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军魂》作品集锦
溜渡大渡河
作者‖罗胤清(四川)
组稿‖夏宏霖(格桑花)
人在一生中,都免不了要渡过不少的小溪小河或大江大河。
渡江过河,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没有什么稀奇的。
当然,渡江渡河的方式也有不相同。水浅水缓的小溪,涉水而过,大江大河则从桥上通过。所以,古往今来,人们就在江河上架设了各种各样的桥——独木桥、木架桥、石拱桥、吊索桥、水泥桥、钢架桥,极大的方便了交通和人们的出行。
如果说有一种是用钢索溜过河,对这,恐怕就很少有人经历过了。而对我来说却有过这样的经历,用钢索溜过大渡河。
1977年3月,我所在的独立第七团精简整编,我被留在甘孜军分区,分在康定县人武部任干事。
第二年7、8月时,部里安排我参加县委组织的工作组,去基层农村开展宣教工作,工作组由时任县委副书记廖洪培任组长,负责金汤区三个乡的宣教。
金汤区地处大渡河的东岸,从岸边向东顺沟而上,所辖的三合、新和、棒塔三个乡都在这条沟里。
国道318线在瓦斯沟分道,转入瓦丹公路沿大渡河西岸逆流而上,行至一处地名为“落鹰岩”的地方,渡过大渡河就是金汤沟。
七十年代,交通还不是很发达便捷,在藏区就更落后了,没有桥过河。
当时,正值汛期,河水汹涌,浪涛翻滚,加之此处河两岸都是陡峭的高山,河面狭窄,河水流量大落差大。
河水不停地拍打着岸边的岩石,发出巨大的轰鸣声,人站在岸边都会感到腿脚发软,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丝恐惧。
过河的溜索就是一根粗大的钢丝缆索,长约一百多米,两端固定在岸边的岩石上。
钢索悬掛在距河水约20米高的河面上。索上有固稳的滑轮,滑轮的铁钩上有粗大的麻绳,下端系着长约20多公分,宽约5公分的厚厚的木板,人跨坐在木板上,直接溜过河到达对岸。
可别小瞧了这根溜索,它不仅让进出金汤沟的人员顺利过河,方便了人们出行,而且,沟里三个乡居住着几千人,所需的各类物资进沟和农产品出沟都全仰仗它哩!称其为金汤区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也恰如其分,一点不为过。
我们工作组一行6个人,当天上午乘车从康定出发,仅用一个小时就到达了落鹰崖渡河点。
溜索一次可以2人渡河,我们工作组人员要分三次才能过河。
站在河水汹涌奔腾的大渡河边,眼见着悬在河面上的钢索,想着马上就要从钢索上溜过河去,心中不免有点发怵。
同行的地方人员都曾有过坐溜索过河的经历,而我却是头一次面临这种状况。
领队的县委廖副书记对我说:“罗干事,我俩一起过河,不用害怕很安全的”,我知道,他这是在给我鼓励打气。
过了一会儿,我俩就来到了钢索固定处的一个小平台,各自坐在了滑轮下麻绳系着的木板上,双手抓麻绳,做好了溜滑的准备。
这时,廖副书记又叮嘱我说:“你在溜滑中把眼睛闭上,别睁眼看下面,很快就过去了”。
“好的!”,我回答他道。
当一切准备停当,我俩将腿一弯曲,脚离开地面,由一旁的索道管理人员轻轻一推,滑轮就开始往河中滑动了。
滑动由慢变快,并越来越快。
我闭上眼睛,只觉得耳边的风声“呼呼”的响过;还有脚下“哗啦啦”湍急的流水声,风声与水声交融着灌进耳膜,就像似正在欣赏着一支独特且浑厚,大气又磅礴的交响曲,我惊叹不已,真的是让人荡气回肠……
大约过了五、六分钟的时间,耳边传进廖副书记说话声:
“好的,我们到了”。
闻声我才睁开眼睛,一看,果然已到达岸上。
我立马放下脚踩到地面上,这时心里升起一股踏实的感觉。
这时耳边那迅急的风声戛然而止,只有那河床上湍急奔涌的河水仍在发岀声音。
这第一次坐溜索过大渡河就这样结束了。
这是一次有惊无险并伴有些许刺激的经历。
几天后,工作组开展的宣教工作业已完成。我们又乘坐溜索返回。因为有过第一次的经历,返回时乘坐溜索,心里不再紧张,也
敢睁着眼睛看看下面河水和两旁山势、树木、岩石等岸影的晃动了。

这是我第一次乘溜索荡过大渡河的经历,由此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始终没有忘记。
随着民族地区交通事业的发展,在八十年代中期,在原来溜索的地方架设了一座铁索木板桥,进出金汤沟都从桥上通行,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物资流通,乘坐溜索荡河,已经成为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