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凤山观“野马”
文/秋韵
早就听说过双凤山上有野马,只是没有机会去一看究竟。
5月19日,热情好客的陈占岭老师自驾车,邀请我和刘孟领老师一起赴双凤山寻觅野马踪迹。五月的天气温度很高,为了避开中午阳光暴晒,我们早七点就出发了。汽车沿着邢左公路,行驶了20多公里,到达太子井乡西牛峪村,找郭书记取了钥匙,便直奔双凤山。
陈老师告诉我们,早在五年前他就来过双凤山,那时上山的路还是土路,当他把车开到山脚时,一道铁门挡住了去路,无奈,他们夫妻俩只能从旁边的小路绕过铁门徒步上山。十多里的山路让他们精疲力竭,最终也没能看见野马的踪影。为弥补缺憾,接受上次教训,这次他事先通过朋友关系,征得村委的同意打开铁门,就可直接把车开到山顶上去。
双凤山上有一个贾家坪村,总共十多户人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解散,集体喂养的几匹张北马,没人愿意领养,便被散放到双凤山上。后又因为吃水困难,交通不便,九零年政府将村庄全部搬迁至平原地区,这里就剩下几处空荡荡的老房子,现在包括田地全部归属西牛峪村管辖。经过几十年磨砺,这些被遗弃的马匹,不但没有自生自灭,反而繁衍成群,成为邢台西部山区的一大景观。 双凤山位于西牛峪村南,海拔700多米。山路盘旋而上,陡峭狭窄,一个拐弯连着一个拐弯,并且拐弯都是直角,山道旁边就是刀削斧劈的悬崖。走过这段爬坡山路,前面的路面稍微平坦了一些,车子却被一道铁丝网拦住。我们干脆下车透透气,在山路左侧有一山崖,状如一头雄狮正回头怒吼,这就是有名的“狮子岩”。打开铁丝网,过了狮子岩不远,我们遇到一位放牛的大嫂,我们向她打听野马的信息。大嫂告诉我们,你们走过了,在来时不远处,南边一个山头,上面有野马群。我们问,再往前走是什么地方?大嫂说,是山顶草原。既然走到这里了,我们商量着索性到山顶去看看。向前走了约一千米左右,路的尽头是一片开阔地,疏密错落的灌木丛绿意葱茏,五月的山顶草甸,“浅草还未没马蹄”。站到高处向南瞭望,忽然,隐隐约约看到了马的踪影。我们喜出望外,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们循着马蹄的痕迹,向南跟进,在一片芦苇丛中,发现一个水坑,坑边有马群踩踏的蹄印,显然这是马群来此饮水留下的。远处,可以看到朱庄水库一角,可以看到沟壑纵横的悬崖绝壁,可以看到连绵不绝的一道道山梁。 向东翻过一道石坎,我们便看到了马群,大约有十几匹马。颜色有浅棕色、深棕色、黑色等,其中一匹浅棕色的马,白色的马鬃长披下来,英俊健壮。其他的每一匹马都膘满肉肥,强壮健硕。它们在灌木林中穿梭走动,低头啃食着地面的青草,步履悠闲,无拘无束。
我们压低声音,抑制着激动的心情,慢慢接近它们拍照。离它们只有几米远的地方,不知谁突然高声叫道“小马驹儿!”顺着声音,我们看到一匹黑色的正在吃奶的小马驹儿。小马欢蹦乱跳,朝气十足。或许朋友的声音太大惊动了马群,只听得一匹黑色的公马一声嘶吼,马群便向北部方向奔驰而去,马蹄过处尘土飞扬,气势宏伟,有一种排山倒海之势。这让我想起当年去南方旅游,在无锡影视城马场,观看三国演义“三战吕布”的表演情境,偌大的马场,两军对垒,战旗猎猎,战马嘶鸣。三通鼓后,拼杀开始,场面惊心动魄,震撼人心,让人真实地感受到古战场的惨烈,也是平生第一次领略了战马的强悍与威猛。 双凤山三面都是悬崖,只有一条通向西北的山路,正是这种特殊的地形地貌,限制了野马走失的可能。经过近四十年的繁衍生息,散养马从最初的几匹,增加到了近百匹。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马是灵性动物,虽然它们一年四季奔波在山野,但是,冬季下雪,夏日大雨,它们会回到村庄的旧房子避寒躲雨。多年的繁衍,它们已经分成几个族群,无论东山,还是西沟,到处都可看到它们游弋的身影。为防止游客惊扰野马,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在路口安装了铁门,给马群创造了一个相对安静的生活环境。
我们悄悄接近马群,拿出手机拍下一幅幅精美的照片,留下野马群觅食的最美瞬间。
野马因双凤山茂盛的植被而得以生存,双凤山因这群野马而充满生机。随着人们休闲短途游的热情日渐增强,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双凤山一定会为当地百姓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作者简介:张清亮,笔名秋韵,河北邢台市人,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邢台市信都区作协常务理事。河北名人名企文学院副秘书长,河北广播电视报特约记者、编辑,邢台市文学学会副主席、秘书长。著有散文集《岁月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