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想起那口井
文/鲁宁
梦中有口井
深的不见踪影
跟着父亲的足迹
走进平原,走出大山
半路上有个大赵庄,小赵庄
忘了在这中间,还是出了这中间
一村子头有一口老井
井绳把井盖边磨出一道道泪痕
不敢看下面那黑黑的透明
尚记得从远远处,爹的指向
——前面就是刻井
鞋不念旧,风雨兼程
好几年后听说同学她娘
又跳进山角下那口老井
往山里走,有一口干井
那里埋葬了另一个同学的伯父
其绰号叫列宁……
山已遥远,路也不平
好像我们走过了黄河
到了少壮岳飞不曾踏破的这座山
举目云深处,不见过山路
父亲选择在山角下停留
闭目都听见黄河水鸣奏
啊,父亲累了——
儿时不一定走远
却记起那口老井
一只大手,紧揣着
一只小蝴蝶的身影
这首《又想起那口井》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和对过去的深刻回忆。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诗以“梦中有口井,深的不见踪影”开篇,奠定了全文的基调,这口井不仅是物理上的存在,更是记忆与情感的象征。井的深度隐喻着时间的久远和记忆的深邃,而“不见踪影”则暗示了岁月流逝中某些事物的消逝与遗忘。
接下来,“跟着父亲的足迹,走进平原,走出大山”,描绘了作者随父亲迁徙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地理上的迁移,更是成长与认知的旅程。“半路上有个大赵庄,小赵庄……”具体地点的提及,让读者感受到了时间与空间的流动,而“井绳把井盖边磨出一道道泪痕”则以细腻的笔触,赋予了这口井更多的情感色彩,它仿佛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生活的艰辛。
“不敢看下面那黑黑的透明”一句,既有对未知的恐惧,也有对过往的敬畏。通过“尚记得从远远处,爹的指向——前面就是刻井”,诗人巧妙地将个人记忆与家族传承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父辈的指引与影响。
随后,诗中提到了两口井,一口是同学母亲跳入的老井,另一口是埋葬了同学伯父的干井,这两口井不仅象征着生命的终结,也承载着家庭与社会的变迁。通过“其绰号叫列宁……”这样的细节,增加了诗歌的历史感与地域特色。
“山已遥远,路也不平……父亲选择在山角下停留”,这段文字描绘了旅途中的疲惫与停歇,也隐含了人生的不易与选择。而“闭目都听见黄河水鸣奏,啊,父亲累了——”则表达了对父亲辛劳与付出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揭示了内心深处的思念与牵挂。
最后,“儿时不一定走远,却记起那口老井”,通过回忆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永恒。“一只大手,紧揣着一只小蝴蝶的身影”这一画面,寓意着亲情的温暖与保护,以及成长过程中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整首诗以井为线索,串联起了童年记忆、家族故事与个人成长,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情感的细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思考。诗歌的语言朴素而富有诗意,情感真挚而深刻,读来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