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的幽怨
文/白荷
我是幽兰已经厌烦豪华厅堂,
那熏蒸的让人憋气的铜臭气。
大红牡丹频开月季深情玫瑰,
因季节气候变化都悄然离去。
几多年已不曾见过文艺清雅,
几多衣袖清风几多素洁豪贵。
我愿看着风骨白梅飒爽秋菊,
高洁白荷在岁月风雨中挺立。
我再不愿听那些大腹翩翩的,
赏花人对我让人恶心的夸赞。
更不愿让肮脏的主人用高价,
推动我在红尘中去展转流离。
一旦那生活的触角不愿再象,
荷塘蜻蜓那样轻轻点水浮萍。
我会毫不犹豫地回到深山里,
做思念的珍惜和美好的记忆。
这首诗以兰花为第一人称,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纯净艺术追求的向往以及对世俗浮躁、物欲横流现象的厌倦与反感。兰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赋予高洁、清雅的象征意义,而作者巧妙地利用这一文化符号,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对于真正文艺清雅之境的渴望与坚持。
诗的开篇,兰花直接表达了对“豪华厅堂”中充斥的“铜臭气”的不满,暗示了物质富裕却精神贫瘠的社会现状。接着,通过与其他花卉如牡丹、月季、玫瑰的对比,指出它们虽各具美丽,却也随季节更迭而凋谢,暗示了表面的繁荣终归短暂,唯有内在风骨才能恒久。
“几多衣袖清风几多素洁豪贵”,这里“衣袖清风”与“素洁豪贵”看似矛盾,实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既拥有高尚品德又不失富贵却不失其高洁的理想人格的向往,即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寻求平衡。
接下来,诗人借兰花之口,表达了对“大腹翩翩”的赏花人虚伪夸赞的反感,以及对被用作商品买卖,被迫在“红尘中辗转流离”的无奈与痛心。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真诚、纯洁情感价值的珍视,以及对商业社会中纯真美好事物被扭曲和商品化的批判。
最后,“一旦那生活的触角不愿再像荷塘蜻蜓那样轻轻点水浮萍”,意味着当生活失去了轻盈与自由,诗人将毅然选择回归自然,到深山之中,守护那份对纯净与美好的思念与记忆。这样的结尾,既是对现实世界的决绝告别,也是对理想境界坚定不移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兰花形象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超脱物欲、追求心灵纯净与自由的艺术情怀,以及对现代社会浮躁风气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