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遐想……沐之
端午节的前几日
粽子已堆积如山
千奇百怪的包装
匪夷所思的价钱
还是那个草衣粽子吗
红枣的味道里
还有没有曾经的思念
锦绣的包装外
还有谁会记得
那个愤怒的诗人屈原
儿时的粽子
是好奇围住的母亲
糯米被笨拙地包起
趁江鱼的故事分神时
几颗贪婪的小心脏
偷偷把红枣塞的满满
那小眼神充满了欲望
看谁能独享这份甘甜
大锅里沸腾的水
都是美好与庄严
五月的太阳
还是那么火红
龙舟的色彩
还是那么的斑澜
而心却已经失重
真想昨夜的暴雨后
清澈的天空
能让伟大的诗人安眠
然后,然后
带着满心的惆怅
将这花花绿绿的商品
连同粽子的娱乐感
统统地,抛进河干
粽子
你香甜如蜜
流传了千年
粽子
曾是我们的魂
哺育了我的庄严……
2024-6-3修于钓鱼台
这首《端午的遐想》由沐之作,是一首充满怀旧与反思的诗歌,通过对端午节习俗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思考与对现代商业化现象的批评。
诗以端午节前粽子堆积如山的场景开篇,通过“千奇百怪的包装”和“匪夷所思的价钱”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现代社会中传统节日商品化、形式化的现象。接着,诗人发问:“还是那个草衣粽子吗?”“还有没有曾经的思念?”这些问题触及了传统节日文化的核心——情感与记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与情感价值。
“锦绣的包装外,还有谁会记得,那个愤怒的诗人屈原。”这一句尤为关键,点明了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以及现代人可能忽视这一传统精神的现象。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忠诚与献身精神是端午节的重要内涵之一。
诗人回忆起儿时的端午节,通过生动的细节描绘,如“糯米被笨拙地包起”、“趁江鱼的故事分神时”等,再现了童年时的欢乐与纯真,以及家人间的温馨与亲密。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端午节不仅仅是吃粽子的日子,更是一个充满家庭温暖和文化传承的时刻。
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的情绪逐渐转向忧郁与反思。面对五月依旧火红的太阳和色彩斑斓的龙舟,诗人的心却感到“失重”,表达了对传统节日商业化的无奈与失望。诗人渴望暴雨后的清澈天空,能够为伟大的诗人屈原带来安息,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纯净、质朴节日氛围的向往。
结尾处,诗人表达了对粽子作为传统文化符号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传统节日精神的呼唤。“粽子,你香甜如蜜,流传了千年”,这句话既是对粽子这一美食的赞美,也是对端午节文化传承的肯定;“粽子,曾是我们的魂,哺育了我的庄严”,则进一步强调了传统节日对于塑造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对端午节习俗变迁的描述,引发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现代社会商业化现象的警醒与批判。诗人以深情的笔触,唤醒了人们对传统节日背后深层文化意义的记忆,呼吁人们在享受节日快乐的同时,不忘其本,珍惜与传承那些承载着民族精神与文化记忆的习俗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