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文/朱春水
仲夏伊始是端午,
棕香千家万户。
门前插艾成乡俗,
江河龙舟竞渡。
远游天问悲回风,
鸿鹄之志空负。
谁解屈原离骚苦?
唯有长歌当哭。
——2024年06月10日随笔
朱春水的这首《端午》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内涵,同时表达了对屈原这位历史人物的深切缅怀。
诗的开篇“仲夏伊始是端午,棕香千家万户”,以季节的更迭引入节日的氛围,粽香弥漫,家家户户共庆佳节,展现了端午节的欢乐与温馨。接着,“门前插艾成乡俗,江河龙舟竞渡”,描述了端午节的两大传统习俗——插艾避邪和龙舟竞赛,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充满动感与活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
随后,诗人将视角转向历史,提到屈原的《天问》与《悲回风》,以及他的鸿鹄之志。屈原的抱负未能实现,其内心之苦,唯有通过长歌表达,这里的“唯有长歌当哭”既是对他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反思。屈原的《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对真理的追求,至今仍激励着无数后人。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端午节的民俗风情,还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情感,通过对屈原的缅怀,传达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以及对高尚人格的赞美。端午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一个庆祝丰收、祈福健康的时刻,更是一个追忆先贤、弘扬民族精神的日子。朱春水的这首诗,正是这一精神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