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
每个炎黄后裔都应该铭记那场5000年前的谷雨!
那场中国第一场谷雨,因为28个精神基因的发现而潸然落地,开枝散叶,恣意蓬勃。
从这里溯流而上,沿着仓颉的足迹,我悄然捡拾一粒粒谷子,更悉心琢磨一个个文字的象征。
拙笔迤逦中,一个民族文明的水墨图腾,隐隐地浮出纸面。

第一场谷雨
润滋了5000年的华夏文明
文/黄刚

这是一颗怎样的头颅?
用天人合一的密码敲醒五千年前的精神洪荒、思想混沌。
该有一双怎样的劲足?
测量权衡天地人、鸟兽虫,标识浩繁事物玄妙的思考。
又是四只怎样的眸瞳?
登高俯视抑或贴近端详,捕捉刻录上古的宏大与精微。
整顿《荀子》,徜徉《策海》,琢磨《史记》,翻阅《河图玉版》,浏览《路史》《辞海》《述异记》,我的双眼时而诧异、时而迷糊、时而振奋、时而警醒!
感念你,仓颉——我们的仓圣。
虽已五千年,你所播布的人文密码,在一纸烟云中依然坚韧地繁衍着,活脱而生动地经纬着一张覆盖华夏神州的文明版图。
阒静的夏夜,我筛选、佐证于浩瀚的古籍,打捞依旧鲜活的你:双瞳四目、睿德之颅、轩辕史官、汉字之祖、人文仓圣。
思能接千载?神可驰万里?
无论如此,还是不如此,此刻,一位炎黄后裔——我的每一根神经,都在想往着、延伸着,企望步入并解读那个以玄秘的字符化解混沌直指清明的启蒙时代。
你从关中白水走来,你的圣像扩张、膨胀如那里的黄土,——大,厚,稳、重。
我在关中临潼出生,我的骄傲来自:
您的勋绩——千秋不损,
您的功德——万代承传,
您的慧眼——射线一样的如炬之光化开雾霾,行走了五千年还在延宕。
从今夜或者久远之前的那一夜开始,这种骄傲已经植入一万、万万,乃至十四万万炎黄子孙的脑回。
所以啊,仓圣:一旦您的圣名跃入眼帘,我的血液便会激荡,我的思绪自会飞飏,我的心跳亦正加速、劲勃。
因为我、我们,还有无数的先辈,荫护于你无垠的精神网络。

偶然之中隐匿着必然,必然之中包孕着偶然。
正如仓颉,正如那一粒粒方正庄重、玄妙可解的字符。
一根绳子再长,长不过黄河;
一颗头脑再大,大不过宇宙。
作为轩辕史官的仓颉纠结于绳子的长度。
一年,五载,十春秋,沿着麻绳逆溯,某些人、某些事、某段传奇混淆了、腐烂了、消逝了。
黄帝烦恼,仓颉不安。苦恼着如何能让记忆保鲜,忖思着怎样拓展一条麻绳的宽度、容量。
以脚当车的上古,为了生民和部落的生存繁荣,仓颉奔波着。满脑袋的绳结,如同一个个顽劣的问号,跳动着、豸突着。
伫立华山,俯瞰山川原峁的脉络,近察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仓颉描摹绘写出形状不同的符号,思定每个符号的含义。拼凑、排列、组合,按照心意编作一段、两段,示于人,解于人。哦,仓颉的心意共鸣了猎人、农夫,烙印上妇孺、青壮的心扉。于是,“山”“水”出心,“竹”“木”落掌,“虫”“鸟”入目。
轩辕南巡,仓颉相伴。
翻过秦岭,来到华山之阳的洛南,夜登阳虚山。仓颉的四目挂上寥廓银汉,衔接着点点星宿,用目光勾画着“天眼”的分布。那时,“星”“月”入怀,“上”“下”得序。
行至洛南之西北四十五里黑潭,仓颉于玄扈洛汭河畔,巧遇灵龟负书:丹甲之上,青纹有序。受此启迪,茅塞顿开,仓颉仰观奎星圆曲宇宙之势,审度天地阴阳满缺之变,俯察龟纹鸟虫之迹,指掌而创二十八字,释文曰:
“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至列世、式气光明、左互从家、受赤水尊、戈干斧芾。”
仓颉面山垂泪,仰天长叹。
顿时,一幅奇景横空而现,但见谷粒如雨,垂天而降,惊闻远壑深潭,鬼哭龙藏!
仓颉之举,感天动地,神敬鬼泣。
兽蹄鸟迹二十八,镌刻玄扈之山阴。玄码为符,字引人类,石破天惊,结绳而终!

以二十八个精灵的缔造为基础,仓颉演绎、归纳出象形、指代、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法,继而“整合”、“嬗变”出一支百千个以字为“卒”,攻城略地,开化心智的汉字方阵。
以二十八个精灵的诞生为肇始,自黄帝至夏商周三代,一群由仓颉定型,形、声、意一体的文字精灵,直用未改。
有缘于此,“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的仓圣永远定格在秦岭深处;北接关中厚土,南系秀水灵山的洛南,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汉字故里,华夏文明摇篮”。
扫描环球,抹去尘埃苫盖的人类文明史册,显赫昨日的四大文明古国,还有哪个本色依旧?
打量世界,搜索孕育四大古文明的每条江河,曾经奔腾、激荡的,还有几条依然汩汩汤汤?
只有古老的炎黄文明本色依旧。
唯有生机勃勃的华夏文明仍在浩荡、仍然赓续!
基因若在,文明不绝。
华夏文明有过坎坷,也屡屡罹难。但源自天地、生于造化、深入骨髓,独特的华夏文明基因——汉字,从未死亡。
千年一轮回,扶摇而盘升。
华夏民族要复兴,汉字是基因,文化是底牌。
请铭记上古华夏的先人——“文祖”“仓圣”——候刚仓颉,祖籍陕西白水,轩辕黄帝史官。
请记住谷雨节、造字台,仓颉墓、仓颉陵、仓颉庙。它们在正告每一个炎黄子孙:
汉字千秋。
仓圣千秋。


黄刚
国家二级作家、广东文学院重点文学选题签约作家、省文艺精品项目签约作家。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与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宣传文化优秀人才、广东省作协理事、广东散文诗学会副会长、中山市作协副主席。
出版有长篇城市传记《中山传》(合著)《山高谁为峰》《阳光不锈》《爱比天大》《谛听灵魂》《灯火阑珊时》《驭风而行》等十多部。《山高谁为峰》入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类)、中国报纸副刊年赛金奖。

( 散文诗周末选刊,散文诗作家的心灵家园,诗意人生,畅想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