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做好2024科幻星云庆典关于隆重庆祝华语科幻星云奖十五周年的相关活动,回顾总结华语科幻星云奖创办的历程,充分展示华语科幻共同体团结的韧性,即日起将《星云十五》纪念文集内容陆续刊载。
文集中的系列文章有以简史的笔触梳理星云奖十五届的发展轨迹、艰难坎坷和不凡建树,特别是呈映星云奖评奖机制、品质规模、宣传影响不断完善、提升和成熟的风采,展现星云奖的实践经验、贡献价值和史料意义;也有从科幻人发起、参与和成就星云奖的多维度视角,以口述史的方式讲述与星云奖同行、在星云奖此刻的故事,彰显科幻人锲而不舍的品质和性格,作为星云奖求索进程的亲历和佐证。
现将文集部分摘录。

未来也是一种回忆
姚海军 /文
华语科幻星云奖十五年之际,董仁威老师、石以兄提议做一本纪念文集,约大家写回忆文章。星云奖历史虽然算不上有多长,但这十五年恰值华语科幻勃发,星云奖贯穿其中,自有无穷故事,做一文集,意义自当超出星云之外。可每每端坐桌前,却又觉得十五年恍惚而过,人事交杂,不知从何落笔。竟想起朱自清先生为俞平伯先生《燕知草》所做序言中开篇的那句:“‘想当年’一例是要有多少感慨或惋惜的……”还有他引用平伯先生本人的那句“而今陌上花开日,应有将雏旧燕知”。或许,随着年华的流逝,即便面对依旧的事物,心境也自然有差异吧,何况,所有事物都在不断生长,世上也不存在两条相同的河。
朋友们都交了稿,我拜读了几篇。真情浸染的文字自然有温暖人心的力量。大家围绕星云奖,回忆了很多十五年来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其中不少我也亲身经历,于是更多回忆涌现,想着可以列出更长的名单,包括科幻科普界同行、作家与艺术家、科幻迷,还有很多身在科幻界之外却一直关注关心科幻的友人,一一写来,便成文章。
又想起美国科幻作家麦金托什有一篇文风俏皮、描写为机器人争取人权的经典名篇《美国制》。老麦那个开头用稍嫌香艳的文字描述一对金童玉女幸福地进了洞房,然后说:“他们进了屋子,故事到此结束。不过,我们偏要标新立异,把它说成故事的开端。”
真是好主意。既然大家已经用文字成功创造出了鲍勃·肖《往日之光》中那种能够让往昔重现的、专属于星云奖的“慢玻璃”,我何不标新立异、反其道而行之一回,稍稍畅想一下星云奖的未来?
也不是无来由的胡思乱想,下面的文字来自一场梦境。这也是早期科幻作家们突破现实的常用手段。
2030年,一则新闻……
新华社香港8月11日电(记者 赵玉飞 程心婷)8月9日至11日,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盛典及亚洲科幻节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有着华语科幻“四大天王”之称的王晋康、刘慈欣、韩松、何夕,近年来引领新科幻风潮的陈小帆、宝树、顾不适、昝无名以及来自美洲、欧洲、亚洲的五百余位科幻作家、艺术家、评论家、影视界人士和众多科幻从业者齐聚一堂,共话世界科幻,展望科幻产业未来。亚洲科幻节丰富多彩的活动安排吸引了来自全球万余名科幻爱好者。一位香港本地资深科幻读者感叹:“过去从未想到香港有一天能够承办这样的科幻盛事。”
何夕的《天年2》获得本届星云奖长篇科幻小说金奖,顾不适的《你就应该不知道它的名字》和昝无名的《二十五体》分别斩获中篇科幻小说金奖和短篇科幻小说金奖。陈小帆取得85亿票房佳绩的《绝非体》获得最佳科幻长片大奖。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何夕特别感谢读者为《天年2》等了他十五年。十五年,何夕的儿子何复夕已经成长成为一名科幻作家。何夕透露,《天年3》将由儿子何复夕完成。
陈小帆无疑是星云奖和亚洲科幻节舞台最耀眼的明星,他曾是一位成功的科幻作家,著作颇丰,获奖无数,被誉为“第三代科幻四天王”之一。2026年,他华丽转身,转战电影行业。《绝非体》是他导演的第二部科幻长片,得到了世界顶尖人工智能公司的鼎力支持。《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导演郭帆利用短暂的工作空隙,专程从成都赶到香港为他颁奖。他真诚地紧握陈小帆的手说:“谢谢你开拓了科幻电影的新方向。你减轻了我的压力。”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由世界华人科幻协会颁发,获奖作品经过专业机构提名、业内人士推举、专家评委会评选产生。从2024年开始,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对该奖项的评奖规则进行了大幅调整,以使其更国际化、更加公开透明,并保证隔绝商业影响。主导此项改革的科幻学者五丰对记者说:“公信力是奖项的生命。每个热爱科幻的人都有维护星云奖公平公正的使命,我特别高兴看到这一追求所带来的成果。”
据悉,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包括20个常设奖项,本届获奖者来自中国、美国、日本、英国、韩国和印度等多个国家,充分展现了科幻的包容精神和世界性。
本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组委会还为著名科幻活动家、星云奖联合创始人董仁威先生颁发了星云勋章,以表彰他为华语科幻星云奖做出的杰出贡献。当颁奖嘉宾“韩松”从幕后走向前台,颁奖大厅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坐在记者身边的著名科幻企业家代表姬少亭双手合十,激动地说:“这掌声似乎超过了刘慈欣出场。”
韩松2023年罹患阿尔兹海默症,2025年北京绿岸科技公司开始备份这位杰出科幻作家的记忆,并同步研发“云脑”。此次登场的“韩松”,同时使用了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的“云身”技术和北京绿岸科技公司的“云脑”技术。“韩松”步态轻盈,但语速采用了2024年的均值。他先是自嘲地讲了个小笑话,然后从礼仪小姐手中接过勋章,亲手为董仁威先生佩戴。董仁威先生自2022年,便参加了宇航员长生计划实验,开始食用一种长生药。他精神矍铄,和老朋友韩松拥抱并互祝健康长寿。董仁威说:“经过华语科幻共同体的艰苦奋斗,华语科幻文学真正发展成了科幻产业,希望有一天星云奖能到台湾颁奖,这是我唯一未圆的梦。”记者随后电话连线身处海南的韩松本人,他对星云奖现场的“韩松”的表现表示满意。他说:“我最近常常梦见异星。未来,我将前往宇宙深处。”
本届亚洲科幻节一千余场论坛涉及科幻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尤以国际交流最为突出。国际大环境的改善,为各国科幻界人士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但仍有个别不和谐的声音。一场来自美国科幻活动家的演讲,引发争议,现场聚集起数十位抗议者。该活动家曾在第八十一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评奖工作组中担任要职。
亚洲科幻节期间的作家签售活动吸引了大量科幻读者,刘慈欣的签售时间原本安排三小时,面对读者长龙,不得不延长时间到五小时,用光了数盒签字笔。一位来自哈巴罗夫斯克的俄罗斯读者,操着一口地道的东北话说,是刘慈欣让他在科幻的世界中再次找到精神的家园。刘慈欣本人已经成为中国科幻乃至世界科幻的传奇,《三体》出版以来,他的科幻小说一直长销不衰。2029年中国另一重要科幻奖项银河奖颁奖期间,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这个巨大的印数,已经让我感到现实的虚幻性。”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成立于2010年,旨在发掘、评选和奖励全球范围内优秀的华语科幻作家、作品和相关从业者。此前已成功地在成都、太原、北京、重庆和上海、深圳等地举办了二十届,这是该奖项首次来到香港举办颁奖典礼。目前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已经成为世界影响力最大的科幻奖项之一,获奖作品体现了当前华语科幻创作的前沿水平,对于促进中国科幻产业发展,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加强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姚海军
《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成都科幻协会会长、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联合创始人,曾创办我国第一份科幻迷杂志《星云》。1998年加入《科幻世界》杂志社,历任副主编、主编。主编《科幻世界》期间,发掘大量新人,杂志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2002年启动“科幻图书视野工程”,至今,该工程中的“世界科幻大师丛书”已引进世界科幻经典190种;“中国科幻基石丛书”推出的刘慈欣“三体”系列已经成为中国科幻的超级畅销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姚海军曾荣获新中国60年“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奖章、中国科幻银河奖特别贡献奖等多项荣誉。

华语科幻星云奖是由中国著名的科幻活动家董仁威先生、科幻出版人姚海军先生和科幻学者吴岩教授等三位创始人以及程婧波、董晶、杨枫、韩松、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陈楸帆、北星、李庆雯、傅胜、杨波等十二位联合发起人为首的全球华语科幻爱好志愿者于2010年共同创立的公益性奖项。自创立以来,积极主动做工作,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励志重塑科幻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发掘、评选和奖励优秀的华语科幻作品、作者、译者、学者与业者等。通过对华语科幻进行年度检阅,突显华语科幻文学发展成果,激励华语科幻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华语科幻文化产业振兴,引领华语科幻世纪全面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