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请读者朋友帮忙点击文后“赞赏”后面的广告
尘封的往事
写在五十年同学聚会之前夕
作者:高连春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很欣赏毛主席在99年之前(1925年)回至阔别多年故里所写下的《沁园春 长沙》这首壮丽诗篇。喜欢到了以至于我会将其中的诗句印刷在刚刚制作好了的《同学通讯录》扉页上。
寒来暑往,岁月如歌。 如今集合团聚在这张《同窗岁月》群网中的48位网民都是当年延吉县三中74级5年6班及老四班的同窗学友。人们常将我们这一代人比做共和国的脊梁与支柱。名符其实的呀,我们这一代出生于可爱的祖国诞生不久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见证了祖国从贫穷走向富强。想必同学们都不会忘记1974年6月8日的那一天吧。记得那是一个蓝天白云风和日丽的早晨。我们74届6个班级的三百余学生全都集合在母校的大操场上。当校长致完欢送词之后,同学们争先恐后都爬上身后备好的大卡车。随着一声鸣笛,几十辆披红挂绿的卡车载着我们这些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数百位同学鱼贯而出驶出校园,奔向了四面八方乡村的广阔天地……
我之所以用“尘封的往事”选作本文的标题。因为此次举办的是毕业五十周年同学聚会庆典。我们分别得太久,太久了。彼此之间大都成了陌生的老同学。曾多次有老同学告之我:连春呀,每每小范围的同学聚会一提起你时,就有许多同学摇头说怎么想不起来咱班上有这么一个老同学呢?在这里,那我就先向老同学们交待一下学生时代的我自己吧。我清晰的记得那是1974年春节期间,在龙井县委大院里工作我的大舅和舅妈携表姐和表妹,四口之家来到安图县城我家里欢度春节。饭席之间,两位长辈得知我即将中学毕业。舅舅亲切对我说道:连春呀,你毕业若在安图下乡,这里是山区农村普遍都是旱田地,知识青年的口粮也大都是大楂子和玉米面。那你转学到龙井读书吧。
1974年3月初,我走进了5年6班的教室。从3月至6月8日毕业离校,我与在线的各位同学做起同窗学友还不足百天。难怪有许多老同学记不起我呢。我们毕业的那一年正赶上是由班级内部组建集体户。曾记得,有一次在学校操场上军体课(体育课)散练时,王振义走至跟前向我问道:你是不是也得下乡呀?
对!我也是无条件得去下乡。
我们正在组建集体户呢,不然你今晚可到我家来,会见到好多同学前来聚商组建集体户呢。我们现在选定是去太阳公社插队下乡那里是平原地区,口粮应大都是大米。说完之后,王振义冲我微微一笑。
当天的晚上,我走进位置于回民小铺对面王振义的家。在那里见到了十几位班上的老同学。数天之后,我们一行中有王振义,武军,邢志华,我……六个老同学乘火车至朝阳川站。下车之后,我们步行十几公里来到依山傍水的太阳公社光兴二队,进行了实地考察。时隔不久便下乡插队来在这里蝶化成了知青。让我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情,那是在我们下乡还不足一个月,那正是骄阳似火的7月份,我们跟随老乡正在山坡上铲地呢,一位女村民气喘吁吁的爬上山坡找到我们之后说道:你们集体户来了一个白头发大高个子的长者,他说是你们的老师……听罢村妇叙述之后,我与王振义,邢志华丢下锄头飞快地赶回集体户。噢噢,原来是我们班主任周向阳老师,他顶着炎炎夏日,不辞辛苦前来集体户探视我们来了,周老师还为每个同学各带来了两张他亲自洗晒好的毕业照片。当天王振义亲自掌灶,做了一大桌子的酒菜款待我们的恩师。第二天早上,与队上要了一辆牛车,我与王振义赶着牛车将周老师送到公社站点的客车上。那也是我与恩师最后一次的照面。后来听说周老师落实政策之后,回到省城他曾经工作的大学。半年世纪过去了,可敬可爱周向阳老师的音容笑貌早已镌刻在我的心间。
至今我还清晰的记得我与王振义赶牛车去拉人的另一个情景呢。那是我们下乡第三个年头(1976年)的秋天,我与王振义赶着牛车去邻近信兴大队(旱田队)去接一位小我们两届毕业的女同学。她听说我们集体户管理得好,天天能吃上大米饭。便选择转至我们集体户。当我俩将这位名叫张丽军的健美端庄又有女红(针绣小专家)且彬彬有礼的女同学接回我们集体户时,我也万万没有料到我们拉回来的这位女户员,若干年后,她竟成为了王振义一生一世形影不离的好媳妇呀。
王振义不仅仅是大家公认的好同学。他还是集体户中顶呱呱的好户长。人好也心善哉。中学时代的王振义就失去母亲。那时他身下还有两个年纪尚小的弟弟呀。艰难困苦的家境使王振义过早成熟起来。父亲每月的工资袋都按时交给他,让他当家来统筹和安排家里的米菜油盐和日常生活。这也造就了王振义有了一身持家过日子的好本事。当年我们下乡时候,生产队是利用三间仓库房改成集体户十几位男女生住房。简陋且又拥挤不堪。王振义发动户员们群策群力托关找门路,并多次亲自去公社五七办公室讲明态度。功夫不负有心人呀。没用多久时间筹建集体户住宅款项便拨下来了,转过年的春暖花开之际,在生产队支持之下,集体户十几个人齐心协力并起早贪晚在雇用的几位泥木匠人助力之下,仅用短短两个月时间我们就将五大间宽敞明亮的集体户住房建成了。
搬进宽敞明亮的集体户新宅居之后,在好户长王振义的幹旋和号召之下,我们集体户除了房前屋后开辟成菜园子之外。还在集体户不远处水田地空闲地垦建了一大片自留地。种植上不少瓜菜类的经济作物。庭院里还饲养鸡鸭和大肥猪。由于户长王振义治家有方,一年最少能出栏两头大肥猪。记得有一年的夏天,集体户赶杀了一头近三百斤大肥猪,王振义指派我和邢志华两人骑上从老乡家借来自行车,各自又驮着大块头的猪肉。那次为了图希途中路平好走,我和邢志华经途延吉市区和帽儿山方向的公路,不足两个小时便赶回至龙井。当我们俩将猪肉分送至集体户成员的各家庭时,家长们望着送上门的十余斤猪肉时,高兴得直握我俩的手呢。顺路说明一下,在集体户生活的那几年,每当年终岁尾生产队上分红之后,我们都会每人带上三,四十斤大米,十几斤猪肉(自养肥猪)兴高采烈的回城里猫冬去了。那个年代里,我们集体户的五间红墙白瓦的大宅子,算得是附近十里八村最好的建筑物了。集体户常年保持着窗明几亮,行李摆放整洁,室内收拾得干干净净和利利索索。每年县里和公社下派干部都喜爱选择我们所在生产队蹲点支农。因为他们都喜欢下榻在我们集体户里。有的县乡干部一住就是个大半年呀。
王振义不仅持家有道,管理有方。他还是一位重情重义的好户长,好同学呢。集体户同学中谁家有困难和烦心的事儿,只要他知道就会主动嘘寒问暖,给与帮助和鼓励。谁要是身体欠安,有个头疼感冒的话。他都会帮助寻医问药,做上一碗好吃好喝的食物给予无微不至关心与精心照料。我之所以这一辈子能与王振义成为肝胆相照,无话不说同学中的挚友呢。这都是与在广阔天地锤炼红心那段刻骨铭心知青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呀。还是我们上山下乡那个火红年代,延吉县文化馆创办《知青阵地》油墨印制的文学杂志。在农村劳作空闲时间,喜爱文学的我就尝试着撰写诗文经常投稿给《知青阵地》杂志。并也多次给予刊登发表我的作品。我还多次去县文化馆观擵和讨教。记得那是1975年夏季,延吉县文化馆在桃源公社宝兴大队举办农民赛诗会,我还有幸做为被邀请十位嘉宾作者中的一员到场参赛。后来我利用工余时间创作出来一部反映农村题材《红石坡》拉场戏的小剧本。没想到的是当年被县文化馆推荐至延边京剧团。并被该团选中欲编排出京剧拉场戏准备参加全省文艺调演。至今我还清楚记着那是1975年底。延边京剧团创作室宋录友主任与该团演出队孙铁汉队长,俩人来到我所下乡太阳公社与公社领导商谈,欲借调我去该剧团参与剧本创作之事宜。事过之后,他二人便专程赶到集体户来看望我。王振义代表集体户热情迎候两位艺术家的到来。杀鸡并请来生产队长坐陪一起共进了晚餐。并当晚留宿两位客人在集体户过夜。第二天早饭之后,王振义赶着牛车与我一起将两位艺术家送至公社客运站,他还备好两份山货礼品送给了客人。事隔一个月之后,我就去了延边京剧团参与剧本创作工作。在那里借调工作半年的时间里,王振义托付同集体户梅永刚(转户来的延吉知青)多次给我往延吉捎带大米等物品。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结束了农村接受“再教育”的知青生活。王振义借力于那位当年我俩用牛车拉回健美端庄,后来蝶变为爱妻张丽军的光,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期,夫妻双双调转至山东威海工作和生活了。记得是1984年的夏季,我利用在北京广播学院进修学习的机会,携未婚妻专程去威海看望振义和丽军这对集体户里结缘的伉俪夫妻。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也因工作调动举家从延吉迁移至大连。那个时间段,王振义在威海制药厂从业销售工作,他经常有机会来到大连。那时交通不像如今这样的便利,可我俩迎来送往却走动得非常频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之间情深谊更浓。记得十二年前,我女儿结婚时,王振义率咱班级十来个老同学前来大连参加婚宴为我捧场增光彩。四年前,他在闻讯我母亲离世之噩耗,千里之外,他在威海还遥控通知到了好几位老同学赶至延吉殡仪馆致哀悼念。让我深深的感动和震撼。
王振义有情又有义。他是一位大爱无疆的好同学。欢聚在一起的时候,每每谈起老同学他都会如数家珍般的娓娓道来。同学情时时都惦念在心中。策划本次老同学毕业五十周年的庆典,他真的是蓄谋已久,备案多年的了。我也向王振义表明态度:你一定是同学会的执行人,那我就是你身后最坚定支持者。如今,老同学毕业五十周年的庆典活动近在眼前,一台欢聚的大戏即将徐徐拉开帷幕。我们应有一百个理由坚信:有筹委会中名誉主席、荣誉主席和执行主席精准掌控和临场指挥。老同学毕业五十周年的聚会庆典一定会圆满成功!
人世间最美好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人将当今社会的人际比作“三大铁”的关系。一是同过学的人。那是无任何利益输出关系的纯友谊;二是当过兵的人,保家卫国一起出生入死的好战友关系;三是下过乡的人,共宿过一铺炕,同吃过一锅饭家人般的亲密关系。
岁月匆匆,情谊长存。毕业五十年后的老同学们即将喜相逢,乐相聚。我们心潮澎湃,感慨万分。感谢过去的共同经历,成就了今天的我们。愿未来我们继续携手前行,笑对世间人生百态,共享中华盛世的美好 !
文/高连春
编辑/王孝付

作者简介:高连春,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现代作家》杂志社副主编,《鑫海文学》杂志社顾问,文学经历:从业记者生涯几十年,撰写和创作数千篇新闻、文学作品总计三百余万文字。出版并发行《镌刻在心上的往事》、《笔走天涯》两部散文集及一部长篇小说《绽放的金达莱》图书。并且已经将长篇小说改编30集(20余万文字)电视连续剧本《绽放的金达莱》。
王孝付签名售书:王孝付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于2019年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价58元,另加邮费10元。另有少量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售价38元,另加邮费10元,处女作,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首版首印;两本书一起买,只收12元邮费,合计108元;作家亲笔签名并加盖私人印章,有收藏价值,值得珍藏。欲购书者请加作者微信:18856210219或18605621367(注明“购书”字样)。或者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购买。或者点购买直接网上购买。

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梗概:该书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之末的江南小城,是一部中国版的《茶花女》和《复活》式的悲剧故事。作品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剧人生,透视了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人性在金钱面前的扭曲、异化与裂变,解读了人生、爱情、事业等永恒不变的人类主题,展现了在人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经济乱世之中,清者自清和志行高洁者的人性之美……小说规模30余万字,183节,是一部都市题材的言情小说,也是一部现代版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内容提要:“千古词状元,宋史未立传”“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永满腹经纶,却终生抑郁;才情绝世,却乐于与歌伎厮混;自诩“白衣卿相”,但最大的官职不过是一个屯田员外郎;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却被无数后人追忆……本书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基本依据传主一生的活动线索和命运起伏,刻画了柳永这位既生不逢时,又生逢其时的落魄词人的艺术形象,着力记述了这位大词人悲喜交集的人生。《金秋文学》是开放性纯文学电子刊物,守住文学最后一片净土,留下心灵最后的精神家园。现面向全国(海内外)华人作家、诗人、编剧、**家等文学爱好者征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