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关系。你想问什么都可以,不过慢一点。”
“对方正在输入……”的字样闪了几回,聊天框里跳出了这么一句。
29岁的王忆,由于小脑偏瘫,四肢无法自如行动,也不能流畅地说话。她只能驱使相对灵活的右手中指,在键盘上逐字敲出自己的心声。

29岁的王忆11年来坚持写作,已有6本作品出版。
11年来,她就这样写下了一本小说、两本文集和三部诗集,近百万字。
王忆的江苏盐城老乡、著名作家暨文学研究者曹文轩为她作序,说:“在她的世界里,没有哀怨,没有阴暗,有的只是温暖和光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在不久前特意给她寄信,赞扬她是一棵“历经磨难还屹立不倒的生命之树”。
一
父母为她看完病只剩5块3
王忆降生在一个热爱文学的家庭。她的名字是父母早就取好的,为了回忆他们太过仓促的青春。
仅仅8个月后,命运就露出了狰狞的一面。南京的大夫将发育异常的王忆诊断为“重度脑瘫”。
为了给女儿求诊,王忆的父亲王凤刚放弃了到外地的工作机会,曾经爱美爱玩的母亲吕开萍从此变得离群索居,在家翻报纸、看电视,搜集一切治疗讯息。
王忆6岁那年,夫妻二人变卖了家里的摩托车,甚至为了取回初装费而撤掉了电话,在北京的地下室住了53天,几乎带着女儿访遍了北京的各大医院。终于,王忆接受了一次大手术,她能“坐”了。

妈妈和小王忆。
此后,全家人回到盐城时,只剩下五元三角钱。
王凤刚告诉南都记者,在上学这件事上,他和妻子完全尊重女儿的意见。“她说,‘爸爸,我四肢不行,但我大脑思维灵活,我要上学!’而且她不愿意上特殊教育学校,坚持要读普校。”王凤刚“求爷爷告奶奶”四处碰壁,才为长大的女儿争取到了一个试读的机会。

王忆从小就坚持在普通学校上学,父母很尊重她。
时隔多年,南都记者问王忆,为什么有那样的坚持。小小的王忆自然没听过后来才风行的融合教育理念。她回答:“当时我想的就是,除了身体困难,我的思想和灵魂都是和普通人一样的。所以我要跟他们在一起。”
二
十年前在网上开始写连载小说
2006年,王忆在父母和老师同学们的照顾下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因为严重偏科,她没有进入普通高中。父亲先后给她请过5位研究生家教,辅导她学习了部分高中和大学的文科课程。
同年,王忆的弟弟出生,她不再独占全家人的关注。焦虑过后,17岁的王忆逐渐明白,一个人不能等着被照顾,要融入社会,至少“找点事做”。
一台联网的电脑将纷繁热闹的世界拉近到她身边。她的右手可以斜着操控鼠标,右手中指可以蜷曲着敲字,而她的文思和表达却是飞扬无羁的。
2008年,王忆开始在百度贴吧上连载原创小说,很快受到追捧。这并不奇怪,她从小写日记练笔,上学时拿惯了作文比赛奖项,张小娴、张爱玲和三毛给了她表达上的启蒙。踏上文学创作的轨道之后,她感到愉快,而且越来越自信。她写道:“奔跑,我一直在奔跑,/以最独特的方式奔跑!”这是一场键盘上的马拉松。

王忆的写作之路始于在网上连载原创小说。
第一个书刊编辑通过网络找过来时,王忆还以为人家是骗子。过了一段时间,她收到了一个邮包,原来这位编辑真的把她连载的网络小说整理成书,这就是她的处女作《心中的青鸟》。后来王忆鼓足勇气,主动向出版社投稿,吃了不少闭门羹,但也并不算孤芳自赏。
2015年春,王忆举行了自己的诗作朗诵会。冒雨前来的读者之中,有一位就是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副总编辑。活动结束后,她献给王忆一束百合,并且希望为她出版诗集。“这是我完全没想到的,”在王忆心中,这束花令她激动难平。
有一位来自山东的女士到南京旅行,逛当地有名的先锋书店,碰巧听了王忆的新书发布会,后来就成了忠实粉丝,每出一本新作都会购买收藏。
三
余秀华听完她的诗曾失声痛哭
近几年,王忆成了镁光灯下的常客。
她的作品《我从你的世界路过》获得“华语典藏杯”全国情诗大赛一等奖;作品《我的天长地久》在光明网全国高校“三行情书”大赛中摘下银牌。而王忆本人,被选为“南京好市民”、“江苏好青年”、南京市“残疾人自强模范”……她开始在南京和江苏文学圈内有了名气。2018年夏,她还正式成为中国作协会员,与她敬慕的前辈有了更多直面交流的机会。公众面前的她,文雅、体面,常人不能想象,为了达到这一点,王忆和父母做了多少艰巨的努力。
有一年,“脑瘫诗人”余秀华来南京开分享会,王忆在现场,十分费力地读了一首自己的诗,台上的余秀华突然失声痛哭。余秀华说:“王忆在诗歌里表达出的意思和我差不多。而王忆很幸运,有一位支持她的父亲一直陪伴在她身边。”

即将步入三十岁的王忆和爸爸。
但王忆已经29岁,她希望“三十而立”,至少能独立地生活。她学会了自己走路、洗澡、叠被、使用筷子,之后她还要走向远方:“世界很大,轮椅太小,我一定要去看看,活出尊严和自信。”


张海迪写信赞扬和鼓励王忆。
她和父母一起到过日本,国内的城市中最喜欢北京的博大精深和安徽的山清水秀。当然,更多时候,她就像自己的微信签名——“只会写作的宅女”,一个人在家读书上网,兴起时在电脑前敲字到半夜。
至于爱情,她有过期待,如今更近于一种虔诚的守望。
有一首近作《爱无止息》,像是王忆在劝慰自己:“爱无止息/翻腾的血液无止息/请相信/你有一颗值得被爱的心灵/……/把说不出的话语化作/嘴角最纯真的浅笑/虽没有人意会你的表达/但总会有人懂得你的善意。”
对话王忆
“我的思想和灵魂和普通人一样”
南都:看起来你是一个特别阳光的女孩,脸上总带着笑容。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你在生活中每做一个动作,都像跟自己交战一样,是吗?
王忆:是的,我肌张力厉害的时候,做每个动作都非常吃力。
南都:你是怎么跟自己的身体和解的?
王忆:其实谈不上和解,只能说尽量克服。有时候会有暴躁的情绪,但是(知道)不是暴躁就能解决的,只有自己慢慢冷静吧。
南都:你小的时候,受到同学的欺侮,但你坚持没有让父母把你送进特殊学校,为什么?
王忆:因为我觉得除了身体困难,我的思想和灵魂都是和普通人一样的。别人欺辱我,不等于我要放弃自己想走的路。
南都:“自己想走的路”是怎样的路?
王忆:正常的路。和一般人同样的轨迹。我一直认为环境可以造就人,如果我从小接受的是特殊教育,那我一定不是现在的样子。
南都:生来就与疾病为伴,你过恨么?
王忆:这个不存在恨谁。世上没有相同的命运,你要从不公平里去发现属于自己的幸运。还好,因为我一直处在一个非常健康的环境里,身边人都把我当正常人对待。
南都:能感受到身边人给了你很多的爱。你怎么定义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王忆:对我来说,父母和子女是整体,分别也是个体。家庭的亲情和爱是一个不容分割的整体,但是孩子会长大,有自己的思想,会希望独立,这时候就是一个个体。孩子对父母,我觉得感恩比报恩重要,感恩是一个持续性的情感。
幼时母亲和老师都鼓励她写作
南都:你的写作之路怎样开始的?
王忆:在我小学的时候,我母亲鼓励我写日记,每天写,写了大概四五本。后来在学校的作文也越写越好,老师也鼓励我写。接着就在各类作文比赛中获奖。
南都:你是天生就特别有表达欲的人么?还是说写作逐渐被培养成了一种习惯?
王忆:应该是种天生的表达欲。因为我口语表达不伶俐,文字对我来说更顺畅。
南都:第一次知道自己有了很多读者,是在什么时候?
王忆:2008年,我在百度贴吧写情感类的小说,每天都有一些读者追看。
南都:当时是什么感受?
王忆:算是小有成就感吧,在十八岁的年纪。自信也有了。但是那时候没想到会成为真正的作家,我觉得作家是个很大的梦想。
南都:文学对你的意义是什么?
王忆:它的意义就在于,足以保证我完全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仍期待遇到“眼神对的人”
南都:读你的诗句,感觉你是一个在爱情面前有点腼腆的女生。你向往的爱情是什么模样?
王忆:就是那种一个眼神就知道是不是对的人。
南都:你写过“爱不能等/等久了,就不是在等”,这句怎样理解呢?
王忆:我这句诗的意思是,有些爱是等不到的,等久了就不是在等那份爱,而是等到了自己逝去的青春。
南都:你的面容看起来像个十几岁的女孩,其实你到了所谓的“而立之年”。你会不会有一种焦虑的心情?
王忆:焦虑偶尓也会有的,因为三十岁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一个事业家庭都已经稳定的年龄,由于我身体的特殊原因,有些事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到了这样的年龄,对很多问题,我也学会了释然。而对于未来的生活和事业的可能性,我还是会保持期待。
南都:你目前最想实现的一个心愿是什么?
王忆:还是想趁年轻多出好的作品,被大众喜爱、认可。也想在明年三十岁的时候给自己和支持我的人一份比较满意的答卷吧!
出品:南都采编指挥中心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受访者供图)

作家简介
王忆,青年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签约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冬日焰火》《夏日秋千》、短篇小说集《不虚此行来看你》、诗集《王忆诗选》等,其中《冬日焰火》第八届上海好童书奖、《夏日秋千》入选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年诗人奖、第十届金陵文学奖等。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当代》《花城》《小说选刊》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