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张建先,女,汉族,中国河南洛阳孟津区退休教师,喜欢诗歌,散文,小说,热爱生活,业余爱好,养花,写作。

乡恋
作者|张建先(洛阳)
听说弟弟妹妹放假回来了,我的心一下子飞到了故乡。
我是多么热爱我的故乡,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但是自父亲母亲去世后,我的故乡就黯然失色了,我不忍心再回到故乡。也曾忍不住回去过几次,但是在门口转了几圈,没有进去,看了看荒草及腰,野鸡筑窝的昔日的菜园就悄悄的离开了。我不想看到空空的院落和放在案桌上的几张照片,似乎父母走了,就带走了我的家乡,但是我心里梦里却一直萦绕着家乡的山水,花鸟。那满眼的洁白的槐花,飘香的梧桐花,金黄的油菜花,甚至道边的荆棘,一人高的酸枣树,都挂满了我童年的甜蜜而涩酸的故事,摇曳着我的亲人的音容笑貌。
收拾完房间我们就住下了。除了鸟鸣虫叫,家乡是那么寂静,没有一点杂音,仿佛时空过滤掉了城市的喧嚣和吵杂,使我们的心也如同故乡的夜,宁静而安详……
鸡鸣鸟叫唤醒了我沉睡的梦,我睁开眼伸一个懒腰,哦!天已经大亮了。看看手机已经六点多,多少日子了,我没有这样痛痛快快的一觉到天亮。
洗刷完毕,我们就急急地出门。下了一夜的雨,山谷仿佛被清洗了一样,清新而明净,天蓝,树绿,云白。地上还水汪汪的,但我们还是迫不及待的想到村子里转转,我们想去拽一把酸枣叶,做安神茶,于是就沿着马路一边聊天,一边前行。
门口的竹笋仿佛是一夜之间从地里钻出来的,有的刚刚破土,有的已经直指蓝天,一棵棵青翠喜人。我和妹妹不禁想起了苏东坡的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讨论着苏东坡横溢的才华,多舛的命运继续前行。
邻居家的油菜已经泛着金黄色,一串一串的油菜荚鼓鼓囊囊的把油菜枝压伏在地上起起伏伏。远远望去像秋天的大草原,煞是喜人。我问妹妹:记得不?小时候,油菜出苔时不敢拽,地里都有块牌子“有毒”,待油菜结荚了,主干下面还有青叶子,下学时,我们就钻在油菜地里,摘一把老油菜叶,回家放到面条锅里吃着也可香,现在春天农户疏苗的时候,整捆整捆的油菜都扔在地边,也没人要,我有时回来看到感觉可惜,就喊县城的朋友来拿一些回家,但吃着怎么也找不到小时候的味道了……妹说可不是么,穷日子里也有乐,富日子里也有苦。
转过弯就是一大块一大块的麦田,小麦已经秀穗,绿油油的,微微泛着灰白的光,微风吹来,翻动着忽明忽暗的碧浪,散发着一阵阵湿漉漉的清香。妹妹说看样子我在家里再待几天就可以吃到碾馔了,我说可不是么!你好多年没有吃到家乡的碾馔了。
说起碾馔,在缺吃少喝的六十年代,能吃上碾馔,那可是相当于吃了皇上的御品了……开春,麦子刚刚秀穗,我们就盼望着它赶快金黄一片,听队长敲着挂在村头柏树上的那一片破铁,用喇叭喊着割麦了——割麦吃年馔了——在青黄不接,揭不开锅的时候,听见这样的喊声,全村男女老少像过年似磨镰修筐兴奋的不得了。
碾馔也不是年年能够吃到嘴的,要看收成,遇到天旱,收成不好,就不能吃到年馔了。记得有一年麦子上场之后,一直下雨,小麦在打麦场就生芽了,队长没有办法,就让村里每家分十斤生芽的小麦,做碾馔吃。大人们愁眉苦脸,小孩子们可乐得像过六一儿童节。小麦煮熟后,都争先恐后的的除壳,排队推碾馔,那场面可热闹了,这家推完那家推,年龄小一点没有石磨高的孩子们就在碾道圈追逐打闹,大点的孩子,没有轮到自己家的时候,就帮着前面的人家推。碾馔随着石磨像裙摆上的穗子滋溜溜地转着,我们急不可耐,抓一把就塞到嘴里,虽然味道有点甜,有点怪,但我们依然吃的很香,仿佛那就是整个世界的美味……

太阳升起来了,阳光灿烂,山村里的一切都变得明亮起来,空气其格外清新。道旁的韭菜,小葱叶尖上顶着一颗颗的露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妹妹说这是谁家种的小葱,真想拽一棵吃,肯定清香。我说,你拽吧,没事,这是张婶家的,她若在,看见你,或许会给你一大捆春韭新葱呢!
在韭菜地旁,我指着一个花蕾问妹妹,这是什么?妹妹说葱笔?不像,韭菜花?没到季节,这是什么呢?我说你往下面看,妹妹低头看了一下,惊讶地说,原来是小蒜呀,小蒜会开花?我过去怎么没有看到过小蒜花呢?
唉,小时候我们那么饥饿,到处讨食吃。小蒜刚刚露头,就被我们拔掉了,哪里还能等到开花的时节呢?而现在,田野里到处都是小蒜,一丛一丛的,一直到开花,也很少有人去挖,偶尔有几个人挖,也是城里的人,他们开着车来,还带着烧烤架子和食材,把挖小蒜当成了休闲,本村里就那几个人,自家种的菜还吃不完呢,谁还顾得上去吃野菜呢!
唉!千村寥落万村空,农村居然成了放松休闲的去处,社会发展的太快了。
“哎呀,这两个姑娘咋回来了?”
我扭头看见是崔婶从地里回来了,她把篮子递给我们说“豌豆角,你们吃吧!”我们拿了两个放到嘴里,甜丝丝的,真好吃。他说你们等一会,我给你们取两个袋子,你们到地里去摘吧!这时王哥从家里出来,他直接递给我们一个袋子说,你们去吧,路边这块儿是咱家的,豆角可饱了。我们就接过王哥的袋子,怀着感恩的心到田间去了。
几十年了,我们第一次到豌豆地里去摘豌豆荚,那种幸福感,喜悦感,真是难以言表。
小时候只有喂牛的农户,家里才能分到豌豆,我们家没有劳动力,从来没有喂过牛,看到别人吃豌豆的时候真是垂涎三尺。后来土地地承包到户了,我们家孩子多,缺主粮,也没有种过豌豆。直到参加工作以后,才偶尔在市场上买些豌豆角吃新鲜。

王哥家种的豌豆,面积不大,也只是为了家人和亲人吃点新鲜。一棵一棵绿油油的,叶子与叶柄的交汇处,混动着一颗颗的露珠,亮晶晶的,像一颗颗钻石。枝干上挂满了豆角,下面的已经颗粒饱满,绿中微微泛黄。中间的豆荚刚刚隆起,可以清楚的的感受到豆荚里面圆鼓鼓的豌豆籽粒,阳光下一串串的豆荚清翠欲滴。最上面的枝条,有的擎着紫白色的小花,袅袅娜娜,含苞待放。有的系着刚成型的细薄的豆角,隐隐约约的能感受到里面米粒大小的籽粒。我们禁不住摘下两个嫩的,连皮囫囵放进嘴里嚼,甜丝丝的清香味让我们一下子回到了童年……妹妹说我们小时候还吃豌豆苗呢。于是我们摘了两根豌豆苗一并放进嘴里,那感觉似乎比山珍海味还要美味……我们在豌豆地里拍照片,录视频,玩的不亦乐乎。
电话响了,是先生,他说老家的樱桃红了,于是我和妹妹就驱车到了老宅。
隔着蓝砖围着的院墙,我们已经看到一树红樱桃,推门进去那一树红色更是醒目耀眼,一串串樱桃如琉璃如玛瑙鲜红透亮,汁水欲滴,压弯了枝条。我们顾不着矜持和含蓄,直接拉低枝头把樱桃送进口里,就吃起来了。樱桃好吃,果实难摘,忙碌了一个小时,才填满了肚子,摘满了篮子。
夜幕降临,门口新安的太阳能路灯亮了。我们搬出了桌子,摆上了新摘的樱桃,热气腾腾的豌豆角,和刚出锅的花椒叶煎饼,沏了一壶上午刚炒的酸枣叶茶,简单、营养、美味的夜餐就开始了……
乡恋是老坛的酒,愈久欲烈,白首再品,直让你沉醉泪流……
乡恋是古琴上的音符,在明月之夜,更加悠远低回,弹跳在离人的心弦……
乡恋是拴在故乡屋角的风筝线,飞再高,飘再远,也抖不掉屋角的诱惑……
感谢父母在那苦难的岁月,给了我们生命,汗水就着野菜,风雨无阻,黄土地里刨食,把我们养大,让我们一生都有亲情陪伴。感谢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不屈的灵魂,宽厚仁慈的胸怀,让我们读书明理,一生都有尊严地走在人群里,智慧而勤劳,助人也被人助,爱人也被人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感谢那个苦难的时代,造就了我们铮铮的硬骨,砥砺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使我们在以后几十年的生活里,从未被困难吓倒,切愈挫愈勇,倍感生活的甜蜜幸福……
感谢弟弟妹妹努力半生给我们建造了一个温暖舒适的家,让我们两鬓斑白时还有个安放心灵的老屋。
感谢政府把柏油路修到门口,让我们的村子通电、通水,通车,扔掉了胶鞋,扁担,煤油灯,走出窑洞,住进楼房……
感谢乡亲们的热情厚待,让我们漂泊的心永远有一个山清水秀温暖祥和的故乡。 
(注:配图照片为作者妹妹)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