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做好2024科幻星云庆典关于隆重庆祝华语科幻星云奖十五周年的相关活动,回顾总结华语科幻星云奖创办的历程,充分展示华语科幻共同体团结的韧性,即日起将《星云十五》纪念文集内容陆续刊载。
文集中的系列文章有以简史的笔触梳理星云奖十五届的发展轨迹、艰难坎坷和不凡建树,特别是呈映星云奖评奖机制、品质规模、宣传影响不断完善、提升和成熟的风采,展现星云奖的实践经验、贡献价值和史料意义;也有从科幻人发起、参与和成就星云奖的多维度视角,以口述史的方式讲述与星云奖同行、在星云奖此刻的故事,彰显科幻人锲而不舍的品质和性格,作为星云奖求索进程的亲历和佐证。
现将文集部分摘录。

星云奖15年:回顾与反思
吴岩 /文
2008年夏天,在奥运会召开之前,我应邀去台东大学讲课。在林文宝教授家里看到了北京召开奥运会。林教授家的电视不是很清楚,但我还是被张艺谋的开幕式所震撼。我回到北京时奥运还没有结束,这让我有机会感受到北京人在奥运前后所发生的思想和行为转变。我的家乡看起来更文明、更秩序、更懂礼貌、更有国际都市的市民风范。由于奥运管控了车辆,交通反而更加畅通。
我印象中是这一年秋天,四川科普作协的董仁威老师来到北京约我去吃饭。我跟董老师认识很久了。早在八十年代,我们都曾经是科普科幻作者。董老师年龄比我大许多,但因为都迷恋科学写作事业,所以沟通起来没有障碍。应该是在这一次会谈中,他提出姚海军倡议搞一个民间的科幻协会,并且期待我来当会长。我那时候还在北京师范大学教书。对他们的想法很认可。此前,四川的科普作家们成立过一个世界华人科普协会。现在,要单独成立一个世界华人科幻分会。
我于1978年发表第一篇科幻评论,1979年发表第一个科学小品和第一篇科幻小说,1991年开始高校科幻课程,应该说对这个领域非常熟悉,还被《科幻世界》杂志邀请担任过六七年的特邀副主编,上下左右也还熟悉。更重要的是,我在高校工作比较自由,因此,大家想到我来出面做第一任会长应该比较合适。本着终生对科幻的热情和喜好,我接受了他们的邀请,从此跟一个新的科幻奖项和中国新一轮的科幻繁荣建立起了实质性的联系。
由于星云奖已经颁发到十五届,时间比较久了,我现在能记起来的就是前几届世界华人科幻协会活动和星云奖颁奖典礼的一些片段。之所以能记住,主要还是这些经历时常被我拿到科幻课堂上去讲,作为中国科幻文学发展是如何通过事在人为的方式、经过超级热心者的积极努力才达成的。
初创一个奖项,遭遇的最大困难当然是钱。一个想法能实现,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幸好董老师和海军两人都在成都,特别是董老师曾经做过企业的总工程师和厂长,对运作活动有着许多经验。董老师后来说,第一届的活动地点已经被他找到,是一家电影院。这个电影院是幻迷傅胜提供资金租下来的。接下来,还需要有其他开销,但他也成功地通过垫支和赞助找到了一些钱。我记得他特别具有创意性地把红毯仪式引入了我们的活动,说一定要让科幻作家有明星的感觉。现在想起来,这个创意真的非常有意义。只有让大家感到自己做的事业非常神圣,大家才有一种更积极的热情。
开始那天,我们都从五十元买来的一卷红地毯上走过。我们不是明星,根本就不会走。直到今天,大多数人还是低着头快速通过,完全不知道在红毯上搔首弄姿的必要性。但这就是深居简出的科幻作家的处事方式,没有什么需要诟病的。
我记得前几届都是程婧波主持的庆典活动,后来小姬和杨枫也主持过。她们都非常认真地做了许多准备。再后来,活动还增加了演出。有一年还让大刘主持编了个话剧,效果非常好。
星云奖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自己局限在文学范围之内。我记得在成都那家电影院中,不知谁请来了第六代导演张元。但我们那时候根本不懂怎么吸纳文学之外的人加入,所以,在整个现场没有人理他,更没人请他上台。大佬应该也很不高兴,半途离席而去。从此,他也再未对科幻电影表示过关注。原谅我们科幻人都是“小圈子”里长大的,自己聚会时候放开说笑,大场面还有点紧张。不过,小圈子活动中总是透露出某种神圣的东西,你如果接触这个圈子就能体会到。
每一次活动都有许多经验,供我们下一年参考和提升。我们三个人中,海军在《科幻世界》担任编辑多年,对领域的操作有第一手经验,因此他提出的各种想法和做法,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董老师是一个实干派,想到就说,同意马上动手,只要做就要做成。程婧波、董晶、石以、杨枫、高辉等也都各自有各自的处事特点,最初的核心团队就这么在碰撞中建立起来。我们的目标,就是吸纳各种经验,逐渐把事情做大。
记得从第一届起,我们就开始有了自己创作的视频开场片。这个开场是借鉴了日本科幻大会的做法,虽然那时候远远不如他们做得好,但至少有了这么个形式,让活动更高大上一些。第二届或者第三届的时候,董老师开始把一些作品编辑成册,协会的出版工作正式展开。我们有一套特别好的个人自选集丛书,封面是淡蓝色的,很给科幻这种被认为是流行文化的东西增添雅致色彩。当时董老师还编了一本选集,名字就叫《流浪地球》。因为那时候大刘已经开始火了,选集又包含了许多当时获奖作家的作品,因此这个活动的签售仪式排了很多人。我也跟着凑热闹,主要是为了让活动更多更有意思。正好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西方科幻文论经典译丛,里面有第一次被翻译出版的苏恩文《科幻小说变形记》《科幻小说面面观》、奥尔迪斯《亿万年大狂欢》、阿西莫夫《阿西莫论科幻》和杰姆逊等人合著的《科幻文学的批评与建构》。我说服出版社社长,带去了10套并召开了发布会。这套书的发布,让科幻理论也出现在星云奖的活动体系之中。要让更多读者跟作者交流,让科幻活动从一次颁奖变成一个集多种活动于一体的嘉年华会,是我们摸索的方向。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拓展奖项的覆盖范围。应该是从第三届开始,我们真正把影视包含在里面。虽然第一次参与评奖的作品还比较一般,但启动活动本身是一个重要的象征。科幻的IP转化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
由于前三届的良好开场,星云奖的活动形式逐渐被稳定下来且年年增加,最近几年还增加了少儿科幻星云奖的平行奖项。不过有的事情是至今不变。包括一个吸引大家的颁奖晚会、一个逐渐走向高质量的论坛、一次我们三个创始人的私下会谈。在私下会谈中,我们还是会听到负责运作的董老师唉声叹气地说,找钱太难了。但过些日子他又会告知我们,对下一年他已经有了新的解决办法。
对华语科幻星云奖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最能证明我们成功的是,有越来越多的政府或领导会出席我们的活动,越来越多的公司或企业会主动要求参加进来。领导的肯定和公司的加入,当然是我们奖项的影响力的直接体现。而这种影响力,来源于对作品和形式的开放包容,来源于团队越来越专业化的运作和领导者决策能力的提升。我庆幸星云奖的管理决策一直有民主原则,也能根据情况做出改进。感谢龙芳、董晶、阿贤、小陈等所做的扎扎实实的工作。
星云奖的第二个成长标志,是一批年轻人走上核心岗位。这其中要特别提到陈楸帆、江波、三丰、宝树等人的积极投入。作为忙于写作的一线青年作家,能把一定精力投入到给其他人搭台唱戏的活动中是特别难能可贵的。由于中国科幻的快速发展,每一年评奖都会成为一个内容复杂、需要开展众多细致的工作。但他们不畏这种复杂,乐于投入,用给他人的服务,让这个能承载中国科幻前沿部队的大船继续航行,功不可没。
我觉得,华语科幻星云奖最大的功劳是凝聚社会对科幻的共识,团结科幻迷的小众力量,尽力让这个力量拓展,同时给年轻人创造平台让他们能跳跃式发展,被激发出灵感和热情,用作品更好地创造未来。星云奖提出的“新科幻,出东方”的口号,也创造了让社会理解科幻文学正在影响时代的文化现实的机会。
当然,星云奖也走过一些弯路。在开始的几届中,我担任过评委会主席,后来也担任过选委会主席。虽然我们一直在致力于提升星云奖的公正性和代表性,但有时候,由于观点的不同,还是造成过参加者比较大的情绪波动。我记得有一届评选,有位在网络上很有人气的作家入围遭到许多作者反对,原因是网络作家号召了许多粉丝投票,其他人认为这样不公平。我记得事态影响到大多数人之后我们召开了一个会议,重新修订了标准。最后这位作家的作品没有获奖,且他再没有回到星云奖的怀抱。作为评委会主席的我当时组织了这次协调会议。我事后曾经碰到过这位作家,他没有一点抱怨。对此我一直觉得有些不安。特别是看到今天,网络作家越来越多地在星云奖获奖的纪录之后,我时常反思当时我那么做是否正确。
在过去的15年里,星云奖白手起家,靠着大家的热情和无畏勇气,迎来了我们新的节日。在这个节日中,我要感谢所有支持过我们的人,这些人来自许多机关和单位,恕我不一一点名,因为很容易挂一漏万。我还希望那些仅仅参加过其中几届后来没有继续跟我们一同前进的朋友,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这个节日也属于你们。
2023年,中国科幻产业的总产值在877.5亿,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长。到2030年,产值有可能翻番。但即便如此,这个数字还相当小。因为,中国动漫现在每年产值就有3000亿。而仅仅华为一家公司的年产值就在五千亿以上。纯粹从产业发展角度,中国科幻才刚刚走出林间洼地,踏上黄土的小道,我们离宽广的高速公路还有很远的距离。我的意思是说,未来还有足够的空间等待我们去发展。当然,科幻虽然具有产业的性质,但毕竟不是一个纯粹的产业。她应该是更广泛的人类思想文化革新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今天,人工智能、量子科学、清洁能源、合成生物学等技术正在让人类脱胎换骨,国际关系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我们应该继续重视科幻所提供的思想资源,应该让这些财富起到更大的作用。
我一直用两个视频给学生比较2012和2017的星云奖颁奖典礼。2012年的视频是我用协会自己的素材,请中央美院一位上课的同学替我剪辑的。而2017年的视频,则是新华网制作的。两个视频虽然在清晰度、表现的两次颁奖的差异度上明显不同,但其中表现的追求和基本的追求方式却异常一致。精益求精,继续超越,是未来15年的奋斗目标。
请大家共同努力,让繁荣华语科幻的伟大事业在我们手中继续进行下去!

吴岩,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科幻研究协会(SFRA)托马斯·D.克拉里森奖获得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著有《心灵探险》《生死第六天》《中国轨道号》等长篇小说和《科幻文学论纲》《科幻六讲》《中国科幻文学沉思录——吴岩学术自选集》等学术著作,主编“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丛书”“科幻新概念理论丛书”“西方科幻文论经典译丛”“世界著名科学家科幻小说系列丛书”“新空间科幻电影译丛”等丛书,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北京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华语科幻星云奖是由中国著名的科幻活动家董仁威先生、科幻出版人姚海军先生和科幻学者吴岩教授等三位创始人以及程婧波、董晶、杨枫、韩松、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陈楸帆、北星、李庆雯、傅胜、杨波等十二位联合发起人为首的全球华语科幻爱好志愿者于2010年共同创立的公益性奖项。自创立以来,积极主动做工作,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励志重塑科幻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发掘、评选和奖励优秀的华语科幻作品、作者、译者、学者与业者等。通过对华语科幻进行年度检阅,突显华语科幻文学发展成果,激励华语科幻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华语科幻文化产业振兴,引领华语科幻世纪全面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