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心拥抱诗意的耕耘者
——读张庆和诗集《山是青青花是红》
文/邢海珍
诗人、作家张庆和善良、低调,为人谦和本分,是文坛出了名的好人。他有一本散文集《好人总在心里》,其书名也正是他为人的写照。好人在别人的心里,也在自己的心里,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才能走进别人的心里。作为写作者,张庆和总是以心拥抱诗意、拥抱世界和人生,在文学的原野上耕耘,一首首,一篇篇,一本本,从春到秋,可说是硕果累累。好笑的是,庆和兄的诗文常被一些窃者抄袭,拿去堂而皇之地发表,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他的诗文写得好,正应了童年时代看瓜老人说的一句话,好瓜容易被人偷走。
前两年庆和兄出版了他的又一本诗集《山是青青花是红》,读来即有许多感慨。他的诗就像他的人一样很本色,质朴清新,一如素雅之宅,没有过多的装饰。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诗如言也,口齿不清,拉杂万语,愈多愈厌。口齿清矣,又须言之有味,听之可爱,方妙。”张庆和写诗总是顺乎自然,我手写我心,带着人间烟火味,生活气息浓郁,过眼事物,都是有感而发。
《风景》虽是一首寻常小诗,但诗人写出了一番心中的韵致,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曲径通幽是一种境界
爱 是漫步的风景
天灵地光都很吝啬
目光们反倒热情
这里的风景不肯定格
酝酿芬芳是花们的习性
风们偶尔也轻抚歌弦
枝叶们随之亦弄弄身影
这里的荫暗盛长故事
这里的火热冶炼炽诚
小路布满了潜伏的心绪
一处崎岖 一张拉开的弓
在曲径通幽的境界里,“爱”也是风景中的风景,由自然的客体转到人的主体,写天地吝啬、目光热情,有了人心之爱的参与,风景变成了活的风景了,诗人赋予了风景以新的生命。风景是动态的,风轻抚弦歌,花草枝叶们一派动感的姿影。感受中的景物,写出了心中的况味,心绪在小路上潜伏,偶有崎岖,就像“一张拉开的弓”,闪烁着个性的创造精神光彩。
《山是青青花是红》放在大时代的整体诗歌局面中,或许不是时尚、流行的诗作,篇章之中没有现代性的嶙峋面目,没有领军者响遏行云的声势,更没有掌门人浑身的珠光宝气。张庆和的诗有时显得简单一些、土气一些,但他的诗实在,很真诚,没有噪音,也没有泡沫,大多数人都能读得懂,有很大的读者群。比如《一枚叶子》一诗说叶子落地也是“一种不甘寂寞的生命”,然后诗人这样写树叶,“扯着许多传说/扯出许多故事/每一个传说和故事/都可想象成一种果实/或酸或甜 或苦或涩/既美丽动人 又自然和谐/如更替的季节”,这样写叶子,很有自己的感悟,既遵循了大自然的生存规律,又有了传说故事的想象拓展,这样写落叶不落他人俗套。
有许多体制很小的短诗,写景物,写爱情,写思绪,写感想,都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写起,清新自然,又不失含蓄蕴藉。诗人这样写《野蔷薇》:
萌芽有过磨难
生长遭遇风险
花开花落无人知晓
忠实的伙伴只有小草
宁愿忍受这平庸的匍匐
也不肯去踩别人的头颅
永恒的郊野是永恒的圣殿
任我吟笑
伴我歌哭
这是一首以物喻人的小诗,具象之中蕴含哲理,虽经历过磨难,但决不去伤害别人,“野蔷薇”之“野”是一种自由个性的张扬。张庆和坚持传统的抒情言志方式,从诗学的“本分”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不是好高骛远,更不是食洋不化。《海浪花》是一首爱情诗,在浪花和游鱼间寻找爱的回声,立意和构思都很新巧,“如果说/你梳卷的青丝/是你脑海扬起的浪花/那么/我就是那条小小的游鱼/总想潜入波浪深处/把海的秘密探察//不问路途遥远/不问几多关卡/只问那颗爱的种子/肯不肯为我发芽”,诗写得很灵动,从“梳卷的青丝”之形态联想到浪花,再由浪花到游鱼,形成一个逻辑的链条,诗便巧妙地延伸到“不问”和“只问”的归结点上。
对于政治和历史的关切,是张庆和诗歌的一个重要选项,甚至有一些标题就是直入政治性的领域,表达了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大情怀。《心灵深处的<国际歌>》《仰视革命》《腐败“问题”》等一些诗作,都深切地表达了诗人鲜明的爱憎立场,彰显了诗人心系家国的“大我”向度。在涉及时代性、政治性较强内容时,诗人时时注意艺术性的虚化,不是概念说教,不是标语口号的方式。但诗人又不是云山雾罩,故作高深,尽量把话说得明白,尽量达到心灵沟通的目标。《纪念碑》一诗表达的是政治意蕴,但不直白,写得很隽永,开头几句便进入了不同凡响的境界,“一座用血汗和白骨/浇铸的气象仪/架设在天安门广场”,诗人选择了“气象仪”作为抒情的焦点来引领全诗,从“测量”的角度来铺展诗意:
测云测雾,测风测雨
测量中国气象
它提醒鲜花,它嘱告啼鸟
大风里预报败叶的去向
一旦中国的温度发烧发烫
水银柱就会立即膨胀
先驱者的牺牲,天安门广场矗起了高高的纪念碑,它标举历史,警策现实,昭示未来,是中国风云变幻的“气象仪”,在“发烧发烫”的时刻提醒和报警。诗的最后促成了纪念碑的两个意象,“一座文明之星的发射台/一根支撑蹒跚历史的拐杖”,发射台是未来的希望,拐杖是历史伤痛的支撑,喻指恰切,寓意深刻。像《关于“五四”》的诗,都不是流于浮泛抒情的诗,而是在思考中深入底里,把许多人写烂了的题材经营得很有亮色,“其实,关于这个日子/话题也很轻松/它在一群小树的耳边拴不住/它在一群小鸟的嘴上挂不住/认为那都是很多年以前的故事/早该退休了/然而 那个日子里的灵魂们/并不抱怨这些说法/因为 当初他们所期望的/正是这样——/只要天上的生灵们自由飞翔/只要地下的绿叶们葱茏茂密/作为一滴血 自己/本来就是一种点缀”,诗人驾轻就熟,以和平的氛围来凸显先驱者们的献身精神,缜密的诗情向高度升华,真是有境界自成高格的诗,寻常的题材也能成就一番气象。
约瑟夫·布罗茨基说:“美学的选择总是个性化的,美学的感受总是独特的感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个性化、独特的感受,正是诗所立足的重要元素,没有个性、没有独特感受就没有诗。张庆和的诗,是在质朴中追求个性的诗,是在人生万象中提取独特感受的诗。他的许多诗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但却有色彩、有张力。《暴风雨来了》除了展示暴烈的风雨场面之外,用对比的方式构成诗意,“柔弱的青纱帐不要祈求吧/看崖畔青松/有怒号/才有尊严”,是以个性的力度显出了特色。《泪水》是写汶川地震的诗,是从泪流成海这一大悲痛的情感中找到了独特感受:
汶川是顶天立地的柱
十三亿颗心被拴在那里
所以 疼痛的泪水
才争着往那里淌
才抢着往那里流
心就是海呀
世界上 还有什么
能比海阔
能比海深
能比海的力量大呢
在短制中突破泪水之“海”的点,抓住十三亿颗心被拴在汶川的“柱”上的独特感受,诗一下被赋予了生机和活力。只要是独特的感受,这样一点就胜过千言万语。虽然只是在瞬间,诗的灵光却蕴含着极大的感染力。
张庆和有一些篇幅较长的诗写得很有特色,饱含着诗思的个性,诗人的独特感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梁山好汉》《去戒台寺,我拥抱了一棵古树》《世幻曲》《老家的人》等诗篇无论在题材选择,还是在情感表达方面,都有独特之处。比如说《梁山好汉》,诗人从英雄落难的悲剧中找到了反思历史的门径,平实之笔,写得却是思绪绵长。“他们来自农民/一群被历史注册的好汉/好汉们选择梁山/是选择一种高度/站在这高度上/俯视天下”,先是弘扬英雄的壮举,然后是对历史的反思,写悲剧结局的教训。“有什么办法呢/宋公明个头不高/即使踮起脚尖/也望不了多远/加上那个时候/没有李自成/没有洪秀全/也没有马克思主义/和孙中山”,诗人在遗憾中深度远望,英雄好汉们只能以牺牲为代价,“只可惜那些半懵半昧/顶天立地的好汉们呀/在帝王操纵的指挥棒下/冲杀 不顾生死/厮拼 不惜血肉/到头来 却是为自己/挖掘了坟墓”,诗人对历史、人生有独特理解和感怀,叹息发自于诗的深处,为一代英雄凐灭于遥远的烟尘之中心怀不平。
《山是青青花是红》还收有一辑儿童诗,这些诗充满了童心和童趣,非常适合孩子们阅读。多年来,张庆和对儿童文学多有涉猎,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庆和的儿童诗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现场,与孩子的心理相通,情味十足,寄托着对孩子深深的爱与关怀。《搂着月光睡觉觉》是一首爱与美相得益彰的儿歌,和谐明快,意蕴悠然,全诗八句近似于催眠曲,暖意洋溢在心中。“虫儿不再吵/鸟儿不再闹/月光跳进屋里了/搂着宝宝睡觉觉//宝宝做梦了/梦乡开花了/蝴蝶蜜蜂飞来了/叼着花香哄宝宝”,情思切切,爱意昭然,这样的儿童诗对于孩子的情感陶冶就是清泉之水,在有意无意之间,起到润泽幼小心灵的作用。
清代诗论家朱庭珍在《筱园诗话》中说:“诗人触处会心,贯通融悟,蓄积深厚,酝养粹精,一于诗发之,大小浅深,引之即出,其言有物,自然胜人。”在文学创作上,张庆和多年笔耕,可谓触处会心、蓄积深厚,他的诗文精品多多。山水人文,人生世界,他是文人中的性情中人,常以文墨引人入胜,无数的小诗小文蔚成了文学的大风景。在那些前卫的探索者、新潮流的引领者面前,张庆和更多的是对传统的坚守,他的创作续接了民族文化和中国新诗的血脉,文风质朴,情感真挚,心向读者,他有着一个优秀作家和诗人所应具有的素养和品质,他多年来笔耕不辍,以心拥抱诗意,默默耕耘在沃土之上,为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文作者简介:邢海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诗刊》《星星诗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诗作,曾获黑龙江省文艺奖、《中国诗人》年度奖等奖项)

作家张庆和简介
共和国同龄人,原籍山东肥城,部队转业后定居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第三届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多年来一直从事业余文学创作,多件作品入选中考、高考语文试卷和模拟试卷,以及“年选”、教辅、课外阅读等不同版本图书近400种。出版诗集、散文集《好人总在心里》《漂泊的心灵》《山是青青花是红》《哄哄自己》《灵笛》《娃娃成长歌谣》等20余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