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 一群摄影爱好者登上武穴与蕲春交界的层峰山
重温千年古刹“青著禅院”主持惠普大师与佛手山药的故事
在鄂东武穴,说起横岗山、太平山可能有许多人都会津津乐道,但与太平山、横岗山相邻的层峰山,层峰山里面始建于唐朝的清著禅院、清著书院却可能十有八九就说不来个所以然;话还得从元和初年(约公元806年)说起,据《大唐高僧传》记载,有一蕲春郡浠水宋氏后裔,信奉“尸罗”戒行,性地疏朗,通晓玄理,器识超群,具足佛门戒品的唐代广济高僧慧普法师,出家之前就久闻旧时广济、黄梅之间有“佛域”之称。元和初年(约公元806年),已出三戒的慧普来到蕲州郡广济县北部的层峰山弘传佛法时,望数里峰岫,峭卓郁如屏障,层峰至此特耸,秀出诸峰,列嶂分脉,大有为济邑“来脉”之祖之势,他便钟爱这块净土,遂存终居之志。
慧普在层峰山披荆斩棘,觅得一巨岩石下,结庐修持,誓诵《大涅槃经》,梵音清朗,响彻空谷。昔时,山深路僻,人迹罕至,唯有樵叟偶往返其间,见一青衣僧者趺坐,未见吃喝,自称“绝粒”,更无他营。樵叟十分称异,议者以为必有神灵护佑奉供,或有嗑问,师终不作答,久之,此地便以青衣着装名其处,始称“青着寺”,旧广济邑志有记载。
寺旁有二泉,一清一浊,世人所见之水,清、浊虽异,其性本原,借“清”偈理喻性,接引世人。数载之后,即元和12年(公元817年),慧普卓锡清着寺,纠率众弟子开基构厦,创建“伽蓝”,以“青着寺”、“清浊寺”揭其院额,几易其名后终曰“清著禅院”。平日,惠普禅师率众刀耕火种,卉服布装度日,日夜经声不绝于耳,涉历30余载,度人无数,学者莫不推崇,驰名江表(古时,长江以南的称谓),究因僧众日夜辛劳,惠普便率众寻求食补之良策弥救僧众日夜辛劳之亏椹。
惠普在在禅宗四祖道信留下的著作《草本集成》中吸取精华,见有四祖道信取山中“长条筷状、脆似薯豆”的薯蓣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可以弥补僧众夜间打坐禅修,白天劳作的重大体力消耗,便发动庙里的众沙弥寻找薯蓣移种到寺庙的菜园里,这种方法又通过香客流向民间,一时间薯蓣成了佛界和民间的热门抢手货,渐渐地山上的野生薯蓣变少了,几乎成了稀罕植物,也许是物通人性的缘故,本来“长条筷状、脆似薯豆”的薯蓣在菜园里慢慢变得形状如人的手掌,便被人们直接称之为“佛手山药”的记载如获至宝,于是乎惠普而薯蓣在青著寺那肥沃的菜园里变得佛手山药衍生地,慢慢发现层峰山与外界温差大,土地长期经过这里山间植被腐质的浸润,在青著寺附近乃至层峰山,长出的佛手山药以明显带有糯性和香味而与其他地方有着明显的区别,经过不断尝试和比较,在营养价值上,山药原本就是出名的中药材,但佛手山药则比一般的山药营养价值更高,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的佛手山药能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去头面游风、治腰痛、除烦热、补心气不足、开达心孔、多记事、强筋骨、益肾气、健脾胃、治泻痢、化痰涎、润皮毛、降血压、抗肿瘤、缓衰老、延年益寿的这些记载,据说就是源于道信禅师著述的药典《草木集成》,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部药典已经失传,但这并不影响层峰山就是佛手山药源生的说法,因为经过1400多年的洗涤和淘汰,唯有佛手山药从古典医学著作到现代人的认知,它依然立于无可替代的地位上。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饮食文化追捧原生态和养生膳食,佛手山药便成为一些中产阶层必选产品,每年的10月底,来自江西九江、湖北黄石、武汉和咸宁的客户都驱车来这里买正宗的佛手山药,我们理解这些消费群体的心理,亲眼看见农民从地里刨出来才心安理得;二是借买山药的机会做一次旅游,朝拜一下唐朝盛极一时古刹的神韵----这些有可能是层峰山地区旅游发展的着力点所在:面对峰峦叠嶂,云雾缭绕的层峰山,谁不愿意暂时抛却城市喧嚣带来的烦恼,来这里作短暂的休整?走时私家车后备箱里将层峰山的野味山珍带出去,与亲朋好友分享,这便是山区的美丽乡村振兴所特有的产业链条,我们衷心祝愿有更多的人来这里舒展心情,同时带走山里农民中出来的蔬菜,养出来土鸡、土猪肉,亲手泡制的酸辣椒、酸豇豆;晒出来竹笋,为层峰山的山民带来更多的财富和欢乐!(图/文冯怡红 翟荣生 陈斯琪 吴炎中)