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春天赏花时可曾想起逝去的亲人?这篇《梨花开》,作者便把我们带到了思亲的追忆中。爱花的母亲的缺席,自己心底的怀想,让作者在感而不伤的静思默想中有所悟有所启迪。这正是这篇写赏花之文的独特之处。

梨花开
游雪莲(四川)
从贡井三台梨园看花归来,仿佛思绪还停在山间。起心动念已久,去年本来是要去的,听闻花开不好,只得作罢。今春,数着日子待到花期,即便是风雨也不能错过了。
说起梨花,就会想起回味悠长、感人肺腑京剧版《梨花颂》“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情也痴……”就会想起《梨花又开放》:“妈妈坐在梨树下, 纺车嗡嗡响,我爬上梨树枝,闻那梨花香……”每听一遍都仿佛身临其境,让人觉得余音绕梁,意犹未尽。
刚进入三台梨园景区,感觉有些冷清。想想前些年乡村旅游刚兴起那会儿,这儿曾被人们趋之若鹜。如今就跟今天的天气一样阴冷。不过正契合我的心意,一向不喜欢去人多的景区赏花。
还未见到花开,便已被路上的风景打动。偶尔见到一两户人家,房前屋后栽有梨树,偶尔间杂着桃树,池塘边还有柳树。雪白的梨花,红艳艳的桃花,在春风的吹拂下,跳跃着、舞动着……一幅多么让人惬意的田园风光。想起晏殊《寓意》那句: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大抵就是如此吧。
农家小院屋角那棵高大的梨树,舒展的枝条盖住了屋檐。微凉的风吹过,梨花瓣无声飘下,似乎揣摩了一点李商隐作《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那时的心情“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从山顶一路走到谷底,离梨花越来越近,竟有些“近花情更怯”,不知如何是好。就好似此时此刻,猛然看见那树梨花,只觉冷暗的山间突然明亮起来。紧接着,一棵又一棵,更多的花树冒出来,排在路旁,点缀在山间的沟谷中,竟一时应接不暇,不知该看向哪儿才好。
在梨树下席地而坐,在铺满花瓣的草地上摆上保温茶杯,花瓣掉下来,落在茶杯里。“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不由轻叹一声,哦,原来错把多情作有情。
沟谷中一棵高大粗壮的老梨树,仿佛是三台梨园的守护神。满树大朵大朵的梨花,洁白似雪、缀满树冠。远望如一座银装素裹的小雪山。

母亲喜欢花,尤其是梨花,三年前陪母亲到此地赏梨花,母亲那天穿了一件浅绿色的外套,显得清丽淡雅,于是便有“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意境。在此留下美丽的瞬间,而今,最爱在百花开放的春天里照相的母亲,全家福里再也不会有母亲的身影,母亲“缺席”了,花上点点露珠,都成了我重重的心事。望着眼前的梨树,我不禁黯然神伤,思绪万千,树还是那棵树,却物是人非。
春天,草绿花红,到处都是春天的眼睛。春天有了眼睛,春便活了起来。那一株株梨花,那一树树星星点点的白,多像母亲的眼睛啊;那一片片热情的桃树,一片片粉嫩的红,多像我的眼泪啊。那天赏花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母亲高兴地重复说着那句话:“这花开的真好啊,果实又大又甜,农民又会卖个好价钱,钱包又会鼓起来。”母亲在春花中看到秋果,看到未来,看到希望。母亲离开土地近四十年了,还想着农事,不得不佩服母亲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一夜春风,洁白如雪的花瓣肆意飞舞,游人欢呼着、欣喜着,尽情地享受落英缤纷的美妙。这样的别离是欣欣然的,没有凄婉,没有伤感。亦或,偶有闪过的落寞,终会被可期的丰收与喜悦冲淡。
生离那种撕肝裂肺的疼痛,很多人都会感同身受,但也只会是一时的,不需要刻意的疗伤,只待时过境迁就会好。
而死别的遗憾,“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就好像在心里最深的地方扎了一根针,看不见摸不着,却时不时地刺痛着,痛到窒息中去体会那种深深的无能为力感。

曾经以为物质的给予或许可以减少我不能长时间陪伴母亲的精神内疚,却不料,母亲离开的这三年,我曾无数次设想,假如有来生,我究竟该如何做?如今,没有如果,唯愿天底下的子女们能少留一些遗憾,孝敬父母在来得及的时候,“宁可床前一杯水,不要坟前万抔灰。”趁着父母尚在,多陪父母聊聊天,多带父母出去走一走,真的比什么都重要。
母亲对我爱的极致,就是成全我做我喜欢的事。思念母亲的文字总也写不完,如同这春天般万紫千红的花朵。
又是一年清明时,总会忆起儿时的清明,母亲带着我采一大捧紫色的勿忘我去为阿公阿婆上坟的情景。我突发奇想,若能在母亲的坟墓周围栽满梨树该多好。春有梨花洁白如雪,夏有梨叶枝繁叶茂,秋有梨儿硕果盈枝,冬有红叶光彩夺目。即便冬天梨树掉光了叶子却傲然挺立,正如母亲的为人,温和仁慈,稳如泰山。
作者简介:

游雪莲,四川自贡人,自贡市作家协会会员,荣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四川农村日报》《自贡日报》《四川关爱明天》《分忧》《蜀南文学》《盐都艺术》《自贡作家》《自贡三农》《自贡社会扶贫》等报刊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