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岩”得名的民间传说
公元1398年,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驾崩。朱元璋临终前传位于孙子朱允炆,这就是明朝第二个皇帝,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坐金銮宝殿刚四年,即被其叔父朱棣赶下台,建文帝从此失踪。数百年来,建文帝的下落扑朔迷离,成为一难解之迷。 左朱元璋 中朱允炆 右朱棣
(图片Ai成像来自网络)
在民间,关于朱允炆的去向,众说纷纭,有说他在朱棣入南京城时,自焚而死;有说他带上祖父朱元璋为他准备的僧衣芒鞋,与几个随从趁混乱逃出了南京城,逆长江而上,在南方做了和尚;还有说他流亡海外,等等。
特别让人惊奇不已的是,人们传说建文帝趁大火焚烧皇宫时,与几随从逃出南京,一路飞奔到了泸州,开坛说法,大讲人世间的因果报应,听众万千。当香客信众得知他的身世后,都尊称他为“天子和尚”。
“天子和尚”在泸州前前后后生活了数十年,足迹遍及泸州各大名山寺刹,如云龙寺、玉蟾寺、建佛寺、方山等。

方山, 传建文帝曾禅隐于此

泸县玉蟾山摩崖石刻 建文帝造像
民间传说,建文帝从泸州到合江,沿长江岸边古道行至宋家嘴(弥陀原名),举目一看,脱口而出:“乃一方形胜之地也”。他选定弥陀码头,立足今大佛寺前,展望四周,然后赞曰:此地极似一尊佛祖坐像,千金塝是佛身;再从磨子岭方向看,也是一尊佛祖像。佛祖坐南向北,面对巍巍神臂山。
“佛祖左边,有青狮、来龙和石鼓;右边,有白象、金刚和三锣”。
“再看前方,既有大、小桃烛和香炉,还有和尚、谢珠、水莲花。”“阿弥陀佛,善哉,妙哉也!”于是,令人取来笔墨纸张,即兴而书“弥陀岩”三个大字,并令刻于前方石岩上作念。
“弥陀岩”由此成名,传至今朝不止。
弥陀岩大佛寺

泸州市历史建筑大佛寺
建文帝提到的地名解说
相传建文帝站在弥陀码头今大佛寺前,举目远眺而赞曰:“左有青狮、来龙和石鼓,右有白象、金刚和三锣”。这里,一连提到八个地名:青狮、来龙、石鼓、白象、金刚、上锣岩、中锣岩、下锣岩。
青狮,即“风水宝地”狮子岩。
来龙,即来龙山寺庙。传说,时年曾有风水师从云南开始寻找风水宝地,一路追寻到了来龙山,但见此地已修庙宇,当下气急而亡。来龙山寺庙存在时,寺庙后边一土堆,那便是风水师的坟茔。
石鼓,即弥陀码头西行约100米的油房湾山顶鼓儿石。
白象,指下锣岩后边山头。
金刚,即磨子岭山坡石梯。
上锣岩、中锣岩、下锣岩,均在弥陀场东南面,邻磨子岭一带。
这八个地方(山头),除来龙山寺庙在20世纪50年代末被毁外,余尚存。只是,因修路,或是自然灾害,如地震、塌方等原因,有些地方已有变形。
又曰“前有大、小桃烛和香炉,还有和尚、谢珠、水莲花”,此句提到六个地名:大桃烛滩、小桃烛滩、香炉石、和尚石、谢珠石和水莲花。
大、小桃烛滩,均在神臀嘴往东长江边上。笔者拙文《老泸州也有一个“孟姜女”》曾作过详细介绍。
香炉石、和尚石、谢珠石和水莲花,均在弥陀码头往下游行几十、上百公尺范围内的江岸边。
香炉石,即今航标趸船正对的江岸上。据年长者介绍,香炉石处原生长有三株植物“石蒜苗”,常年开红花,而且是三株次第开放。花开之时,活象是香炉上之香火燃放,如此终年不熄。而今,香炉石仍在,“石蒜苗”被人拔除。
和尚石在香炉石往小灌口滩江边。内河疏浚时已被清除。谢珠石也在小灌口滩附近,与神臂嘴正对。民间传说,神臀山是一只铁凤凰,神臂嘴即是它的嘴部,其势欲飞,正与江南岸的“宝珠”做辞谢状,故曰谢珠石。谢珠石在内河疏浚时被清除。
水莲花,在九条石龙外江中。传说那里有一株水莲花。水莲花处是一“风水宝地”。笔者拙文《川南古镇弥陀寺庙散记》曾有介绍。
刻有“弥陀岩”三字的石岩,在今航标趸船上方江水中。据曾长期跑船的老驾长何X清、刘X国介绍,长江水位变化很大,与史上比,现在的水位起码上升了两公尺左右。而且,过去的主航道常年在神臂山一侧,即“北漕”是主航道。由于内河疏浚、灌口滩筑堤坝、葛洲坝和三峡水库蓄水等因素,主航道已偏移至弥陀岩一侧,即“南漕”成主航道了。缘此,弥陀石岩及建文帝所题“弥陀岩”石刻,长期在江水中酣睡,已不足为怪了。
轮船在灌口滩前逆行
岩、石地名的文化内涵
“弥陀岩”名,传说因建文帝所言一锤定音,人们呼之亲切、顺口而恒久。这里,我们姑且不深究此地名是曾经的皇帝金口敕封,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促成。余以为,让人着迷的是建文帝何以要改“宋家嘴”为“弥陀岩”?“弥陀岩”三字有何深意?“岩”说明了什么?
这里,我想借用一个成语“坚如磐石”作引言,对此聊做浅析。坚如磐石,即“如坚磐之若金石”也,是一个可以概括岩石特点的成语。岩石是地球上最古老、最恒久的物质之一,它们在地壳中形成了数百万年甚至数十亿年,承载着地球的历史和演化。岩石的特点是坚硬、耐久和稳定,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花纹和纹理,能给人一种独有的美的感受。
岩石还能经受住自然环境和外界的挑战,比如风蚀、水蚀、浪涛侵蚀等。因此,岩石被认为是最为坚固和可靠的地质物质之一。
岩石以坚磐之若金石的形象,象征着不屈不挠、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永不低落的品质。
这种不可撼动的稳定性,赋予了岩石象征不变的品质,就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样的意象,我自岿然不动。
基于这种文化背景,以及深厚的寓意,“宋家嘴”改为“弥陀岩”,就显得意义特别重大!
巧合的是,建文帝题“弥陀岩”,时隔300多年后的清乾隆时期,合江县令叶体仁先生“夜泊弥陀”,留下《夜泊弥陀》诗一首。在其诗中,又提到了“岩”与“石”:
弥陀夜泊舟扁静,
岩上藤萝密挂廉。
怪石嶙峋古佛隐,
苍松掩映释迦潜。
据此,笔者推测,弥陀这个地方,岩和石也是其诱人的一大特色,难怪建文帝要将“宋家嘴”改为“弥陀岩”一一形胜之地,山形配地理,地貌呈佛像,岩石有特色,谓之“弥陀岩”,何其妙也哉!
笔者近期去弥陀做阡陌之访时,与老乡们专门讨论了这里的岩与石。
弥陀沿江两岸几乎整个地床也许就是一幢巨大的岩体,亿万年江水、风雨的冲凿、雕琢造就了如今的历史形态。

小灌口滩前
清高觐光先生《铁泸城怀古》一诗中有句:
孤城插江山势恶,
江流到此一束缚。
周遭峭壁凌苍苍,
怪石欹危陡欲落。
……
荒台垒砺缠草根,
云是营门旧时堡。
……
写到了江岸、城堡与峭岩怪石的关系。
果真,弥陀的岩与石,有太多的龙门阵啊。
先看弥陀一带称“岩”的小地名有:狮子岩、人脑岩、牛栏岩、马尿岩、母猪岩、杀猪岩、弥陀岩、读书岩、燕子岩、金龟岩、观音岩、老鹰岩、上锣岩、中锣岩、下锣岩,足足15处。
先汪读书岩
再看称谓“石”的地方有:和尚石、香炉石、太平石、谢珠石、鱼鳅石、鲢鱼石、打卦石、令牌石、九龙石、望儿石、吊钩石、晒金石、雷劈石、燕子石、乌龟石、鼓儿石、青蛙石、猪儿石、米市石,印章石,整整20处。
老乡们说,每一处岩、石,每一个名号,都有一定的含义,有来历,有典故,有故事。
比如,弥陀旧时就有八景之说:出海金龟、来龙进甑、双鲤奔滩、玉马朝圣、牛栏望龟、佛观神臂、九龙滾江、青蛙守滩。
老泸州与弥陀岩,历史沉淀的东西很多,值得我们潜心挖掘。“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清.金缨《格言联壁》)让我们都以此为勉吧!

弥陀渡口与神臂城之间轮渡
杨世华(来龙山人)
2024、5、26
于天岛湖
(编辑 庆悟宅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