老人高兴高兴,为人父母,那个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赶快成家立业。
为了父亲,为了母亲,为了家人,好好工作,再苦再累也值得,做个懂事的孩子,不要让老人担心。人生苦短,幸福日子尽量过吧。

父亲节的文化意义
纪念文化的意义:1945年8月8日,全民抗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悄然来临,上海的有志之士为了纪念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爸爸们,特地提出父亲节的构想。于是上海文人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市民立即响应举行庆祝活动。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各界名流绅士,联名请上海市政府转呈中央政府,定“爸爸”谐音的8月8日为父亲节,政府对这份请求十分重视,特地开会讨论并正式确定每年的8月8日是中国父亲节。
文字文化的意义:八月八日的两个“八”字重叠在一起,经过变形就成了“父”字,文字发音的谐音“爸爸”,八八节即爸爸节,既有创意又顺口,简单好记又响亮。
中华孝文化意义: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孝文化一直弥漫、浸淫在中华大地;孝之思想、理念、实践,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当年社会各界名流如倡导设立父亲节也是弘扬中华孝文化的体现。8月8日与中国悠久传统的敬老节日“99”重阳节也遥相呼应。
展示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敬老传统,纪念长辈老人,让中国自身的文化传承走进人们的生活,并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令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意蕴深厚,是我们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现在西方的“父亲节”,对国人而言,大多是跟风。商家则借机炒作,大有“不买我的东西、不来我餐馆用餐、不转我的信息”就不是孝子之意。其实,留在心灵深处的,应当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像“养不教,父之过”、“父爱如山”、“父之美德,子之遗产”等传统思想,要让这些深入到我们的骨髓与灵魂里。就如古人所造的“父”字,象形解释即为父亲之角色定位:肩披蓑衣、迈开双腿奔波做事的人。由此可见,千年传承的中华道德文化内涵,不会以节日符号而转移。
2024年 父亲节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