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前年,我在《人民文学》读到一篇历史人物散文《向天而歌》,耳目为之一新。以我有限的阅读视野,这类散文囿于史料的铺陈和考据,常常行文干枯、滞涩,像某一段历史或某个人物的说明书,实则实了,却缺乏文学的灵动。后来,在《上海文学》《作品》《天涯》《山花》等文学刊物上陆续读到作者杜卫东的同类散文,感到他的书写确是别出机杼。

作家杜卫东
在这些散文中,杜卫东把自己完全融入当时的时代风云之中,悲人物之所悲,怒人物之所怒,喜则同喜,哭则同哭。作者不再是历史事件的旁观者和解说者,历史事件也没有了镜花水月般的朦胧,各色人物像被赋予了生命一样鲜活、凸显,他们或跃马扬戈,或仰天长啸,一个个从时光深处向我们走来。温婉中,可见小桥流水,可闻鸟语花香;陡峭处,能见壁立千仞,能闻天风怒号;激越时,余勇可贾,长风可乘,踏浪放歌,击鼓鸣金,直如“一剑光耀九天寒”,畅快淋漓。这些文章虽然篇幅不短,却给人一气呵成的阅读感受,描景状物,如临其境,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如同武功高绝之人,已经脱离传统“套路”的藩篱,不再拘泥于一招一式,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意境。
当然,只是置身其中还不够,作者的语言天赋和古文功底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品大量采用魏晋以来骈体文和明清时期白话文的修辞方法,遣辞用典,老到贴切;骈文偶句,流畅自然;崇论闳议,触手生春,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且,行文中还恰到好处地加入了一些时尚流行元素,声情并茂,兴味盎然,使文章的主旨和人物内心得到了有力呈现。
《一叹千年》便是这样一篇力作。文章截取东汉才女蔡文姬一段人生经历铺展渲染,史料剪裁精到,行文逸兴飞扬,意境汪洋恣肆。曹操在沙场征战间歇抚琴寄托对蔡文姬的思念,遣特使持重金赎回文姬;匈奴左贤王独立大漠旷野,在苍茫暮色中咀嚼别妻之苦;蔡文姬痛别双子,一步一回头的肝肠寸断;蔡文姬披发跣足,赋诗救夫……种种情景的描写,都通过灵动而充满深情的文字,让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对蔡文姬与左贤王情感纠葛的描写,落墨不多,却真个是缠绵悱恻、百转千回:
左贤王痴痴望着东方。暮霭四合,天与地正在融合,一会儿,就将被夜色吞噬。缘生、缘灭,本是人生的一次邂逅;得到、失去,不过是命运的一次转身。生离死别,青山绿水依旧在;缘续缘断,依稀往事入梦来。十二年前,冷雨凄风,古道夕阳,蔡文姬就是从那个方向走进了他的世界;明天日出的时候,蔡文姬又将从那个方向淡出他的生活。他有些愧疚,蔡文姬已经为自己生了两个儿子,可是却从来没有得到正式名分。一朝分手,他突然发现,自己对这个汉家女的爱与依恋并不亚于任何一个王妃。
这样深沉、内敛、鲜活的表述,在杜卫东的历史人物散文中,触目皆是。作者不满足于已有的史料记载,力求以独特的视角探寻历史。比如《绝响》,柳如是一代才女,平生诗集画卷作品甚多,身后也有很多人为其著书立论,但多偏重她的诗词书画成就和坎坷身世、情感际遇。杜卫东另辟蹊径,发掘出柳如是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勇赴国难的人生亮点,详尽描述了在她影响下,丈夫钱谦益从懦夫到勇士的转变,以及她孤身上路、历经艰险为义军偷送补给的壮举。对柳如是一生中三次慨然求死,作者都留下了动人心魄的笔墨。仅看第一次:金陵破城之前,她恳请身为东林党领袖的丈夫钱谦益与她相携投水而死,全节尽忠,以聚民心。但丈夫畏葸怯懦,她心生鄙夷,自己纵身一跃,跳入湖中。作者写下这样的文字:
这一跃,划出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一条弧线:昨夜剑在匣中响,巾帼豪气九霄扬,谁说忠烈尽须眉,女儿也殉故国殇。这一跃,折射出的民族气节光耀青史:心如铁、志如钢,金瓯破碎早断肠,不做遗民空抛泪,楚虽三户秦必亡。这一跃,白练腾空,水天一色:时间为之肃立,天地为之合掌。
一位风尘女子,惊魂一跃,瞬间就成了彪炳史册的伟丈夫!

杜卫东作品《山河无恙》
杜卫东笔下的人物或事件,有的已成定论,有的纷争不休。他听凭内心,抽丝剥茧,追本溯源,根据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和情感经历,做出自己独有的判断。对刘禹锡,《新唐书•刘禹锡传》这样评说:“禹锡恃才而废,褊心不能无怨望,年益晏,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意思是说,刘禹锡恃才傲物,心胸狭隘,年龄越大,朋友圈越小,只能靠写诗为文以自娱。但在《豪气云天》一文中,杜卫东认为,这种评价是对一个高贵灵魂的误读。他细致分析了产生曲解的历史背景和可能原因,旁征博引,多方求证,重新呈现了这位伟大诗人不仅为人旷达,诗风豪迈,更兼志在社稷、戮力革新的本原形象。
明代的武英殿大学士丘濬历经四朝,世人评价两极分化:有人认为他是睚眦必报、党同伐异的宵小之辈,也有人称他为满腹经纶、铁骨铮铮的中兴之臣。在《巨灵一臂数中原》中,杜卫东历数丘濬的作为:竭毕生精力编撰巨制《大学衍义补》,为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做出卓越贡献;撰史为含冤赴死的民族英雄于谦拍案正名;上表《访求遗书》,避免了中华文明可能出现的传承缺失;呼吁诗歌口语化,开创一代诗坛新风;不恋高位、不图荣华、廉洁自守,十三次请辞归隐田园……由此,杜卫东让一位虽有性格弱点,但不失为擎天栋梁的千古良相重面世间。
《与历史不期而遇》讲述的是中国第一位走出国门的驻外公使郭嵩焘。他在所处的当朝和后世,蒙受了不少冤屈。有人认为他“只堪著述”,才干不够全面;有人指责他是“以夏变夷”“通洋卖国”的奸佞。作者据实辨析,逐一厘清,给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是郭嵩焘开启了检索世界的全新视角,并找到了中国开放的路径——变革制度、发展教育、兴办工商”,进而证明了他作为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和思想解放先驱的历史地位……

杜卫东散文自选集《陶人:远古之神》
我固执地认为,写出这等锦绣文章,仅靠长期的勤奋加积累,或者灵光乍现的悟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真正走入笔下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忧国忧民的时空节点上同频共鸣,才能流淌出如此瑰丽的文字。《豪气云天》中,作者逸兴遄飞,牵线搭桥,让屈原与刘禹锡纵跨千年在朗州相会。朗州是屈原的流放之所,亦是刘禹锡的贬谪之地,大哲与诗豪惺惺相惜,互通款曲:
刘禹锡起身相迎,长鞠一躬:“先哲上下求索,精神光泽日月;《离骚》《九章》《天问》气往轹古,自楚以降,骚人无不受教。今日得见前辈,晚生足慰平生之愿。”
屈原抚髯一笑:“梦得高评。读阁下诗文心怀戚戚,在此相遇,也是冥冥中的命数。”
刘禹锡再次揖首:“晚辈无时不以先贤为楷模,虽贬边地,不敢忘民生之艰;职卑位贱,亦常忧国家之难。吾虽不才,但沾溉前辈余晖,亦知所为皆为国家、社稷和天下苍生,故不敢自毁自弃、自哀自怨。”
屈原慨然而叹:“梦得卓然不群,《秋词》写的何等之好!华星秋月,作金石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有了这样的格局与情怀,人生何负?”
如果不是道脉相通、薪火相传的同道中人,安能借两位先贤大德之口,发出如此清心明目、激越高亢的金石之音?
杜卫东笔下的历史人物,有的高踞庙堂,有的栖身江湖;有旷代大儒文豪,有青楼乐籍女子,大都一生跌宕起伏,最后以悲剧落幕。但在字里行间,无一不涌动着一股勃然充沛的浩然之气。何为浩然之气?集圣贤所言,它上下可达天地,纵向能贯古今;小可纳于芥子,大则充盈苍穹;聚之为魂魄,散之为道痕;既无形无质,又具象可见;有绵延不绝的华夏文明承载,它生生不息,流光溢彩。孟老夫子“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金句,是它最好的注释。不论是飞龙在天的高光时刻,还是潜龙在渊的隐忍时期,抑或龙困浅滩的至暗际遇,这股浩然正气所凝聚的自强不息、永不言败的民族魂魄,都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图腾。
无疑,杜卫东的历史人物散文,对此做出了生动形象的诠释。正是:
笔下斑斓风云动,胸中激荡剑气雄。
江山千古一轮月,碧血丹心总相承。
(《文学自由谈》2024年第2期。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