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故事(外一首)
*景峰
端午又称端阳
因诗人屈原普天同庆
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
千年流淌深入人心
从长江到黄河
激起冲天的共鸣
从汨罗江到党河
泛起不息的涛声
这是一段悲壮的历史
这是一段感人的故事
人妖颠倒忠良遭贬
理想破灭投身汨罗
引来子民投粽呵护
引来龙舟竞渡追魂
人民的诗人人民的节日
爱国精神催人奋进
敦煌党河母亲黄河
龙舟竞渡,遥相呼应
有了黄河母乳的滋养
你才身处大漠永葆青春
长江之岸瀚海之间
龙的传人一脉相承
让离骚翻唱时代新韵
大江南北共汇宏声
●没有龙舟的端午节
甲辰端午节
多么的特殊啊
六十年才能一遇
伴有龙舟那才更爽
可偏偏事与愿违
只因为给高考让路
柳艾照挂节日照过
谁也没有任何怨语
虽然没有往年的热闹
却有高考鏖战的期许
让家家孩子考出好成绩
党河缺一场热闹也很乐意
生活就是这样
知冷知热春秋代序
没有龙舟的端午节
也有别样的乐趣
静心过节耐心期待
龙飞凤舞欢天喜地
2024.6.8
作者简介:李茂锦,笔名景峰、敦君,祖籍陕西安康,出生甘肃敦煌,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历任敦煌报社副总编,敦煌市委外宣办主任,敦煌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敦煌市作协主席等职,擅长古典诗词创作,精于各种文体,勤于笔耕,收获颇丰,诗歌、散文、小说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文笔朴美,雅俗共赏,为敦煌文化的践行者和引领者。
诗评
《端午的故事》与《没有龙舟的端午节》这两首诗,分别展现了端午节的传统意义及其在特定情境下的现代演绎。
《端午的故事》深情回顾了端午节的由来,以屈原的悲壮故事为主线,勾勒出一幅历史与文化交融的画卷。诗中“人妖颠倒忠良遭贬,理想破灭投身汨罗”,形象地描绘了屈原遭遇的不公与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而“人民的诗人人民的节日”则突出了屈原与民众的深厚情感联系,以及端午节所承载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敦煌党河母亲黄河,龙舟竞渡,遥相呼应”的描写,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广泛影响,也体现了不同地域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没有龙舟的端午节》则以一个具体的年份——甲辰(2024)年的端午节为背景,讲述了由于高考的原因,该年的端午节未能举行传统的龙舟赛。诗中“柳艾照挂节日照过,谁也没有任何怨语”,反映出人们对于传统习俗的尊重与坚守,同时也体现了对下一代教育的重视与支持。“让家家孩子考出好成绩,党河缺一场热闹也很乐意”,表达了家庭和社会对子女未来的美好期望,以及对传统与现代生活平衡的一种理解和接纳。
两首诗通过对端午节不同层面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共存,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者景峰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敦煌文化的深刻理解,成功地将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与当代社会的现实需求相结合,创作出了富有时代气息与人文关怀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