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因为编者的老家就是窝疃村,在查找窝疃村的人文背景时,有幸读到由小满老师写的《古老的山村 惊艳了春光》这篇美文,顿时眼前一亮,如获至宝,今改编发到都市头条,以期更多喜欢古村落的读者能够看到,同时欢迎亲朋好友们的光临!

2018年秋天的傍晚,编者在窝疃的乡村小路留影。
古老的山村 惊艳了春光
三庄镇窝疃村地处大山深处,从村志上看这个村子于明朝弘治年间建村,因村周环山,西有水塘,塘水浑浊故名浆水窝疃,后演化为窝疃,村民多为张姓。 一个村落就是一部历史,一个村落就是一首歌谣,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花开花落,山绿了又黄,水寒了又暖,山村就这样看山看水看云看天从古到今从冬到春……
云天的辽远伸展出山峦无边无垠的层层苍茫,山峦雄伟矗立起云天有声有色的种种向往,山慢慢在岁月的风烟中拨开山村的面纱。
山村人在山水田园之间,如山坡的庄稼般,平静显现在风雨沧桑的脸上,活的不显山不显水,但将平平凡凡和真真实实积淀在平平淡淡而又有声有色中。
蜿蜒而去的青石小路上,牛蹄扑踏的氛围如庄子哲学般的古朴悠远;阡陌相接的田地中,农人的身影虔诚,抒情凝重,静谧一方明朗的蓝天。
从坡田归来的农人,面带微笑,汗水涔涔,总有炊烟袅袅晚霞灿烂,总有道旁花香风浓相伴。
溪水萦绕在乡村四周,记录着乡村的故事。远方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如同一个卫士守护着这宁静安详的村庄。
乡村的一切虽然简朴,但都能体现一种无法形容的美。走在乡村的小道上,看着周围的菜园地,一片养眼的嫩绿色。偶尔会冒出几种不一样的颜色,那大多是野花们的功劳。
风烛年残的古树,光滑的树干被岁月的苍穹刻出了一道道刀疤似的伤痕,腐朽的树枝见证了一路风雨,多少春夏秋冬的轮回。
小河边一座座古老的民居,民居被绿色的草环绕着,看起来幽雅、别致。
金灿灿的玉米挤满了房屋上的横梁,一串串干辣椒挂在房柱上,火红的春联、年画,古色古香。屋后的黄羊三五一群在绿茵茵的草地上低头吃草。
这个偏僻的、贫穷的、落后的山村,大自然倒没有遗忘她,老屋前冒着新绿。
山村景色就在眼前:别致而整洁,卵石垒墙,碎石铺路,前临河滩,背村青山,显得清秀幽静。
房屋前后,朵朵粉白的杏花缀满枝头,一簇簇,一树树,宛若红霞飘落,彩雨缤纷,微风吹落,清香沁人肺腑。
在树阴下,回首遥望这朴实的乡村。太阳穿过密密的枝丫撒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相信静谧和谐的夜里,山村人在梦境的蓝天下不止一次地放飞明天的憧憬……
明朝弘治年间,张氏家族由日照太平桥迁徙而来,因在居住的地方西面有个水塘,塘水常年浑浊,故名“浆水窝疃”,后演化为“窝疃”。
据传,在张氏家族迁徙窝疃第三代时,有土匪来袭,杀害一位老妇,气坏当时的族长,他动员全村捐钱,选送三位男青年到少林寺学武,三年后回村教全村青年学武,成为当时有名的武术之村。
如今的三庄镇窝疃,这里是东港区最偏远的山村之一,一派山乡好风光。
窝疃村三面环山,西接莒县,北靠五莲,全村大小山梁几十条,沟梁交叉,山场面积13000亩。
在这里,松树、柞岚成林,上百年的银杏、白杨、枰柳,到处可见。板栗是主要经济林木,年产量超过30万斤,人们这样形容窝疃:“山顶青松戴帽,中间板栗缠腰,山下层层梯田”。
窝疃村东南到村西北长约4公里,全村不到800口人分散在8个自然村里,分别是北沟、北场、庄里、南场、龙旺上、郭家宅、卜牯地、南岭。
2018年秋傍晚,编者走在窝疃的乡间小路上
注:原文图片有改动和删减,窝疃村简介是编者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