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武军和何小芳照片)
2013 年末,年轻的何小芳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作出了抉择,毅然到一个面食加工那里去打工。丈夫侯武军也知道农村贫脊的土地熬到头只能糊口,有心脏病的父亲不敢再挣,祖母年迈,当时两个孩子上学了,花销太大。妻子去太辛苦,熬夜时间长了身体受不了。小芳红了眼眶湿了脸庞说:我不忍心让你一个人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
何小芳为家有几个碎银熬夜受苦打工两年,夏天工作量大,每天15 个小时左右。机械落后,主要靠人工,穿梭般不停跑,奔浪似的搬面和面,困乏的靠着面袋子就睡着,吃饭也丢盹。睡觉时更难,腿脚疼痛难受,手肿的难一屈张。打工只能解决温饱,要想更好,就得自己创业。2016年初,夫妻二人向亲友借钱买机器,租场地,机器买回来重新改造,场地租好改建,办证件。安顿好了这些,开启了面食之路。每天凌晨一点左右开始加工,天亮了开始推销,跑客户。刚开始都是把做好的凉皮、糊卜送到各代售点,先不要钱,货卖了再清账,卖不了无条件回收,让每个售卖点零风险销售。
刚开始资金短缺,全家人繁忙苦累,侯武军领着母亲袁麦各和聘来的两个村民,有病的父亲侯仲民也力尽所能,祖母也忙于其中。因为不管凉皮糊卜都十分繁杂,比如做糊卜:①先把水一点点加入面粉中,边加边搅拌。②全部成絮状后揉成面团。③醒面半小时左右。④面醒好后擀面。⑤鏊上刷油,热后要把面烙至两面都上花即可,不可烙干。⑥稍微晾下,趁热切。这不干不湿既费力又紧张。⑦切成七八厘米长,半厘米宽的短条,装入器具。做凉皮更有讲究,更紧张。由几十斤,到几百斤,到千斤之多。
何小芳负责在外面销售更是苦不堪言,每天骑着港田拉着货奔忙在批发市场,早市、 超市 、 便民店,有热情有冷漠,有接受有拒绝。六月的赤日炎炎逼的她要尽快把面食销出去。有一次中午 12 点多她骑着港田回到加工厂,进屋休息,晕倒在床边,自己醒了,躺在冰冷地上哭了,泪水冲走艰难困苦,洗刷世人脸上风霜雨雪,更是一点一滴积蓄成绩的感动。

(面食加工图片)
天道酬勤,以德载物,真诚打动了客户,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千,最终更多的客户选择了信任。
2016 年秋季韩城要创建食品安全城市,为方便统一管理,要求搞面食加工的搬到芝川食品园区生产加工,小芳面食加工第一时间配合市政工作,费力地搬到食品园区,又开始改建厂房,添置设备,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侯武军找人担保贷款,几经周折终于正式生产了。
晚上做凉皮,灰灰胧开始装送货。送完货回来接着做糊卜,每天切糊卜都到 晚上 9 点多,孩子经常抱着大人腿睡觉。女儿说:“妈妈我最大的幸福就是和你一起吃饭睡觉。”何小芳很是心疼,歌不是唱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吗?
通过不懈努力 ,2017 年订单越来越多,有个客户调侃小芳“走路都是小跑”。在一次送货途中由于走的太快,拉钢丝铁条的车开过,一下子把胳膊拉划了一条大口子,血流不止。丈夫既心疼又惊慌。小芳说“你送货不用管我。”说着就挡了辆出租车去市医院,一手捂着流血的胳膊,挂号交费。清洗伤口时是撕心裂肺的痛,缝了三层13 针。
这期间有打电话问候的,还收到过慰问品。虽然受点小伤但她感到无比欣慰。 当一个陌生人选择信任支持你的时候,你没有理由不全力以赴的去服务。从陌生人到客户到熟人到朋友这个过程只有经过的人才能体会到那份认可和支持的分量。
有一回小芳和往常一样送货到了接货点。下完货准备走的时候,客户端来 3 个包子一杯豆浆,“先吃饭,吃了再送。”她感动的心里流泪。一顿早餐在别人看来也许就是几块钱的小事,小芳却感到这份心意是无价的。
创业是一项充满挑战和风险的旅程,记得有一天早上 6 点左右正要送货,忽然大雨如注,接着如瓢泼,接着如倾盆……紧接着退货的电话一个又一个,雨一直下到 11 点都没停,千斤凉皮就这样全部作废了,当时全家人心里苦泪如雨。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若你初心不改,奋斗会赢得鲜花和掌声!
2018 年 还完外债,为以后在城里发展面食加工,买了房,总算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小落脚点。
(侯武军照片)
2019 年 10 月经人介绍接手南关馍店,借着过年卖年馍小挣一笔,从腊月二十三到二十八每天两集装箱的馍不够卖,二十九所有的馍卖完了,停工停产回家安心过年。
谁知好事多磨,偏遇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面食加工没能逃过这一劫难,芝川食品园区解散,只好在村盖厂房做糊卜等,把凉皮机器搬到新城加工,租房装修, 换更先进的设备又是一次经济实力的挑战。
2020年4月侯武军经营的“韩城市北阳小芳面食加工厂”在杏花村成立。防疫期间韩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市食品药监局的监管随之更加严格,对食品加工的场地的卫生设施防疫等要求更高,经常停工停产进行整顿。经过严格筛选,小芳凉皮店在防疫防控期间能正常生产销售凉皮,劳苦而略赢地维持着,真是人道酬诚,商道酬信啊!
2020 年到 2021 年先后开过鲜面条店,加盟过金太阳,最后都没有成功。在这段时间,小芳学到了很多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丰富了人生经历。她坚信诚心持恒做好让人吃着放心的食品,终会有属于自己的一束光!
2020年6月,祖母离世,夫妻二人悲泣地回忆着慈祥的奶奶助教她们做蒸凉皮、糊卜诸多食品的过往,化悲为力以好食品获得好赞誉报答祖母的深情。
2022年末,婆婆查出重病,拿到检查报告那一刻,小芳瞬间泪崩,她几度哽咽到头晕,手脚颤抖不能开车。她和丈夫商量要到西安最好医院请最好的医生一定把母亲病看好。
第二天就带母亲到西安,还好吉人自有天相,手术顺利,营养丰富,心地善良勤劳老诚的母亲恢复甚好,身体健康。
(侯武军何小芳与女儿照片)
2022年村里为了留守老人方便就餐,决定在村开设幸福院,侯武军和村委会几番沟通交流,决定让小芳来负责幸福院的运营,从规划布局,筹建幸福院, 买餐具 、灶具 ,安顿休息室 、 娱乐室,办理各种证件,市镇村不停来回奔忙,这里不行就改,那个不过关就换,跑过多少难量曲折的路,费了多少登山力,遇到过多少坎坷障碍物,只有自己知道,同时还面临着村里人的各种疑惑,尽管好事难成,好人难做,但再难也要让杏花村的老人在自己孩子不方便照顾时吃上热乎乎软溜溜香喷喷的饭,让老人的子女家人去放心外出打拼。别人赠送的包子豆浆的香甜镌刻在心里。怎么收饭钱是对经营人的良心考量,当时一碗饸饹十元钱呢,饭要好于市场,价钱要低于市场。小芳觉得应用实际行动来感恩孕育全家人的这片热土,回馈杏花村至亲至爱的人,最后决定每人每天收取七元。经过近一年的周折 ,2023年3月1 日幸福院顺利开始运营。感谢村委给了这个服务的机会,感谢杏花村的所有村民给了信任和勇气!刚开始做的饭以麻 辣 香出头,荤素搭配热凉搭配,这符合韩城人的饮食习惯,但老人在用餐过程中每天都会剩很多饭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做饭的心困老人没有吃好。小芳向就餐老人和其它幸福院调研咨询,老人的饭食不光要软要香,还得味淡容易消化,甚至有的老人有慢性病还不能吃过多油腻。换食谱的第一天就有人反应说,今天的饭好,以后每天都这样做!

武军说:感恩之心做人。也许做不到人人喜欢,但一定要做到问心无愧!
笔者曾问过小芳这样做的意义,她饱含深情地说:做面食加工销售也好,做幸福院的运营者也好,我觉得我最幸运的是把自己做的事变成自己喜欢的事业,但愿每个人都是因为喜欢而从业,不只是为了活着。
(照片由侯武军何小芳供)

作者侯印来,韩城杏花村人,曾教小学初中高中语文。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语文学会会员。中语会教研教改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届理事。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中教育信息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湖南徐特立教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发现》杂志社记者、副理事长。《都市头条》认证编辑等。
热心研究,在《语文教学通讯》《德育报》等二十多种报刊发文约百篇,省级以上论文二十多篇,十多篇入选书集,如《中学生作文成功途径十韵》发陕师大《写作导报》,95年入陕师大《初中作文系列训练三年级上供九年义务教育使用》。参编出版书十余部,文章获奖三十余种,《新课程作文导航》一书,2003年获中语会"十五”课题专著一等奖,07年获教育部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基金会科研论著三等奖。
在《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等网台发文千余篇,传略入编《中国专家学者辞典》《世界名人录》等。部分简介见《百度》《今日头条》等。
手机号;19945230575
维信:wxid_rc3l3lymiqoq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