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金奎
昔日,″仲尼厄(è)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jué)有《国语》……"。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弥足珍贵,历久弥新的极其珍贵的精神财福。从而奠定了泱泱中华民族厚得载物,自強不息的基因密码。
那年,运城高专(运城学院前身)及众学子因景老得祸平反后,在校任教而得福,学院及创刊的学报遐迩闻名全国,让古中国运城大放异彩。从而又一次印证了名校与名师的关系。那就是:水浅有龙则灵,山低有仙则名,校因名师而显赫,师以教坛而立身的道理。
从《天亮了》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巨书万言大序;从小城小校讲堂到南国天涯海角,再到白山黑水一路栉风沐雨,乘风破浪,布道授业行走在神州城乡大地作了2700多场,受众数百万的讲演,影响力就是史无前例令人惊叹不已的。
实是求是的讲,毫不夸张地说,景老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经历,筚路蓝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传道授业,人师世范,遁道献身精神,极大地增加丰富了千百年来民族文化宝库的血液和能量,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赢得“一代宗师”的桂冠,实在是水到渠或,情理之中的。
今年,清明节前夕,掩映于翠柏青松中的舜帝陵旁,三千亩恢宏壮观,百花竞艳,生机勃发运城学院中文系倾心主办,由德才俱丰的秦建华、杨方岗先生等爱心人士,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出版的《景克宁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以生命为社会之烛的人》和举办的“景克宁教授教育思想及讲演艺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贤达志士对景先生 "发自肺腑的怀念和追思,与其说是对人们大师的纪念,不如说是时代对大师的呼喚"!
其实,在去年11月12日,景老诞辰之日,樊晋英、冯建国等数十人就自发聚集为景老“追思悼念缅怀活动。
今年2月10日,在临猗关原头村蒲县蒲剧演出《林娘》的舞台下,原县退休干部卫金堂、杨学文,3月2日,在与临猗县县诗联学会会长,著名媒体人王济康等文化人在县城聚会时都不断谈到景老的故事,他们都激动地谈起当年在县城雨中聆听景老讲演时的感人场景仍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在眠前:
“1983年春天,一场连绵的细雨浸润着莽莽峨嵋岭上的黄土地。冬眠葳蕤的麦苗,泛着葱葱的绿潮。景克宁应邀来到峨嵋岭下的临猗县城演讲《知识就是力量》。
干部、军人、教师、学生……冒着春雨,从四面八方赶来大礼堂听讲。有些人是从农村赶来的,道路泥泞,自行车到泥路上不能骑了,便扛着走。礼堂里挤满了人,再无空席位。他们就站在礼堂外的雨中听讲。报告长达三个小时,他们坚持着听下去……"
“风声,雨声,掌声,伴着景老娓娓动听的讲演,汇成一支春之曲,浸润着人们的心田。”
4月16日晚,在全省县级最好的剧院一一临猗县关漢卿大剧院,观赏,全国著名临猗县眉户剧团演出的,由夲县剧作家畅续长创作的纪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剧目《铁树花》开演前,又欣偶遇王济康、岐福康等又不甴自主谈到景老当年那些鲜为人知的事,王济康先生还拿出当年专门拜访景老赠送诗词时的合影照,并朗颂了当年赠送景老和夫人李小梅的七律词:
七绝,景克宁与李小梅君
景色常新一天骄,
克尽沧桑风雨潮,
宁忍玉石遭粉碎,
与识同辉铸信条,
李氏质地映日昭,
小可清流伴江涛,
梅骨兰韵共血脉,
君临人间竞妖娆!
三十多年了,还记的如此清晰,让在场的人极为感叹。
“我对景老的敬仰是入在骨子里的。”
“尤其是我想不到,当年享誉全国著名教授景老家的经济非常紧张,孩子们还靠卖生活用品维持生计。”
他稍顿了一下,接着说。
“今天更应用戏別 电视等手段大力宣传讲好景老的故事,是时代的需要,民心所向。这也与国家领导人传统文仕与马列主义相合的要求相吻合的。”
戏剧开演了,我停止了谈话。他似乎意犹未尽。
还有孤山脚七旬老园丁李养仁雨中驱赶遭扰庄稼的麻雀,边读景老着作《生命力量》,原王家庄村老书记,专程赴仙阁山庄拜谒景老雕像墓碑……都不能不令感动:
景老英魂今何在?
己驻巷陌民心中。
满园桃李百花艳,
万千学子悼英贤。
景老回眸应笑慰,
龙腾凤舞凌云天。
披荊斩棘踏浪行,
丹心剑笔著国风。
培根铸魂传大道,
扬鞭跃马启新程。
一一缅怀景克宁先生
布衣草根:李金奎于乡野寒舍
2023年04月
编辑都市眼光-北京实时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