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端午节
刘志民
花甲携妻住西安,
端午节里思屈原。
千古粽香飘久远,
片片粽叶百姓愿。
忠孝报国荐轩辕,
汨罗江里忠魂喊。
千年粽情民间传,
感恩先辈拜祖先。
西安端午情缠绵,
往事随风过云烟。
十三古都情亦暖,
芸芸众生几人念。
小康和谐安晚年,
西安端午粽子甜。
2024年6月10于西安日
刘志民先生的这首诗《2024年端午节》深情地表达了在西安度过的端午佳节中,对屈原的怀念与敬仰,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诗中不仅描绘了节日的氛围,还融入了诗人对历史、文化以及个人生活的感悟,展现了一幅温馨而又充满文化底蕴的画面。
【2024年端午节】诗中首先点明了诗人与妻子在西安共度端午的情景,“花甲携妻住西安,端午节里思屈原。”这一句既交代了时间地点,也揭示了诗人的心境——在人生的一个阶段,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同时不忘历史,缅怀古人。这里的“思屈原”不仅是对一位伟大诗人的追忆,更是对屈原忠诚爱国精神的颂扬。
接下来,“千古粽香飘久远,片片粽叶百姓愿。”描绘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包粽子,通过粽香的持久流传,象征着屈原的精神与端午文化的深远影响。而“片片粽叶百姓愿”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一传统节日与民众生活、情感的紧密联系,粽叶不仅仅是包裹粽子的材料,更承载着人们对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忠孝报国荐轩辕,汨罗江里忠魂喊。”这一句回顾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他投身汨罗江的壮烈之举,表达了对屈原忠君爱国情怀的崇敬。这里将屈原视为忠孝的典范,不仅推崇他的个人品德,更赞扬他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牺牲自我的伟大精神。
“千年粽情民间传,感恩先辈拜祖先。”进一步突出了端午节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习俗的延续,更是对先辈智慧和奉献的纪念与传承。通过祭拜祖先,人们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许。
“西安端午情缠绵,往事随风过云烟。”这句将目光拉回到诗人所在的西安,描绘了一个充满温情与回忆的端午节场景。西安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浓厚的文化底蕴为节日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
“十三古都情亦暖,芸芸众生几人念。”这里诗人感叹,尽管西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和珍惜这份文化遗产呢?这既是诗人对传统文化现状的忧虑,也是对后人的一种提醒。
“小康和谐安晚年,西安端午粽子甜。”最后,诗人以乐观的态度展望未来,表达了对当前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生活幸福的感激之情。在西安度过的一个个端午节,不仅仅是品尝粽子的甜蜜,更是享受家庭团聚和岁月静好的美好时光。
整首诗通过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串联起了历史、文化、个人情感与社会变迁的多个层面,既是对屈原精神的缅怀,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礼赞,更是对当下生活的珍惜与期待。它不仅展现了西安这座古城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诗人对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