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的世界里,想象力是无垠的。而对于顾备来说,她的想象力不仅限于创作,更展现在她对科幻文学与文化的多维推广中。身为科幻作家、翻译家,以及多个科幻与科普组织的领导者,顾备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幻热爱者,以独特的创作视角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科幻世界。在2024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环球网公益频道有幸采访到这位科幻领域的佼佼者,听她分享自己的科幻之旅。

顾备的科幻之旅始于童年的阅读经历。她回忆道:“我从小就喜欢科幻,看了很多科幻小说,启蒙小说是《海底两万里》和《小灵通漫游未来》。”大学期间,她偶然发现了“中国科幻迷协会”的招新传单,果断加入其中,开启了她与科幻界长达30年的深厚友谊。这段经历不仅让她接触到了更多的科幻爱好者,更为她后续的科幻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份对科幻的热爱引领她走入了科幻迷的圈子,并结识了《科幻世界》副总编姚海军老师。在姚老师的邀约下,顾备开始了她的科幻翻译生涯,为《科幻世界》供稿,翻译了《沙丘》《基地与帝国》等经典作品。
在翻译过程中,顾备始终致力于保持原作的精神和风格。她认为,科幻翻译不仅要求译者具备足够的文笔和对语言的敏感度,更需要广博的知识面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才能充分理解原作者的用意,将原著原汁原味地展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除了翻译工作,顾备还是一位备受读者喜爱的科幻作家。她的创作小说《觉醒》《现场》等作品,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泛好评。在创作过程中,她注重平衡科幻元素与故事情节,认为科幻小说的魅力在于其超脱现实世界的想象力,以及通过设定推动情节进入高潮的批判性思维。同时结合人物特性,把笔下的人物推到绝境,从而引发读者的批判性思考和共鸣。
顾备不仅在科幻文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她还积极投身于科幻事业的推广和发展。她担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理事等职务。这些身份让她有机会从更多角度思考科幻事业的发展,通过这些平台,她致力于推动科幻文化的普及和提高科幻作家的社会地位。她认为,科幻事业的发展需要众人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只有科幻圈“抱团取暖”、“为爱发电”,才能让中国科幻事业更上一层楼。
此外,顾备的商业背景也为她的科幻创作和翻译带来了独特的启示和帮助。她曾任职埃森哲(中国)有限公司交付中心高级总监,资深企业战略咨询总监,这段经历让她始终与科技前沿保持紧密联系,对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高科技领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这些专业知识不仅丰富了她的科幻创作内容,也使她的翻译作品更加准确和专业。
作为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的创始人兼会长,顾备一直致力于推动科幻产业的跨界融合和发展。她介绍道:“科幻是一个高度跨界融合的新兴产业,缺少有序的规划和引导。因此,我们协会将以服务会员为宗旨,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跨界融合,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此外,顾备还是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组委会的委员,她认为这个奖项对于华语科幻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激发华语科幻人才的创新活力,推动华语科幻文化产业的振兴。
在谈及阅读推荐时,顾备热情地分享了她的阅读经历和心得。她推荐了《科学家带你读科幻》丛书以及《安德的游戏》系列、《三体》系列等经典科幻作品,并强调了科幻对激发孩子想象力和引导科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同时,她也分享了自己的阅读喜好和深受影响的书籍,如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和《我,机器人》系列。这些作品不仅让她思考人类文明的未来和人机关系等深刻问题,也给她的科幻创作带来了无尽的灵感和启示。
展望未来,顾备表示将继续在科幻领域进行新的尝试和挑战。她希望能够突破性别等限制,写出在精神和心理层面更有趣的作品。同时,她也将继续关注科技前沿动态,为科幻创作和翻译注入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时代元素。无疑,顾备的跨界融合与探索精神将为科幻事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活力,她也期待中国科幻事业能够取得更大的发展,为更多读者带来精彩的科幻体验。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文雯】
相关阅读:
《沙丘》译者顾备:AI时代,要引导孩子洞察未来,就得看科幻
2024-03-09 来源: 《外滩教育》 文丨Luna 编丨Lulu

看点昨天,科幻电影《沙丘2》上映,再次掀起了关于科幻的讨论。如今,层出不穷的各种AI真实演绎了什么叫“日新月异”。面对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的孩子该做好哪些准备?外滩君也就此采访了科幻作家和译者顾备,她对科技发展一直有着敏感的嗅觉。在她看来,最有性价比的方式,就是走进科幻的世界。
《沙丘》译者顾备:AI时代,要引导孩子洞察未来,就得看科幻
文丨Luna 编丨Lulu
昨天,科幻电影《沙丘2》终于上映,“如何生存于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也成为了网上热门的讨论话题。
不过,这个问题在当下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
1月末,马斯克和清华的脑机接口项目,接连传来突破性进展的消息。
回想2022年末,ChatGPT刚崭露头角,就席卷全球。如今也才过去一年多,就快要迭代到5.0了。
按照这个速度,未来10年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都很难想象。这样的未知,自然就带来了不安和焦虑: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世界,孩子们能应对好未来的挑战吗?我们能做些什么,把孩子们“武装”起来呢?
在科幻作家和译者顾备看来,想要让孩子跑赢未来,科幻是不二之选。
先说说顾备老师的背景,她翻译过多部经典科幻小说,历史上首部“雨果奖”与“星云奖”双料获奖作品《沙丘》的中文译本就出自她之手,在创作方面她也颇为老道,曾摘得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短篇小说银奖。

顾备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会长
职业习惯让顾备天然对科技的发展有着敏锐的嗅觉。在她看来,未来社会里,科技渗透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程度,将比现在更为深入。谁能了解科技,谁更能利用好科技,谁对科技发展更有想象力,谁就能站上成就的高峰。
而培养这些能力,走进科幻,就是一种寓教于乐,又颇具性价比的方式。

科幻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点燃孩子对科学的兴趣火苗
还记得5年前《流浪地球1》上映后的盛况吗?当时,各种影评、自发推荐,或是“避雷”简直铺天盖地。同时,也有不少专门做科普的专家发文讨论影片里涉及的科学问题:
建造行星发动机?不可能。
地球没有被引力撕碎?不可能。
点燃木星?不可能。
可以说是把这部电影批得“体无完肤”。这样看来,这些专家是不是都特别讨厌这部“不讲科学”的电影?
“怎么会呢?!”听到顾备的问题,一位科普专家露出了神秘的微笑,“哎呀,你不知道,我们平时做科普,费劲写文章、做视频,结果根本没什么人看。但是《流浪地球》一出来,就有好多人来追着问,里面的情节能不能实现。我们做的科普终于有人看了!”
仅仅一部电影,就让平时无人问津的科普文章,一下子有了火爆的人气。那些以前读起来觉得枯燥的说明文,在兴趣的加持下,也变成了很多孩子甘之如饴的内容。
都说学习始于兴趣,科幻小说、电影就总能用高潮迭起的冒险故事和别出心裁的设计,抓住孩子的心,也点燃他们对科学的兴趣火苗。
在历史上,有很多人对科学的兴趣就来自科幻小说。顾备提起了法国19世纪小说家儒勒·凡尔纳,1954年,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服役,它被取名“鹦鹉螺号”,正是为了纪念《海底两万里》中的鹦鹉螺号潜艇。

正在进行海上试航的“鹦鹉螺”号
摄于1955年1月20日
但凡尔纳的影响远不止于此。1865年,莱特兄弟的飞机还没有出现,人类对太空还停留在窥探阶段,凡尔纳就创作了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三位探险家通过空心大炮前往月球探险。
凡尔纳根据当时的科学知识,不仅认真描述了炮弹的太空飞行轨道,还大胆推断了太空中的失重和寒冷。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启发了很多人对星辰大海的向往,这里面就有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天文学家哈勃。

经典默片《月球旅行记》便受到
《从地球到月球》的启发
“时至今日,《海底两万里》还能被列入小学生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就是因为它对海底世界的描绘依旧能启发无数孩子对海洋和海洋科学的兴趣。”顾备说。
在星辰大海和AI以外,科幻作品涉猎的学科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就从那些已经被搬上大荧幕的作品来说:
《火星救援》的种土豆情节火出了圈,这里面不仅有太空探索和生命科学,还有农业科学;
《星际穿越》,引人入胜的剧情,串联起了虫洞、黑洞、相对论和时间旅行,这些都是天文学和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顾备翻译过的巨著《沙丘》,灵感源于作者弗兰克·赫伯实地考察俄勒冈州沙漠的经历,王朝更迭的故事背后,探讨了许多生态学问题;
更早一点的《侏罗纪公园》讲的是古生物研究和生物克隆,火了很多年的《黑客帝国》《盗梦空间》更是探讨意识和梦境的经典之作……
还有些科幻作品,核心构想甚至构建在一些看起来很晦涩或冷门的学科上。
比如美国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1998年创作的《你一生的故事》,最初的灵感来自一条数学定律(也是物理学基本原理)。2016年改编成的电影《降临》又在语言学上下了一番苦功,呈现了一套颇有书法艺术风格的象形文字,狠狠秀了一把“文科生如何拯救地球”。

《降临》中的外星文字曾引起热议
原著作者特德·姜曾多次获得雨果奖、星云奖、斯特金奖、坎贝尔奖,这些皆是美国重量级科幻作品奖项
科幻作家的想象和科幻作品涉猎的范围,主打一个“不怕你想不到,就怕你想得到”。当然,除了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很多科幻作品还能启发孩子对未来科技的想象力,这项能力对孩子今后的发展甚至是决定性的。

AI科技前沿的科学家们
还忘不了70年前的这部小说
你能想象一本70多年前出版的小说,还能影响当下的前沿科技探索吗?
就在今年年初,谷歌旗下的DeepMind公司公布要起草“机器人宪法”,而这个想法正是受到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启发。阿西莫夫干了什么,能让如今的科学家们还对他念念不忘?

艾萨克·阿西莫夫
这就要追溯到他的小说集《我,机器人》了。这本小说集在70多年前发表,阿西莫夫在《引言》中提出了“机器人学的三大法则”。内容不多,就三条: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旁观
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除非该命令违背了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但就是这么简单的三条定律,不仅启发了后世一大堆机器人主题的作品,还衍生出了“机器人伦理学”这个学科,专门研究应该怎么使用AI的问题,很多AI界的专家也都很认可这三条原则的指导性。阿西莫夫的意识之超前,可见一斑。
这就是科幻带来的洞见能力。
一方面,它启发着一代代人对科技本身发展的想象。科学界有很多“科幻照进现实”的例子:
1897年,英国小说家乔治·威尔斯创作了《隐形人》。如今,尽管人类自身无法隐身,但是光学迷彩的研究从未停止。
1968年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有一座绕地运行、带微重力的空间站,后来90年代的国际空间站和它简直如出一辙,国际空间站也一直是微重力研究的基础实验场所。
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是美国物理学家阿瑟·阿斯金,因他在1986年发明了“光学镊子”。这种技术和1931年的科幻小说《IPC的太空猎犬》中的“牵引光束”有异曲同工之妙。

《2001:太空漫游》中的空间站令人印象深刻
很多人对科幻这种“预言”能力惊叹不止。不过,在顾备看来,“科幻并非是预言,而是基于科学逻辑指出了未来的种种可能性。”
所以,另一方面,科幻还启发着对科技如何落地的创意。
就说评上诺贝奖的“光镊”技术,科学家们对“牵引光束”的研究从未止步。
NASA考虑过让火星车用光来吸附样本;
澳大利亚团队研究了对水起作用的光束,设想了它可以被用来遏制石油泄漏;
用光操作细菌运动的德国团队,打开了牵引光束在生物科学的前景;
去年,中国的科学家首次实现用激光牵引宏观物体,让激光的落地应用又前进了一大步。

NASA曾设想在火星车上利用牵引光束
从科技对生产力的影响来看,顾备认为,科幻启发的洞察,甚至可以说会决定孩子未来成就的高低。
以现在大热的AI,OpenAI这样的科技公司研发人工智能为例,相当于为大家打造了“淘金工具”;第一批学会使用这个工具的人,自己不一定需要很懂算法,但很可能会成为第一批“淘金者”。对未来的洞察,有时能够让人把握先机。

科学与科幻的双螺旋
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
当年,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刚出圈时,很多人都觉得里面涉及大量的技术细节描写,阅读门槛太高。
这确实是科幻作品的一大特色。顾备说道:“一般的文学作品,读者在阅读时需要理清故事背景、人物和情节。而科幻作品的要求更高,除了这些基础信息,还要求作者对里面涉及的科学基础和科学逻辑有相当的要求。”

在她看来,科学和科幻的关系就像一条双螺旋:科学发现给科幻带来了新的想象力空间,而科幻则展望未来,思考人类社会可能出现的系统性变化。
这种科学逻辑思维训练,正是科幻极具含金量的地方。
科幻小说里最直观的科学逻辑思维,便是由已知推断未知。
很多人都惊叹于刘慈欣在《三体》中构想的种种未来科技,比如小说中多处涉及到“维度”的概念:歌者使用二向箔对地球进行了“降维打击”。其实,空间维度的想法并非刘慈欣一人独创,而是受到物理学界弦理论的启发。
尽管我们生活在三维的世界,但是弦理论提出假设,认为“这个世界存在多个维度”,那多出来的维度去哪儿了?这个问题就引发了许多思考。
有科学家认为,很多维度处于微观,只是目前无法被观测到。刘慈欣则构想了高级文明间在战争中使用维度武器,使得宇宙不断从高维跌落低维。
不得不说,大刘的想法很有故事性,但也并未脱离科学逻辑的范畴。而这样的逻辑思维在优秀的科幻作品中几乎随处可见。

除了从已知到未知的推断逻辑,顾备认为,科幻的“高概念”也很锻炼读者的思维判断能力。
什么是“高概念”?简单地说,就是很多科幻小说的核心设定,乃至世界观设定。比如《三体》中的黑暗森林理论;《银翼杀手》电影打造出的“高科技低生活”的赛博朋克世界……
“这些‘高概念’也有可能在未来发展成一门学科,或者科学研究的方向。”顾备说。
而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高概念”,其精妙之处不仅在于对技术的想象,还在于思考了人在全新环境下会做何反应。只有充分考虑到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经济发展、价值观取向、文化差异,才能推断不同的人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美国科幻研究者托马斯·斯科提亚也认为,科幻小说“担负着一项光荣的使命,那就是向人类展示可能的未来,辨识历史进程中关键的节点”。

顾备在演讲中
顾备提起,去年年末OpenAI内部“政变”,让大众看到了有效加速派和超级对齐派之间的争执。有效加速派认为,人类应该主动适应科技,而不是阻碍科技发展;超级对齐派则认为,科技应用应该符合人类的利益。
顾备评论:“这两派的争执,很可能已经成为人类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未来会怎样,现在还没有确定的结论,但是至少三到五年内,我们还会看到更多关于AI的争执。”

《纽约时报》曾报道OpenAI的“政变”事件
但科幻作品中,已然有过相关的设想和讨论。美国科幻奇幻大师罗杰·泽拉兹尼在1967年创作的《光明王》,就提出了“加速主义”的说法,并探讨了科技应该如何运用。
其他社会发展议题也不少见。美国女性科学家厄休拉·勒古恩1969年凭《黑暗的左手》获得星云奖,在故事里,她描写了一种没有性别的异星文化,并借此深入探讨了性别、社会和生命等议题。
获得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的日本作家山田宗树,在《百年法》里想象了接受了不老技术试验的人,必须在百年之后放弃生命的法律。在一个一百年即将到来之际,“百年法”引发了关于长生、老龄化、伦理、经济发展等问题的讨论。

那这些科幻作者的思想实验,又会如何反哺年轻的读者?
在顾备看来,这份力量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人类来说,未知即代表危险,也代表希望。”科幻的逻辑思维训练,不是停留于科技层面,更锻炼了孩子们从社群、社会,甚至是更长时间尺度上,去思考决策的影响,思考可能的发展。
“就像咨询师常说的,‘风险即机遇。’如果我们可以规避风险,那也就迎来了自己的机遇。”
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世界,可以预见的是以知识传递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将不再适用,“人才”的定义也在经历转变。对孩子们来说,阅读科幻或许一开始只是因为几个酣畅淋漓的冒险故事,但是当兴趣的火苗被点燃,当他们开始掌握对科技的洞察能力,科幻的力量将一直陪伴着他们走下去。
“我们的任务,是让那些美好的事情发生,避免危及人类的风险成为现实。”这也是顾备对孩子们的期望。
参考资料:
1. Welcome to the future: 11 ideas that went from science fiction to reality
2. Macroscopic laser pulling based on the Knudsen force in rarefied gas
3. Tractor beam- From Wikipedia
4. 《知识普及、意义斗争与思想实验——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中的科普叙述》,陈舒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